2018中考语文(遵义)总复习练习:第3部分 专题3 议论文阅读(1)(精练)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327853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中考语文(遵义)总复习练习:第3部分  专题3 议论文阅读(1)(精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中考语文(遵义)总复习练习:第3部分  专题3 议论文阅读(1)(精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中考语文(遵义)总复习练习:第3部分  专题3 议论文阅读(1)(精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中考语文(遵义)总复习练习:第3部分  专题3 议论文阅读(1)(精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中考语文(遵义)总复习练习:第3部分  专题3 议论文阅读(1)(精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中考语文(遵义)总复习练习:第3部分 专题3 议论文阅读(1)(精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中考语文(遵义)总复习练习:第3部分 专题3 议论文阅读(1)(精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三议论文阅读(一) (一)安静是来自灵魂的力量(2017荆州中考)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不招摇,就是巨大的安静。从自己出发,然后回到自己。这是一个人的狂欢与悲喜。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不必说给谁,也不值得说给谁。_安静就是盛下了所有,也放下了所有。在喧嚣的物质世界活着,能安静下来是个传奇。如果一个人拥有的不算少,还能安静下来,枯守平淡,简直就是旷世传奇。这么说的意思是,能安静下来的人太少了,安静下来的灵魂有多么高贵。一切事物,安静了就会显得厚重和可靠;反之,就容易流于轻浮和浅薄。一般说来,人在物质奢华和名声盛大的时

2、候,精神层面就容易喧嚣和浮躁,张扬有余,内敛不足。水开了,必然要喧响于外,以证其威势;风过后,必然要香消红坠,以显其刚猛。有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是为了制造一点动静,产生一点影响,这样,好赢得他人的艳羡、仰慕,以满足自我的虚荣心。这样的人,是不容易安静下来的。凡是能安静下来的人,欲求都不大,心眼都不多,想法都不盛。也许上天给了他们很多,但他们在乎得很少。得无所喜,失也无所悲,他们更在意内心的简单与丰富。更多的欲望引领人走向的不是幸福,而是更大的痛苦和失望。唯有内心的诗意,才直指精神天地的蓬勃和葱茏。在一个安静的人身上,可以看到安静投射出的巨大张力:内敛,低调,温和,谦逊。这些闪耀着人格光辉的力

3、量,罗织着安静的另一个维度人性的清简和纯净。这是一方清幽地,瀑挂山前,鸟鸣幽林,岚流云飞。不知道是安静烘托着美,还是美成全着安静。总之,安静的人是喧嚣中的一抹珍贵的清凉,是张狂的众生相中的一帧恬静的优雅,风姿静美,怡然不同。喜欢跟安静的人在一起的,必然也是安静的人。当然了,安静的人更愿意与自己厮守。所以,他们大都是孤独的。惟如此,才很好地解释了自我的安静,也惟空谷绝响,才丰富着自我的安静。人在春风得意的时候,容易忘乎所以。多好的人,一旦安静不下来,就会穷形尽相,变得丑陋。无论之前多亲密的朋友,无论曾经多患难与共,若一个深陷热闹,一个安守寂寞,只会渐行渐远。这已然不是一个世界的两头,而是两个迥然

4、不同的世界。人世间,多少同路走到陌路。只因为,安静时是一个自己,热闹时是另一个自己。(选自湖北日报,有删改)1仿照文章开篇的句子,续写两句。来源:学优高考网一座山从不喊出自己的巍峨,一面湖从不说出自己的浩瀚,一叶草从不与另一叶草攀比风雨的惠泽,_示例:一穗稻从不炫耀自己的果实_,_一片云从不与另一片云争夺蓝天的眷顾_。2第段画线句子看似矛盾的说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说说你的理解。_示例一:“盛下了所有”,是一种包容,一种接纳,生命因而丰富厚重;“放下了所有”,是一种豁达,一种释然,生命因而清简纯净。示例二:“盛下了所有”指包容一切的胸怀,人因包容而少冲突,而内心安静;“放下了所有”指看淡一切

5、的态度,人因淡泊而少纷争,而内心安静。总之,对“有什么与没什么”“多一点与少一点”都不去计较,就拥有了内心的安静。_3从第段看,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_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_4浏览全篇,结合内容分析第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_第段起承上启下(或过渡)的作用:它承接上文的主要观点,开启下文正反两方面的论证。_5紧扣文章主旨,将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安静时是一个_的自己。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热闹时是另一个_的自己。来源:学优高考网gkstk_示例一:安静时是一个厚重、可靠的自己。热闹时是另一个轻浮、浅薄的自己。示例二:安静时是一个低调、内敛的自己。热闹时是另一个喧嚣、浮躁的自己。示例三:

6、安静时是一个温和、谦逊的自己。热闹时是另一个虚荣、丑陋的自己。_(二)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2017北京中考)“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出自吕氏春秋诚廉,意思是说:石头可以被碾碎,但不能改变它坚硬的本质;丹砂可以被磨细,但不能改变它赤红的本色。对于华夏儿女来说,名节操守不容玷污,理想志向不可动摇,就如同石之坚、丹之赤一样不可改变。自古以来,中国人就非常重视名节操守和理想志向,认为这是人的“正性”。大雪压枝,不改四季青葱的本色,是松柏的品节;狂风席卷,不改九天翱翔的征程,是鲲鹏的志向。古人从大自然中获取灵感,认为天地之间,虽然品物万殊,但皆有其正性。人的正性就是“人间正气”

7、。古往今来,凡立身高洁、守志坚决之人,皆能为保持品节而坚贞不屈,为固守信念而视死如归,文天祥便是典范。南宋末年,文天祥临危受命,率军抗敌,兵败被俘,不受威逼利诱,至死不屈。“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是文天祥忠贞不渝品质的表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他大义凛然、为国捐躯的真实写照。_。八十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到达了革命圣地延安。在高原寒、炊粮断、风餐露宿的条件下,在面对围追堵截、伤亡巨大的情况下,若没有坚韧不拔的钢铁般的意志,若没有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理想信念,红军就不会成就二

8、万五千里长征这一闻名世界的壮举。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人间正气”,为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提供了凝聚力和驱动力,是我们创造美好未来的坚实基础。“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这种“人间正气”激励着中华儿女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取材于姜广辉的同名文章,有删改)【注释】正性:最根本的品性。1下列词语中,对理解本文中心论点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词语是_名节操守_和_理想志向_。名节操守理想志向不可改变人间正气大义凛然出生入死2根据上下文的论证过程,在第段的横线处填写句子,恰当的一项是(C)A既然个人如此,群体理应也是这样B个人尚且如此,一个群体更是这样C不仅个人如此,一个群体也是

9、这样3请你从阅读过的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文天祥除外),借这个人物说说你对“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的理解。_示例一:这句话让我想起了红岩中的江姐。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重庆渣滓洞监狱。受尽了国民党军统特务的各种酷刑甚至竹签钉进十指。特务妄想从这个年轻的女共产党员身上打开缺口,以破获重庆地下党组织。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江姐始终坚贞不屈,誓死都没有泄露党的秘密,表达出钢铁般的意志和对自己信念的坚守。“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我认为:在生活和学习中,面对自己的梦想,我们都应该为之全力以赴,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该坚持自己的梦想,不放弃。_示例二:这句话让我想起司马迁

10、在史记之伯夷列传中伯夷和叔齐。两人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他们不愿为争夺王位互相伤害,就去投奔周文王。等他们到了周地,文王已死,武王伐纣,天下归周。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一种以暴易暴的行为,是道德的衰落,就不食周朝粟米,去首阳山隐居,最终饿死在那里。这个故事被古人当做坚守节操的范例来歌颂。司马迁表达了对两人所表现的气节的推崇和赞美。“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正是体现对自己操守的坚持,我认为:在生活和学习中,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追求,虽然我们会面对各种诱惑,遇到各种挫折,但都要保持高尚的品节,不改初心,不受诱惑。_ (三)求好(2017岳阳中考)有好多人喜欢讲生活品质,他们认为花的钱多

11、、花得起钱就是生活品质好了。那么,到底什么是生活品质呢?如果说有钱能满足许多的物质条件就叫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富人都有生活品质,而穷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受教育就会有生活品质,是不是所有的大学生都有生活品质,没受教育的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如果说都市人才有生活品质,是不是乡下人就没有生活品质呢?是不是所有的都市人都有生活品质呢?答案都是否定的,可见生活品质乃不是某一阶层、某一地区,甚至某一时代的专利,其实,每一个人都可以有生活品质。工匠把一张桌子或一把椅子做到最完美而无懈可击的地步,是生活品质。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

12、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_,是生活品质。人人都能摒弃不良的东西,寻求可能的最好,这个社会就会有生活品质了。因此,我们对生活品质最大的忧虑,不是小部分人的品位不良,而是大部分人失去求好的精神。在一个失去求好精神的社会里,往往使人误以为摆阔、奢靡、浪费就是生活品质,逐渐失去了生活品质的实相。进而使人失去对生活品质的判断力,只好追逐名牌,用有名的香水、服装、皮鞋,以至名建筑师盖的房子,来肯定自我的生活品质,这是现代社会名牌泛滥的原因。有些人从头到脚,从房子到汽车,从音响到电视用的都是名牌,那些名牌多得让人忘记自己的名字。一般人欣羡之余,心生卑屈,以为那是生活品质,于是想尽方法不择手段去追求“生活

13、品质”,甚至弄到心力交瘁,含恨而死。真正的生活品质,是回到自我,清楚衡量自己的能力与条件,在这有限的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再进一步,生活品质是因长久培养了求好的精神,因而有自信、有丰富的心胸世界;在外,有敏感直觉找到生活中最好的东西;在内,则能居陋巷而依然能创造愉悦多元的心灵空间。生活品质就是如此简单;它不是从与别人比较中来的,而是自己人格与风格求好精神的表现。(文/林清玄,有删改)1读完这篇文章,对于“生活品质”,你的认识是_示例一:生活品质不由金钱的多少、地位的高低等方面来决定。示例二:生活品质是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追求最好的事物与生活。示例三:生活品质是一种求好精神_。 2.第段有什么作用?_运用三个排比段落,列举了三种生活现象,既引起读者思考,也增加了文章气势,还自然引出下文对真正生活品质的阐释。_ 3.结合上下文,将第段画横线的句子补充完整,使文意贯通。 来源:gkstk.Com_示例: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少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_4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来源:学优高考网_围绕“谁都可以追求生活品质”或“求好”来谈,言之有理即可。示例:当今社会存在一种现象,那就是生活品质似乎必须要有条件,比如金钱、身份等,这篇文章却提醒人们只要有求好的精神,人人都可以拥有生活品质。重要的是行动起来,发扬求好精神,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