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华安县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302693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6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华安县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福建省华安县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福建省华安县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福建省华安县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福建省华安县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华安县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华安县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隆重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二轻系统营造奋勇争先、创造新业绩的浓厚氛围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三历史试卷(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第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24小题,共48分,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多选、不选或错选,该题均不得分,选对一题得2分)1有学者把周王朝实行的某种制度称为“亲属等差递减制度”,并认为这一制度虽然不能根绝但至少成功地阻止或避免更多的阴谋、流血和战争,它的力量影响中国社会达三千年之久。该学者评价的制度是( )A世官制 B嫡长子继承制 C分封制 D中央集权制2古

2、代中国有很多水利工程福泽久远。古人有诗云:分为两道开,南漓北湘水。至今舟楫利,楚粤径万里。此诗描述的水利工程是( )A都江堰 B郑国渠 C坎儿井 D灵渠3我国古代丝织业发展至汉代,纺织技术十分高超,下列能为此提供有力证据的是( )A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 B宋应星天工开物中的花机图C定州富人何明远私营纺织作坊的记载 D汉代画像砖上的“采桑图”4东汉说文解字中解释“纸”字的构成,从“糸”,是因为其初丝絮为之,于水中击絮也。“氏”声,是因为纸平滑如砥。据此推知( )A早期的纸其原料与丝有关 B造纸术出现于东汉时期C东汉时期的纸价廉物美 D纸已经成为主要书写材料5.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

3、参与,更多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牟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这说明中国古代( )A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C古代农民缺乏商业致富的意识 D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6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7 .下表 唐朝灌溉工程数量简表,反映了当时( )A. 精耕细作水平不断提高 B. 封建经济不断发展C.

4、 政府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D. 南方相对北方更安定8读唐代长安商业分布图,它反映了该时期长安城( )第6题图A除东、西两市之外设立更多的“市” B全城均衡分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C对城中的“市”已经不再直接监管 D商业活动呈现突破空间限制的趋势9下列宋代词人中,有一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婉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埃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这位推动了宋词突破性发展的词人是( )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10“理欲之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宋代以后更成为哲学和伦理学所讨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宋代的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5、;明代王阳明也要求人们“静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动时念念去人欲存天理”。这反映了( )A两者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B两者都充分肯定人的主体性地位 C两者都认为“理欲之辩”是理学的核心思想 D理学的演变已阻碍了社会的进步11“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 )A权力过于分散 B行政效率提高 C中央集权加强 D君权空前强化12. 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

6、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 )A.保证了决策机密 B. 适应了军务需要C.提高了行政效率 D. 强化了专制皇权13黄宗羲的思想虽然成为近代康有为等反专制主义思想家的有力武器,但两者大有不同。与康有为比较,下列对黄宗羲思想特点表述正确的是( )A依托儒家思想宣传自己主张 B以人民主权来否定帝权C批判专制但未否定传统体制 D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4徐光启热衷于新作物的试验与推广。当听到闽越一带有甘薯的消息后,他便从莆田引来薯种试种,并取得成功。随后写下了甘薯疏,用以推广甘薯种植。再经过整理,收入农政全书。据此可以推知,农政全书( )A渗透近代科学思想 B汇总历代农

7、学成就C介绍西方农学知识 D突破传统科技藩篱15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这实质表明两人( )A公开反对原始神灵 B强调理性的重要性 C注重于对人的思考 D因违法遭到了惩罚16.罗马法规定,在财产继承方面,若遗嘱被认为不符合人伦道德,遗嘱人的近亲可以提起“遗嘱逆伦之诉”,以请求撤销遗嘱。这一规定说明罗马法( )A.对市民的财产自由进行限制 B.在实施过程中兼顾了社会民情 C.要求在继承关系中近亲优先 D.放松了对公民财产的继承保护17古罗马诗人贺拉斯说:“希腊成为俘虏以

8、后,把艺术介绍给了野蛮的拉丁民族,俘虏了粗野的胜利者。”这一说法的依据是( )A古罗马与古希腊国情相似使其文化相似 B古罗马选择了与古希腊相似的政治体制C古罗马文化与古希腊文化风格完全契合 D罗马法体现了古希腊文化中的理性精神18下表是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来源的历史叙述。据此判断最可信的历史事实是( )记述出处邓管带英勇指挥,炮击日舰吉野,向它冲去,不料船尾中了敌舰所放的鱼雷。邓管带见致远行将沉没,愤然投入海中。谷玉霖,来远舰炮手,1946年5月18日口述“致远”驶出队列追击已经快要沉没的“赤诚”,被日舰包围攻击了10分钟,水密舱进水导致倾覆。芝罘快邮(外商报刊),1894年10月1日报道敌忽以鱼

9、雷快船直攻“定远”,尚未驶到,“致远”开足机轮即将来船攻沉。倭船以鱼雷轰击“致远”,旋亦沉没。大东沟战况析,李鸿章1894年10月7日报告A致远舰与敌舰吉野同归于尽 B致远舰因中敌舰鱼雷而沉没C致远舰冲向敌舰,最后沉没 D邓世昌自乱阵型,被围攻而沉19 .洋务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危急形势下的一场自救运动。自强运动的各项措施中,除京师同文馆是由总理衙门直接管辖外,其他各种设置如机器局、船政局、招商局、矿务局等,都是由地方督抚大员经办,各自为政。这表明( )A.内忧外患冲击政权 B.政府未能对工业建设统筹规划C.政府信任汉族官僚 D.中央集权的政治结构开始瓦解20宋恕上李鸿章书称:“变法之说

10、,更仆难终,请为相公先陈三始:盖欲化文武满汉之域,必自更官制始;欲通君臣官民之气,必自设议院始;欲兴兵农水火之学,必自改试令始。三始之前,尚有一始,则曰: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这表明他( )A主张用西服来取代长袍马褂 B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C认同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 D强调改革服饰是政治变革的前提21民国政府定新年为元旦后,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上年十一月三十日所过阳历之新年,百姓皆不以为然,惟官厅庆贺,民皆睨而视之,且谓是彼等之年,非吾之新年耳,民情大可见矣。”这反映了( )A政治运动推动历法改革进程 B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C传统观念与习俗具有强大惯性 D近代西方节

11、日在中国得到推广22有学者指出,近代中国受西方影响是分层的,“外层带”是西方冲击的直接产物,“中层带”是西方催化或赋予某种形式与方向的古老又全新的历史现象,“内层带”是未受西方文明感染的。根据该学者的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外层带”的是( )A有轨电车 B中山装 C白话文 D乡村祠堂2319世纪晚期,有一种从西方引入的理论不仅解答了中国为何败因劣,而且提出了解决的路径即争。该理论的引入者是( )A魏源 B严复 C陈独秀 D李大钊241914年,袁世凯宣布废除国务院,在总统府设立政事堂和陆海军大元帅统帅部,取消国务总理,改设国务卿并向总统负责。袁世凯这一调整事实上违背了临时约法中的( )A责任内阁

12、制 B君主立宪制 C两党制 D议会制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2分)25(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科举意在“尚贤”,但又竭力维护公平,以应对“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故明清两代科举,严格限定知识范围,而以“四书”为准,否则,科考便须“多买书,多求学,平民寒士的力量多半办不到,那么考试起来一定还是图书满家的贵家子弟占有优势”。但“四书”经义要“讲是非,是非转无标准”,遂以朱熹集注为圭臬,“则是者是,非者非,既是人人能讲,则录取标准又难定”,复又严格限定文体,强调答卷的格式化或标准化,即考生作答须用八股文,因其“文字必有一定格律,乃可见技巧,乃可评工拙,乃可有取舍之标

13、准”,且令评卷者难逞一己之私意。此外,殿试、锁院、弥封、誊录、截角等,无不意在维护公平。清代还规定官员子弟参加乡试,须另立“官卷”以区别于“民卷”,并发展了明代南北分卷的做法,通过“分省取中”避免倾轧文风不振之地。同时,明清两代还屡因科场案件而兴大狱,涉事官员动辄杀、遣、革、降。改编自杨国强衰世与西法、钱穆国史新论等材料二 明太祖将源于元朝的八股文正式定为科举考试文体。这种文体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段落组成,后四个段落中均有两股对仗的文字,合共八股,所以叫做八股文。八股文的主题须代圣人立言,即以孔子的思想去指导写文章。清朝将圣人扩大到孔门弟子及朱熹等理学家在内的圣贤,并要求以朱熹行文的语气为样式。乾隆以后,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项目。试帖诗与八股文一样,有固定的程式,也是八联十六句,不过八股变为六股。首联如破题,次联如承题,三联如起讲,四五联如中股,六七联如后股,八联如束股。而且必须发扬孔孟和朱熹思想,不可任意抒发自己的感想。定八股的原来用意我想可能是,用固定的格式写,便于考官评分,以示“公平”。否则,各人有各人的写作风格,必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分高下的情形。但是后来却成了统治者控制思想的工具,由于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