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291477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历史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隆重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二轻系统营造奋勇争先、创造新业绩的浓厚氛围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测试八年级历史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32小题,满分50分,考试用时50分钟,考试形式闭卷; 2.所有题目必须用黑色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指定的位置上,在试卷和草稿纸上答题无效.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共20 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 1840年3月,英国议员格兰斯顿说:“我不知道在起因上还有比这场战争更加不义的 战争,还有比这场战争更加想使我国蒙受永久耻辱的战争。”此

2、话表明该议员反对 A.中国闭关政策 B.中国禁烟政策 C.英国通商政策 D.英国战争政策2.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 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3.“咸丰十年与清军会合,对青浦进行反扑,忠王李秀成率部驰援,重创之。青浦城由 此赢得铁青浦称号。”文中省略号省略的部分是 A.湘军 B.淮军 C.洋枪队 D.英法联军4.“那次战争所完全暴露的、在体制和军事上已采取的现代化措施的不适宜性,表明了中国 通商口岸时代,变成列强割据中国时期的可能性。”结合下图判断“战争”应当是A.

3、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5.下图是小明同学在学习了某一不平等条约的影响后做的笔记,但笔记内容不够完整,请你帮他对该内容做进一步的完善,应该补充的是A.中国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C.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D.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6.洋务运动中提出了“自强”和“求富”的口号,下列图片中体现洋务派“求富”性质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京师同文馆 C.汉阳铁厂 D.大生纱厂7.有学者这样评述:“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新生的资产阶级的首次登台表演,虽然结局惨烈, 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堪称划时代的意义。”这里的“划时

4、代的意义”主要是指 A.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C.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创造条件 D.中国开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8. 2016年11月12日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日。孙中山先生把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作为至高无上的使命并为之奋斗一生。下列革命活动孙中山先生参与的有 建立中国同盟会 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创办黄埔军校 领导北伐战争 A. B. C. D.9.毛泽东曾说:“陈独秀给我的影响超过了任何人那个时候被这个杂志和五四运动 警醒起来的人,后头有一部分进了共产党”。文中的“那个时候”和“这个杂志”分别指 A.维新运动时期中外纪闻 B.辛亥革

5、命时期少年中国 C.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D.五四运动时期每周评论10.有人说:“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下列对于“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所指的历史事件,表述正确的是 A.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它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命运 C.它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了11.阅读书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途径。要了解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期间的历史信息,下列书籍中最合适的是 A B C D12.剑桥中华民国史记述:“毛泽东力排众议,说服了这些溃不成军的士兵、矿工和农民 组成的部队,撤退到

6、湘赣两省交界的偏僻山区。”在这个“偏僻山区”毛泽东领导建立了 A.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中央革命根据地 D.陕甘宁解放区13.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如图,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A.江西瑞金 B.贵州遵义 C.甘肃会宁 D.陕北吴起14.右图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历史事件。有关该 事件的历史要素,叙述正确的有 背景: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侵华 目的: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地点:陕西西安 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A. B.C. D.15. 2014年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在国家 层面

7、举行公祭活动和相关活动。与该公祭日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旅顺大屠杀 B.柳条湖事件 C.七七事变 D.南京大屠杀16.日方华北方面军作战记录记载:“1940年8月20日夜,(八路军)向我交通线发动奇袭,将铁路、桥梁及通信设施加以炸毁或破坏,因此损失甚大”日军的这个作战记录针对的战役是A.平型关战役 B.百团大战C.武汉会战 D.台儿庄战役17.下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它揭开了人民解放军全国战略进攻的序幕。下列描述与其相符的是A.“千里跃进,逐鹿中原”B.“攻占锦州,关门打狗”C.“分割包围,瓮中捉鳖”D.“百万雄师,三路渡江”18.下面是某同学进行历史探究学习时设计

8、的年代尺,你能推断他探究的主题是A.近代化的探索B.国民大革命的主要进程C.抗日战争的胜利D.中共与新民主主义革命19.下面是19131920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变化统计表。导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份拥有厂家拥有资本工人人数1913689家31亿元27万多19201795家50亿元55万多 A.列强忙于战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B.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 C.海外华侨竞相投资国内近代企业 D.南京国民政府鼓励发展民族工业20.近代中国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编写的著作是 A.天演论 B.狂人日记 C.海国图志 D.三国志二、判断题:判断正误,并在答题纸相应的方框内填写,正确的填写A,错误的填写B(

9、本大 题共6小题,每小题1分,共6分)21.为加强对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收复新疆后,清政府在新疆设立了行省。22.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都涉及到了割地、赔款和开放通商口岸。23.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主”三大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24. 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25.为了争取和平民主,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并达成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26.京张铁路是在詹天佑的主持下,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三、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分,每空1分,共6分)27.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清政府割 给英国;中日马关条

10、约规定清政府割 、 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28.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出现的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始;1919年的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29. 1935年1月召开的 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45年4月,中国共产党在 召开了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准备了条件。四、材料解析与问答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根据设问,回答问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 小题6分,共18分)3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53年马克思说“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皇帝与地上的 世界接触。” 材料二 正当人们欢欣鼓舞地迎接20世纪到来之际,清政府却是“带着首都被敌人攻占 的耻辱”,

11、收到了一份“西方人送来的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 材料三 在民族耻辱面前,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进行了顽强的反抗和斗争:“若鸦片 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大将酬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君足壮海军威”,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壮篇章。他们的不屈不挠、御侮自强成为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动力。请回答:(1)材料一中马克思评价的是哪一场战争?“英国大炮”打开“天朝”大门的目的是什么? (2分)(2)材料二中清政府收到“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这份“礼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2分)(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回答,在巨大的民族耻辱面前,中国人民进行

12、了哪些抗争?(1分)(4)请你为上述材料拟一个恰当的主题。(1分)31.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艰难曲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材料二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一一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三 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 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 一一杨天石材料四 他们发动一场以白话文代替古文的新文学运动.这场知识风暴给儒家,包括传统 伦理、风俗、人际关系和社会习俗,以粉碎性的一击.一一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请回答:(1)材料一中李鸿章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梁启超向西方学习的主张有何不同?(2分)(2)材料三中“这次革命”是指哪一次革命?据材料简析其历史意义。(2分)(3)据材料四概括这场新文学运动批判的对象是什么?(1分) (4)以上材料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