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曹县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297318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曹县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省曹县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省曹县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省曹县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省曹县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曹县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曹县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隆重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二轻系统营造奋勇争先、创造新业绩的浓厚氛围2017-2018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选择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涂在答题卡上。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案涂答题卡上。2非选择题答案要写在第4页答题卷对应的答题框内,否则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战国时期重士之风兴起,士的地位大大提高。许多诸侯国因能“得天下之士”而在争霸战争中出尽风头,秦国因善于得士和用士而最终完成

2、统一。这一现象( )A. 使贵族政治更加巩固B. 是“百家争鸣”的产物C. 开始打破“学在官府”D. 为社会发展增添了活力2商鞅认为“一教则下听上”,强调“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因此对民众必须加强“法治”教育。这主要反映了商鞅( )A. 力图建立并维护专制局面B. 主张统治者要有民本意识C. 重视教育和法治的统一性.B竭力提高民众的法治观念3孟子主张“民贵君轻”,陆九渊主张“民为邦本”,黄宗羲提出“民为主,君为客”由此可见( )A. 儒家“民本思想”常有传统 B. 傜家“仁”的学说停滞不前C. 历代统治者均奉儒家为正统 D. 儒家学者都主张“民贵君轻”4“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

3、薯”。下列各家思想最能体现这种意识的是(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5某学者评价百家争鸣时指出:“正是这一时期(战国时期)的政治混乱才迫使那些思想者不断反思社会的本质以及人民所应该承担的角色,一些人试图找到能够恢复政治和社会秩序的法则。”由此可见( )A. 战国时诸子百家开始出现B. 争鸣核心是重建社会秩序C. 文化的繁荣源于社会混乱D. 百家争鸣只关注人际关系6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有学者认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然则崇此害亦何哉?以不相爱生。”为此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 )A.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B. 既以非之,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C.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D.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7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A. 道家思想 B. 儒家思想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8以下关于孔子、孟子、荀子、老子、韩非子所属学派及其思想主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孔子在春秋晚期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核心思想是“仁”B.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C. 孟子、荀子主张实行“仁政”“仁义”,在伦理观上

5、都主张“性本善”D. 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9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大害”。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A. 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B. 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C. 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D. 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10汉代有一典型案例: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A. 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B. 司法审判标

6、准极度混乱C. 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D. 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11冯友兰认为:“(董仲舒的)王者受命于天的学说,既为行使皇权提供根据,又对行使皇权有所限制。”与这一观点相符的是( )A. 皇帝有时要依天行事B. 天意与人事没有联系C. 皇帝的权力来自人民D. 儒家试图约束皇权12从汉初崇尚黄老之学,到汉武帝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一变化反映了( )A. 春秋以来思想自由局面的结束B. 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与利益的冲突C. 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创新D. 恢复国力到加强集权的政治转变13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主要依据是董仲舒( )A. 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B.

7、认为君主施暴会受到惩罚C. 主张民贵君轻D.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14范仲淹直抒胸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慷慨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千百年来传诵不断的励志名言,均可推许为古代“国士”情操与境界的代表作。他们反映出中国古代“国士”( )A. 励志入世救民 B. 批判重利轻义C. 固守儒学传统 D. 倡行经世致用15北宋时期儒学家对佛道二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到南宋时期,这种批判已经没有那么强烈了。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 宋代商业都市繁盛C. 南宋的统治者尊道礼佛D. 南宋社会相对稳定16在宋代

8、理学兴起的过程中,出现了尊孟排荀的思潮,宋代学者,特别是理学家对荀子多持否定态度。这是因为( )A. 理学家以孔子儒学为正宗B. 荀子主张把握自然规律C. 佛教思想影响了理学形成D. 两者对人性的认识不同17汉代以后到唐代,儒学的内在传统中断了。宋代的理学就致力于把汉代以后中断的儒学内在传统接续起来。宋代理学接续的“儒学内在传统”是( )A. 理生万物 B. 格物致知 C. 心即理也 D. 强调人格、修养18唐代女人喜欢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宋代妇女却只站在重重帏帘之后,掀起一角向外悄悄张望一下。唐代妇女可以和男人一样,大呼大叫地参加集体体育运动,宋代妇女却裹起了三寸金莲,讲究起行不动裙,笑不

9、露齿。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 宋代的观念趋于封闭和保守B. 程朱理学的盛行C. 君主专制集权制度的强化D. 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被破坏19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由此可以推断( )A. 程朱理学不受重视 B. 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C. 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 D. 妇女教育受到重视20习近平主席认为黄宗羲具有民主启蒙性质的民本思想,而有学者则称黄宗羲为千古学者中对君主第一“狠人”。以下史实不能说明上述观点的是( )A. 工商皆本B. 君主为天下第一大害C. 经世致用D. 提出“存天理,灭人欲”21儒

10、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若干睿智的言论。下列人物组合与引文顺序完全吻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以及天下人之父”,要“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A. 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B. 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C. 王阳明、黄宗羲、董仲舒、顾炎武D. 王夫之、程颢、王阳明、顾炎武22明清之际形成的进步思想,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趋势的是( )A. 经世致用B. 工商皆本C. 天下兴亡

11、,匹夫有责D. 天下为主,君为客23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卓文君“善择佳偶”,自由恋爱,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政治家,赞颂商鞅,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A. 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B. 反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礼教C. 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D. 揭露道学家的虚伪24中国古代科技史话中有一段描述:“北宋庆历年间的印刷术方法是:用胶泥刻字,使字划凸出,每字单独成一印,用火烧硬,制成字印;在铁板上敷松脂、腊、纸灰,把一颗颗字印镶嵌于铁板便可刷墨印书。”该印刷技术( )A. 最早出现于唐朝 B. 实现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C. 发明者是王祯 D. 在12、1

12、3世纪传入欧洲25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四位学生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为题,你觉得哪些命题最适宜:( )大汉的文明传承纸改变了西欧的文化进程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指南针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致命锐器没有印刷术就没有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A. B. C. D. 学校 姓名 班级 考试号 密 封 线 内 不 要 答 题 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三大题,50分。26阅读春秋战国时期一些思想流派的言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材料二古者圣王之为政,立德而尚贤。自贵且智者为政则治,自愚且贱者为政则乱,是以尚贤

13、之为政本也。材料三不尚贤,使民不争;大道废,存仁义;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夫欲而民自朴。”材料四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楚其衰,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为明仁义爱惠之不足,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皆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请回答:(1)以上四则言论都是围绕什么中心问题而叙述的?(2分)概括四段材料各自所体现的核心主张。(8分)(2)为什么在同一问题上,会出现各种不同的主张?(2分) (3)上述四则材料中的主张,哪一种对当时的社会影响最大?说明其原因。(4分)(4)上述四则材料中的主张,

14、哪一种对后世影响最大?为什么?(4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程朱理学在社会伦理观方面最受人诟病的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其并非是禁欲主义,问题不是如何解释“灭”字,而是如何解释“人欲”。在程朱理学中,人欲是有特定含义的概念,与人欲对应的概念是人心,“人心泛指一切欲望,私欲则专指过分追求利欲,违背道德原则的欲念,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并不是去除一切人心、一切感性欲望,而是以道德意识克服违背道德原则过分追求利欲的意识”。清朝对程朱理学的阉割与歪曲材料二在西方,人们把程朱理学称为新儒学。新儒学的改革由朱熹完成。朱熹把孔孟置于正宗,又把董仲舒的阴阳五行和张载、周敦颐、二程(程颐、程颢)思想以及佛家高度一元化的哲学与道学无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