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1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308776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1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1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1 (新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1 (新版)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1 (新版)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1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2章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件1 (新版)新人教版(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 声现象,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利用“转换法”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规律方法),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有很多发声体的振动微弱,不易被观察,可以通过其他易于观察的现象将这种振动表现出来,这便是我们在物理学中常用的“转换法”.如音叉的振动不易被观察,我们可以把音叉的振动转换为水花溅起(如图2 - 3甲所示);再如,用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用细线悬吊的乒乓球,会看到乒乓球被弹开(如图2 - 3乙所示);将碎纸屑放在扬声器的纸盆里,播放DJ音乐,会看到纸屑“劲舞”(如图2 - 3丙所示).,敲击音叉,放入水中,可以观察到水面有大量水珠被激起来,如图2 - 4所示.以上现象

2、说明发声的音叉在 ;正在发声的音叉,用手按住后,发声停止,这是因为 .,解析 在此实验中,将音叉放入水中,可以观察到水面有大量水珠被激起来,这样做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该现象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正在发声的音叉,用手按住后,振动停止,所以发声停止.,振动,例1,振动停止,1. 如图所示,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台”.台上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个现象说明 .,物体发声时在振动,提示:喇叭发声时在振动,但我们不容易看到,通过转换法,看到小人在跳舞,说明物体发声时在振动.,例2,如图所示,某中学的同学正在举行吹气球比赛,一个同学由于用力过

3、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砰”的一声响,同学们都吓了一跳,这个响声是由于 ( ),对声音是由什么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理解不正确(易错点),A.气球皮被吹大时振动 发出的响声 B.吹气时气球内空气振 动发出的响声 C.破裂时气球皮振动发 出的响声 D.气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 气振动发出的响声,解析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向气球内吹气时,气球内的气体逐渐增多,球皮受到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破裂,气球内气体急速冲出,引起周围空气振动,从而发出响声.故正确答案为D.,【解题归纳】解答此类判断声源问题,切忌仅凭感觉来判断,一定要认清在某一情景中是什么物体在振动,以便准确判断出声源.,例2,如图所示,

4、某中学的同学正在举行吹气球比赛,一个同学由于用力过大,气球被吹破了,发出“砰”的一声响,同学们都吓了一跳,这个响声是由于 ( ),对声音是由什么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理解不正确(易错点),D,A.气球皮被吹大时振动 发出的响声 B.吹气时气球内空气振 动发出的响声 C.破裂时气球皮振动发 出的响声 D.气球破裂时引起周围空 气振动发出的响声,2.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中的声源分别是 、 、 .,空气,提示:风声是由空气的振动产生的,雨声是由雨滴的振动产生的,读书声是由人声带的振动产生的.,雨滴,声带,对“振动停止,发声停止”的理解(易错点),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5、要注意的是,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而原来发出的声音仍然可继续以声波的形式存在并向四周传播.人若听到声音一定有发声体在振动,但有发声体振动,人却不一定能听到声音.,例3,除夕夜,热闹的春节文娱晚会进行到午夜时,大家都会等待新年的第一声钟响,在人们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虽然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但是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是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 C.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解析由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则有声音发出,物体一定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随之停止.大钟仍“余音不止”,说明大钟一直在振动发出声音,虽然停

6、止对大钟的敲击,但不等于大钟的振动停止,故C项正确.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其效果与本题所讲的“余音不止”不同;人的听觉“延长”只是主观臆测,不能成为大钟“余音不止”的原因;空气只能传播钟声,而不能产生钟声,故A,B,D错.故正确答案为C.,例3,除夕夜,热闹的春节文娱晚会进行到午夜时,大家都会等待新年的第一声钟响,在人们敲响大钟后,有同学发现,虽然停止了对大钟的撞击,但是大钟仍“余音不止”,其原因是 ( ) A.一定是大钟的回声 B.是人的听觉“延长”了时间 C.有余音说明大钟仍在振动 D.大钟虽已停止振动,但空气仍在振动,C,3.古人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来

7、形容优美的琴声,用夸张的语言表达物理学上的道理,在物理学上,“余音”指 ,“三日不绝”指 .,提示:声音是一种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现象,“余音”就是由于回声现象产生的,且声波会不断反射,直到它的能量全部消失为止.,回声,声音的不断反射,图文信息题如图2-6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可以通过固体传播 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解析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被弹开说明音叉正在振动,声音消失后乒乓球便会停止振动说明音叉振动停止,发声停止.所以

8、此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正确答案为A.,A,例1,情景信息题(2015常州中考)2015年1月,科学家在南极洲发现一个陨石凹坑,形状如圆形平底锅,如图所示.小明在圆心A点大喊一声,经过6s听到回声.设空气中声速为340m/s,圆形凹坑的直径为( ) A.510m B.1020m C.2040m D.4080m,解析声音到凹坑壁的时间: t=6s=3s,从A点到凹坑壁的距 离(半径)r=vt=340m/s3s=1020m,圆形凹坑的直径d=2r=21020m=2040m.故正确答案为C.,例2,C,实验探究题在探究固体能否传声时,小明和同桌在课堂上用衣服架进行实验.在实验中,小明将细

9、绳的两端分别绕在两只手的食指上,同桌用铅笔轻轻敲两次衣服架.小明第一次听声音的方式如图所示,这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递的;他第二次听声音则应该将手指 ,此时,小明听到的声音是通过 传递的,听起来像寺庙中大钟发出的.这个现象说明 固体 且 ;由此, 他理解了用音效较好的手机录一 段自己讲话的声音再播放出来后 感觉与直接听到的声音 (填 “相同”或“不相同”)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堵住耳朵,例3,解析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最快.,细线,能够传声,传声效果比空气好,不相同,表格信息题在长为1300m的金属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先后听到两次声音,两次声音相隔约3.56s.则声音

10、在该金属管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该金属管可能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设当时气温为15) 一些介质中的声速v/(m.s-1),例4,解析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时间是: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时间t2=t1-t=3.82s-3.56s=0.26s. 声音在金属管内传播的速度: 查表可知:金属管可能是铝制成的.,实践活动题(2015团风县校级月考)有一天雷雨交加,同学们在物理实验室中利用“声速跟气温的关系图”进行下列探究活动.小单同学看见一个闪电尖叫起来,小挺同学看见闪电后又过4 s听到了雷声.小挺同时也观察了实验室的温度计,室温为15 ,他们经过计算安慰小单同学,打雷处离他们很远,不要怕. (1)求出打雷处

11、离他们距离为多少. (2)已知人耳能分清两个声音的时间间隔至少为0.1 s,探究小组同学们都没有听到小单的尖叫声的回声,请你计算实验室墙壁离同学们的距离应满足什么条件?,例5,(3)物理实践活动课上,同学们利用回声测声速.测得某一障碍物离他们173 m,经过1 s听到了回声,则此时声速为多少?请你利用声速跟气温的关系图(图2 - 9),求出当时的气温.,解析(1)温度是15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v=340 m/s,打雷处距人的距离:s=vt=340 m/s4 s=1360 m. (2)声音从人传播到墙壁所用的时间为: ,s=vt=340 m/s0.05 s=17 m,故实验室墙壁离同学们的距离应小于17 m. (3) ,此时声速 ,根据声速跟气温的关系图可知,当时的气温是2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