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什宁县2018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302271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什宁县2018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甘肃什宁县2018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甘肃什宁县2018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甘肃什宁县2018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甘肃什宁县2018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什宁县2018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什宁县2018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隆重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二轻系统营造奋勇争先、创造新业绩的浓厚氛围甘肃省静宁县2018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第卷(选择题 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一些异性诸侯国虽然远离王畿地区,但是其青铜器等器物,在形制、纹饰和工艺风格上也都与周王朝表现出较强的一致性。这主要说明当时A、礼乐制度日渐受各诸侯的冲击 B、工官制实现了礼器标准化生产C、分封

2、制有利于中原文化的传播 D、华夷观念推动民族间文化交流2、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东汉虽设有盐铁官,但只负责征税,实行“纵民煮铸”的政策。盐铁政策的变化有助于A、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B、豪强地主兼并土地C、促进小农经济发展 D、中央集权制度强化3、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生态的同时,也袒护功臣后代、八旗子弟,特免勤职官员。乾隆帝则鉴于官场人心不稳,干脆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嘉庆帝更是把和珅贪墨所得收入自已囊中而不是缴纳国库。这说明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A、维护君主利益 B、清除政敌势力C、保持官场稳定 D、提高行政效率4、某次战争后,英国一家报纸评论道:“中国为东方一团大物,势已动摇今

3、欧洲之人,虽田夫野老,无不以瓜分中国为言者。”这次战争后A、列强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B、中国国际地位大大下降C、中国遭到列强彻底瓜分 D、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5、唐代招生限文武官员五品以上子孙,宋代招生可招庶民的俊异者。这一变化有助于A、皇权向社会基层扩展 B、增强中央政府的向心力C、削弱地方官员的权力 D、强化基层百姓德行修养6、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宋开宝九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记述出处“太祖初晏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诣德芳,而以亲事一人径趋开封府召晋王。”(后)曰:“吾母子之命,皆託官家(晋王)”涑水记闻“上(太祖)闻其言,即夜召晋

4、王,属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见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所逊避之状,既而上引柱斧?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葵丑,上崩于万岁殿”,“甲寅太宗即位”续资治通鉴长编“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冬十月葵丑,太祖崩,帝(赵光义)遂即皇帝位”宋史“十一月丙子,宋主匡胤殂,其弟炅(赵光义后改名为赵炅)自立”辽史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赵匡胤死后其弟继承皇帝位 B、使者与晋王赵光义合谋政变C、赵匡胤主动传皇位给赵光义 D、赵匡胤之子才德不济难继大统7、读右图,判断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汉武帝时成为陆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B、是隋朝大运河中心,也是政治中心C、元朝时瓷窑众多,成为著名的瓷都 D、清政府在处

5、特许商行专营对外贸易8、明清之际,思想界及文学界不断强化“贾而好儒”“亦贾亦儒”的新动向。同时,不少商人结交儒林,真心问学,慨然捐资,与儒士一道共襄文业,同赞义举。材料意在说明A、文化变革的经济动因 B、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C、统治阶级的腐朽没落 D、士商互动的社会风气9、鸦片战争后十多年间,以“夷”指外国人,每每可见可闻于朝堂内外,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一变化反映清政府A、外交观念发生改变 B、已沦落为“洋人的朝廷”C、逐步实施平等外交 D、开始向西方学习法律10、京师同文馆创办之初,“每一个学生每月给三两银子的膏火,学一二年后,洋文有成绩

6、者,则增至六两,再过一期增为八两,后增为十二两。”彼时,一个翰林给中堂尚书家教读,每月最多也不过八两银子,这从侧面反映了A、清末“新政”重视教育 B、新式教育已成主流C、官办的学堂待遇更好 D、新式学堂招生艰难11、1876年清政府派员参加美国费城国际博览会,1905年清政府商部奏准出洋赛会通行简章共20条,指明凡有国际博览会,即咨行各省督抚,晓示商人并劝勉其参加。这表明清政府A、彻底放弃重农抑商 B、放宽民间设厂限制C、力图扩大对外贸易 D、极力垄断对外贸易12、1944年,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中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

7、其有力能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缴之权。”该规定A、旨在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 B、表明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C、延续了土地革命路线精神 D、有利于扩大抗日联合战线13、1955,毛泽东指出,农民的出路主要还是在农村,他们可以组织起来,向一切可发挥自己力量的地方和部门进军,向生产的深度与广度进军。毛泽东此番话意在鼓励农民A、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B、走农业集体化的道路C、成立农村人民公社 D、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14、下图是台湾第一个返乡探亲团于1988年1月抵达北京时手持的小旗子和穿的夹克。这反映了当时A、海峡两岸长期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B、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共识C、海峡两岸接受“一国

8、两制”构思 D、海峡两岸实现通邮、通航、通商15、梭伦制定法律规定,任何人当因国事发生内争之时,袖手不前,不加如任何一方者,将丧失公民权利,而不成为国家的一分子。据此可知,古代雅典A、内争不断孕育直接民主 B、公民意识得到法律的肯定C、个人自由高于城邦利益 D、立法过程具有主观随意性16、“在共和国晚期,特别是在罗马帝国时期,司法者建立起一项原则,即被告在被确认犯罪之前是无罪的,被告有权利在法庭的法官面前同原告对质。”这项“原则”A、确保了罗马境内的居民权利平等 B、推动了罗马法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C、体现出古罗马司法追求公平公正 D、反映出民主是罗马法精神的本质内涵17、15世纪中期以来,古

9、登堡(注:西方活字印刷术发明人)版圣经发行,学者们得到可靠和标准的圣经,并以此进行讨论和争论。同时,阅读圣经的人也越来越多,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由上述材料推断A、科学知识为神职人员垄断 B、宗教迷信在欧洲广泛流行C、启蒙运动启迪了人们思维 D、印刷技术推动了宗教改革18、有学者说,在现代社会发轫之时,王权与贵族之间建立一定的平衡,对现代民主来说是一个决定性的条件。能佐证上述观点的史实是A、法国君主派与共和派长期拉锯斗争 B、美国建国初将邦联制调整为联邦制C、大宪章成为英国代议制的基石 D、德国帝国议会与联邦议会相互制约19、1834年,英国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

10、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具有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此规定意在A、缓和社会矛盾缩小贫富差距 B、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C、提倡劳动创造财富的价值观 D、漠视失业者必备的生存权益20、“与其说是历史选择了列宁、选择了布尔什维克,不如说在1917年这个关键时刻,是列宁、布尔什维克机敏地选择了历史,将群众自发的骚乱引导到解决和平、土地和面包问题上来。”据此可知,作者A、否定了列宁革命策略的灵活性 B、强调十月革命顺应了民心民意C、认为十月革命不符合俄国国情 D、夸大了一战对俄国革命的影响21、下面是高德步、王珏所著世界经济史中第五篇目录摘录,本篇论述的历史主题是第十七章 垄断第十九

11、章 国际商战第一节 垄断的产生第一节 自由贸易体制的解体第二节 并购与垄断第二节 国际商战第三节 垄断的影响第二十章 世界大战与战时经济第十八章 大危机和新政第一节 世界大战的原因和结果第一节 大危机第二节 苏联的战时经济第二节 危机的传导和扩散第三节 法西斯军事经济第三节 危机的原因和后果第四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战时的实验第四节 罗斯福新政A、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完善 B、市场经济国家的改革C、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确立 D、自由市场经济的终结22、1962年,苏联经济学家利别尔曼在真理报发表文章,主张利用经济手段刺激生产发展。当时与其主张相符的措施是A、政府强化了部门管理体制 B、企业可从利润

12、中提取奖励基金C、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 D、地方强化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度23、1975年,英国下院就经济日益恶化形势下,是否留在欧洲共同体内举行全民公决,64%的选民参与了投票,其中67.2%的人投赞同票,英国最终留在欧洲共同体内。这主要反映出A、一体化导致了经济萧条 B、欧共体内部出现分裂C、区域化严重阻碍全球化 D、西欧整体实力的上升24、现任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认为:“当今世界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最重要的一点是全球政治和经济重心已由西向东,由北向南转移,探讨应对共同挑战的新准则是论坛的工作重心。”这表明A、发展中国家超越发达国家 B、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需重构C、大国应结盟应对新势力的挑

13、战 D、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形成第券(非选择题 共52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择考题两部分。第25题28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签。第29-31题为选考是,考生根据需要任选一题作答。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材料一 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材料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