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职官表

上传人:j7****6 文档编号:62246538 上传时间:2018-12-1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职官表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历代职官表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历代职官表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历代职官表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历代职官表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代职官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职官表(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代职官表(秦)部门官职品级职掌说明(三公)丞相府御史大夫寺太尉府丞相(相国)辅佐皇帝治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监察、执法之任,兼掌重要文书图籍副丞相太尉掌军事,全国军事首脑武职(九卿)奉常掌宗庙礼仪郎中令掌守卫宫殿门户卫尉掌宫门警卫太仆掌皇帝舆马及马政廷尉掌刑狱典客掌少数民族朝见宾礼宗正掌皇族事务治粟内史掌谷货少府掌山海池泽之税(中央其它官职)中尉掌师治安武职将作少府掌营建宫室内史掌治京师监御史掌监理郡事(地方) 郡县郡守秩二千石掌郡治郡尉秩比二千石掌郡之军事郡丞秩六百石辅佐郡守县令县长令,秩千石或六百石长,秩五百至三百掌县治万户以上为“令”,万户以下为“长”。县丞、县慰秩四百至二百石丞佐令并掌刑

2、狱,尉掌兵事县以下,十里为亭,有亭长;十亭为乡,有三老等。历代职官表(西汉)部门官职品级职掌说明(三公)(三司)丞相(相国)秩万石辅佐皇帝治理天下。哀帝时改为“大司徒”。御史大夫秩万石外掌督部刺史,内掌公卿奏事举劾。成帝时改为“大司空”,副丞相。太尉秩万石掌全国军事。武帝时改为“大司马”。大将军职掌统领兵征、或予闻国政。是将军的最高称号。武官。武帝初为卫青而设。有时位在“公”之上。(九卿)太常秩中二千石掌宗庙礼仪,兼掌选试博士。即秦之“奉常”,景帝时改之,莽又改为秩宗。光录勋秩中二千石掌宫殿护卫。即秦之“郎中令”,武帝时改。卫尉秩中二千石掌宫门警卫。景帝时曾改为“中大夫令”,不久复称。太仆秩中

3、二千石掌皇帝舆马。有两丞。廷尉(大理)秩中二千石掌刑狱。有正、左、右临。大鸿胪秩中二千石掌少数民族朝见宾礼。即秦之“典客”,有丞。宗正秩中二千石掌皇族及亲属事务。有丞。平帝时改为“宗伯”。大司农秩中二千石掌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即秦之“治粟内史”,有两丞,景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少府秩中二千石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以给其养。(中央其它官职)尚书秩中二千石在皇帝左右办事。设五曹办事,武帝时地位逐渐重要。执金吾秩中二千石掌京师治安。秦之“中尉”,武帝初改。内史秩二千石掌治京师。相当于后来“京兆尹“右扶风秩二千石掌列候。秦官主爵中尉,景帝时改都尉,武帝时改为此。(地方官职)

4、十三部州郡县刺史(每州一人)(牧)秩六百石(二千石)掌监查郡事。成帝时曾改为“牧”,其后又复称为“刺史”,又复州“牧”。郡守秩二千石掌治其郡。景帝时改为“大守”。郡丞秩六百石郡佐。汉承秦制。都尉秩比二千石专掌军事。地位与郡守相当。县令县长令,千石至六百石长,五百石至三百石同秦制。同秦制。县丞县尉四百石至二百石历代职官表(东汉)部门官职品级职掌说明(三公)(三司)司徒掌民众,教礼仪,教民孝悌、逊顺,送死养生、及议其制,建其度,四方功课等民事。即西汉之丞相。刘秀时改为大司马。从而罢“三公”,权力归台阁。“九卿”亦重。司空掌水土沟洫营建城邑等事。即西汉之御史大夫,刘秀时改为大司空。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课

5、,年终奏报于殿以行赏罚。刘秀时置大司马,建武时改太尉。(九卿)(略)同西汉之制秩中二千石光武帝时,“少府”中之尚书台,职权渐重,组织亦大,三公形同虚设。九卿之长,均加卿字。其它五官中郎将 左中郎将右中郎将兰台令史比二千石 比二千石比二千石六百石主宿卫宫殿 掌奏及印工文书(地方) 州郡县刺史秩六百石掌州之治建武十八年复刺史十二人,各领一州。太守秩二千石掌郡之治东都洛阳设“河南尹”,秩中二千石郡丞佐守县令县长令,秩千石;长,四百石或三百石掌县之治以下仍置乡、亭、里历代职官表(三国、两晋、南北朝)部门官职品级职掌说明(相)相国(大丞相)第一品注:不是“一品”佐理国政三国均置太傅太保第一品导皇帝以善德

6、(无常职)三国只置太傅(三公) (九卿)(略)同汉体制大体相同“三公”,一品“九卿”,三品三国均置尚书台执金吾第三品掌宫外巡戒三国均置将作大将第三品掌宫室宗庙等营建魏吴置,蜀不详尚书令第三品总领纲纪,无所不统三国均置尚书仆射第三品尚书令之副手三国均置中书省中书监第三品掌尚书奏事,掌机密三国均置中书令第三品平尚书奏事三国均置秘书省秘书监第三品掌文艺图籍魏蜀置,吴为秘书郎御史台御史中丞第四品掌受公卿奏事,察举非法三国均置都水使者第四品掌天下河渠水利魏置,蜀吴不详其它大长秋第三品掌宫中诸事三国均置太傅少傅第三品掌辅导太子三国均置侍中第三品掌宾赞威护驾备顾问魏置,蜀吴不详散骑掌侍第三品掌规谏过失以备顾

7、问三国均置城门校尉第四品掌护京师城门魏吴置,蜀不详司州司隶校尉第三品掌察百官及京师近郡犯法者,并领一州魏蜀置,吴无州刺史(牧)单东刺史第五品巡行郡国录,囚徒考殿录三国均置河南尹第三品掌京都之治魏置太守第五品令、长六至八品有秩、三老八品各王侯封国王国相第五品职如郡守侯国相第八品职如县令历代职官表(隋)部门官职品级职掌说明(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为皇帝辅弼之官品级据隋文帝时之制,其后炀帝又略有变动。(以下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同汉代之职掌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一品总揽一切政令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为尚书令之副手六部尚书(各一人)正三品分掌吏、礼、兵、刑、户、工六部之制至隋始确定,

8、此制一直行制清末,清末始增新部六部侍郎(三十六人)正四品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从四品门下省纳言(二人、即侍中)正三品掌宣达帝命因避杨忠之讳,凡中字皆不用,以此代之给事黄门侍郎(四人)正四品掌机密文件,备皇帝顾问内史省(即中书省)内史令(一人,即中书令)正三品内史省长官,全国政务隋文帝时,确定内史省取旨,门下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内史侍郎(四人)正四品内史令之副手御史台御史大夫(一人)从三品掌监察、执法治书侍御史从五品侍御史从七品监察御史从八品州(炀帝时改郡)刺史(郡太守)上州:正三品中州:从三品下州:正四品掌其州治称州时,州长为刺史;称郡时,郡长为太守。通守(在太守之下,炀帝置)

9、同上长史、司马正五品至正六品县县令上县:从六品中县:从七品下县:正八品丞从八品至从九品尉从九品历代职官表(唐朝)部门官职品级职掌说明(三师)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辅佐天子是一种很高的虚衔,一般无实际执掌,不常设。(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正一品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总理国家政务1.唐初,太宗李世民未继位前,曾任尚书令,此后臣下不敢居此位,遂不设。2.左仆射统吏、户、礼三部。右仆射统兵、刑、工三部。3.高宗李治时称尚书省为“中台”,中书省为“东台”,门下省为“西台”。门下侍中“左相”,中书令为“右相”。武则天时又改尚书左右仆射为“文昌左右相”。4.每部下属四司,六部合二十四司。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

10、从二品佐尚书令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户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礼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国家的典章法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兵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务刑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国家的法律、刑狱等事务工部尚书(一人)正三品掌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事务六部侍郎正四品上尚书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尚书右丞(一人)从四品下六部各司郎中从五品上六部各司员外郎从六品上门下省 (武则天改为“鸾台”,玄宗又改为“黄门省”)侍中(二人)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官行宰相职门下侍郎(二人)原正四品

11、上,后升为正三品佐侍中左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无实际职权,乃达官所用)左谏议大夫(四人)正四品下掌侍从规谏左补阙(六人)从七品上职务为对皇帝进行规谏,并举荐人才左拾遗(六人)从八品上职务同上中书省 (武则天改为“凤阁”,玄宗又改为“紫微省”)中书令(二人)原正三品,后升为正二品官行宰相职中书侍郎(二人)原正四品上,后升为正三品佐中书令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右散骑常侍(二人)正三品下同左散骑常侍右补阙(六人)从七品上同左补阙右拾遗(六人)从八品上同左拾遗御史台御史大夫正三品专掌监察、执法受公卿奏事,举劾案章。唐之御史台分三部:台院、殿院、察院御史中丞正四品上侍御史从六品下监察御史正八品上国子监国子祭酒从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