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重点文言文要点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6225418 上传时间:2017-09-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重点文言文要点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九年级重点文言文要点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九年级重点文言文要点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重点文言文要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重点文言文要点(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还学过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于忧 患,死于安乐 (附“四书”: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通过天时、地利、人和桑条件的比较, 说明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则是实行“仁政”与否。文章一开始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接着从“环而攻之而不胜” 和“委而去之”为论据,逐层展开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 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本文中

2、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文章先列 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终于有所作为,成就大事的历史人物的例子,说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向上。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这两个不同角度, 进一步 论战忧患则生,安 乐则死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 生于 忧患,死于安 乐”,激 发人们 克服困难,锐意进取。文章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富有启发性。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本文开头所列举的六个著名的历史人物,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答:都是在经历了一番艰难困苦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3、在作者看来,一个人经 受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将会有怎样的益处?答:所以动心忍性,

3、曾益其所不能。4、文中由个人升华到国家,论证“死于安乐”的道理的句子是什么?答: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曹 刿论战本文记述了长勺之战的整个过程。文章始 终紧扣曹刿这 一人物,通 过他的语言和行到,阐述了有关战争的知道思想和以弱胜强的防御原则。第 一,要取信于民;第二,抓住有利的 时机;第三,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 。作者以 简洁的语言揭示了曹 刿政治上的远见和军事上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了一个 关心国家大事、 深谋远虑的军 事家形象。鲁庄公虽然少谋,但却一次又一次听取曹刿的意见,让曹刿放手去干, 这一点也是 难能可贵的。1、“曹刿请见 ”的原因是什么?肉食者鄙,未能远谋。2、表

4、现鲁庄公取信于民的句子是哪句?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必以情。3、“忠之属也 ”具体指什么?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文中的“ 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什么?“未可”“可矣 ”表现了曹刿什么?“将鼓”“将弛”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 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5、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一条是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哪一句?一条是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又是哪一句?彼竭我盈。辙乱旗靡。6、本文的成语是什么?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一鼓作气。7、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 ,充分体现了他审慎

5、和丰富的军事经验。邹忌讽齐王纳谏 本文作者以巧妙设喻说理的方法,也就是比 喻论证的方法,说明了封建时代治国安邦的一个重要问题:除弊纳谏(君王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因为 在封建专制时代,皇帝肯于 纳谏是国家兴盛的重要因素。邹忌进谏采用“讽” 的方式,即委婉的规劝,从小事入手、以小比大、以家比国,把治国安邦的道理说得透彻、深刻。同 时进谏含蓄、委婉,也使 齐威王愿意接受。1、邹忌以什么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一件家庭小事,即: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邹忌是如何看待妻、妾、客对自己的评价? 他认为妻是“私我”、妾是“畏我 ”、客是“有求我”,故不可信。可 见他有自知之明。

6、 3、邹忌是如何“ 讽”齐王的? 邹忌在“讽” 齐王 时,很 讲技巧,先以“ 闺房小事 ”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4、讽谏的结果如何? 齐王接受了谏言,并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始而“门庭若市 ”,继而“ 时时 而间进”,最后 “无可进者”, 终于“战胜于朝廷”。 5、邹忌成功的说服齐王,他的劝说方式 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它的优点就在于充分尊重被 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 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仍值得借鉴这种做法。示例 1:喜欢邹忌他有勇气, 说话讲究技巧,有自知之明等。示例 2:喜欢齐威王他胸怀宽广,虚心 纳谏,有

7、富国 强 兵的愿望等。5、邹忌的谏言和诸葛亮出师 表中的进言有相似之处, 邹 忌的建议是什么?请用出师表中的四字词语来回答;邹忌进谏的方式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3 分)建议:开张圣听(“咨诹善道” 或“ 察纳雅言”) 启示:在人际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用 对方可接受的方式提出建 议,注意 语言委婉。鱼我所欲也本文提出在“生” 和“ 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 本心” ,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2、体现“性本善 ”思想的句子是:

8、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3、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 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6、在孟子看来,什么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会挺身而出的? *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7、不辩礼仪的接受万钟是为了: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8、文中与“ 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9、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

9、,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选择精忠报国,文天祥 选择忠义守节,布 鲁诺选择坚 定信念。10 文所强调的“义” 与市场经济下的“ 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 * 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12.奉行“舍生取义” 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 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13.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 的道理。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

10、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出师表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表”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文中诸葛亮 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 、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项建议,表达了“报先帝”“忠陛下” 的深厚感情。文章表达方式以 议论为主,兼用叙事、抒情。 第一部分()分析形式,指明危机,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追忆往事,陈述理由 ,表达“受恩感激”之情。 第三部分()分清 责任,表明决心。1 文中回顾了三顾茅庐和临崩托孤两件事。表达了 受恩感激之情 。 2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

11、向后主刘禅提了三条建议,都是治国之大计, 这三条依次是:广开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赏罚 分明)、 亲贤远佞。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亲贤远佞,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亲贤臣,远小人 ”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根本,是三项建议的核心。 3出师表中的成语:开张圣听、妄自菲薄、作奸犯科、三顾茅庐、优劣得所、引喻失义。 4 诸葛亮在出师表一文中共 13 次提到先帝刘备,他的用意是激励后主刘禅深追先帝 遗诏, “以光先帝遗德”完成“先帝刘备未竞的统一大业。 ” 5 外诸葛亮着重回顾了有关先帝的“三顾茅庐”和“ 临崩托孤 ”两件大事, 6 相关诗句: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 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7. 追述自己随先帝 艰难创业 ,忘身 忧国,不避辛劳的历史。既表达自己一片忠贞激励刘禅,更主要是为北伐请命。说明这 是先帝托付,是 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决心和行动。8.者自述本志,突出先帝的三 顾之恩,而出 师北伐,正是为了完成先帝未竟的事业,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由此自然引出下文的北伐建议。9.此表虽是为请命出征,但主要意 图在于劝谏刘禅“ 内修政理”。历史上,刘禅昏庸,宠幸宦官,对于朝政,诸葛亮事无巨细。此次出征,他必然 为国政忧虑,所以重在提建 议,荐人才。这正是针对蜀国形势,有利于出征北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