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测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235059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测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测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测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测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测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测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测试题(无答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来,虽然作了一些工作,但与上级要求和职工期望还有较大差距,现根据民主生活会的要求,结合本次民主生活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主题安徽省舒城县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二次统测试题(无答案)一、单选题(60分)1图8是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主流经济理论的影响力演变曲线图,从变化中看出() A近现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和理论在西方一直保持最大的影响B70年代以后,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C80年代以后,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再次占据统治地位D经济理论的影响力取决于经济发展的状况和理论自身的完善2全球通史中描述苏俄的经济时提到“强行征用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

2、几乎所有的工厂都在为前线生产”。由此可知当时苏俄采取的经济政策是()A新经济政策B农业集体化C战时共产主义D三大改造3有学者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超越了客观历史阶段,而是战时客观现实的反映和需要,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该学者强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是一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B是特定条件下的军事性非常措施C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不相符合D促进了苏俄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4列宁曾提出一个著名的公式: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总和=社会主义。为此,苏联()A直接引进美国科技发展国家资本B实行新经济政策来建设社会主义C凭借斯大林模式实现了

3、工业化D发展交通教育事业培养美国式人才5“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势:要求必须立即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为此,苏俄实施()A余粮收集制B固定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削减农业税6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下政策或经济体制在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上做得最好的是 ()A新经济政策B斯大林体制C自由放任政策D人民公社体制7 宣传画是“看得见”的历史。图和图分别宣传20世纪前期苏联、美国的某项措施,两者都 ()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B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

4、产积极性C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D合理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8 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说,“对我的西方朋友们,我得说:这是历史上一个富于动力的伟大时代他(斯大林)不仅改变了俄国的生活,而且也改变了全世界的生活。”她得出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苏联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工业体系 B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C苏联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 D斯大林模式充分调动了人民生产积极性9 1930年,苏联政府颁布的农业劳动组合标准章程中提到:过去用来划分劳动组合各成员份地的地界,一律取消,而使全体份地变为统一的大块土地,归劳动组合使用。材料反映当时的苏联 ()A积极建设人民公社B农业走集体化道

5、路C开始实施计划经济D力图巩固工农联盟10有学者提出:“从一定意义上说,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他在此着重强调了赫鲁晓夫改革()A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的束缚B只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小修小补C主张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D后期趋于保守使改革陷于停滞11俄罗斯晨报报道,20世纪苏联领导人好感度最新民调调查结果,勃列日涅夫成为现代俄罗斯人最喜欢的苏联领导人,其中有56%的受访者对勃列日涅夫持肯定态度。勃列日涅夫得到肯定的理由是 ()A农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B苏联保持了大国的荣耀C苏联军事实力全面超过美国D冲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缚12苏俄(苏联)历史上先后出现列宁、斯大林

6、、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四位著名的领导人,下列关于四位领导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列宁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舒中高二统考历史 第1页 (共8页)新经济政策,使被战争破坏的经济得到恢复B斯大林创建了斯大林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使苏联跻身于工业化国家的行列C赫鲁晓夫推行“新经济体制”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D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社会主义”为指导,全面改革斯大林模式,使共产党丧失政权,苏联解体13苏联改革30年,无处纪念只有祭:回顾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改革新概念迭出,所提愿景振奋人心。而中国改革显得就事论事,冲击力不足;苏联有“500天计划”改革方案,而

7、中国长用改革的目标也只是“小康”;当苏联人期待一步跨进西方式发达杜会的时候,中国“慢腾腾”地提出改革要分三步走,继续强调自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该则材料强调改革需要 ()A对原有体制全面突破 B有远大的愿景和目标C循序渐进、尊重规律D特别关注民众的诉求14下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造成20世纪80年代开始两国粮食产量状况的相同因素主要是 () A政治因素B自然因素C人口因素D外交因素151932年末,胡佛的最后一次竞选演说:“我们的对手们现在提出,要进行变革和实行所谓的新政,那将会摧毁美国制度的基础。你若将政府控制权扩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那就不可能不在某些方面使它

8、也成为人们的灵魂和思想的控制者。”这一论断()A客观地评价新政的负面影响B与新政实施情况完全相符C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主张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16下表是19291933年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期间各国工业生产和失业情况。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48%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直接用于说明()A经济危机破坏性大B危机爆发的根源C危机的持续时间长D危机下的各国矛盾17有学者认为,在某历史事件后,马

9、克思共产主义、改良资本主义(破除传统自由资本主义)、法西斯主义开始在政治理论界逐鹿中原。该学者论述的事件是()A大萧条爆发B希特勒组阁C罗斯福入主白宫D西班牙内战18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的罗斯福新政都是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的创举。两者的根本相同点在于 ()A都主张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B都注重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C都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D都注重从实际出发调整生产关系19光荣与梦想中写到,罗斯福新政时期,“蓝鹰运动”流行一时。“凡是遵守法规的企业,可以在厂门店门挂上蓝鹰徽。开汽车上街的消费者则在挡风玻璃贴上这个图案。时代 周刊每期封面上也印上了蓝鹰徽。”这场“蓝鹰运动”旨在()A规范企业生产经营

10、B扩大商品消费市场C强化社会保障机制D提高工人政治权利20罗斯福新政期间,部分资本家认为新政“敲诈富人”,批评政府抛弃自由政策。资本家如此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史实依据是 () 以工代赈 监督工业生产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A B CD21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该法的实行有利于()A缓解失业压力 B缓和劳资矛盾C恢复银行信用D健全社保体系22有人指出,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下列组合中,与此说法最匹配的一项是()A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欧美福利国家C戈尔巴乔夫改革英国1832年议

11、会改革D中国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23阅读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了() GNP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 削减社舒中高二统考历史 第3页 (共8页)会福利开支AB CD24下图是20世纪后半期世界工业发展情况表。据图可知,高收入国家的工业比重呈不断下降趋势。以下对此现象的解读中,比较合理的是() A世界经济多极化的反映B低收入国家工业发展水平超过发达国家C发达国家逐渐从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D低收入国

12、家反对霸权主义取得重大成果25表1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表1 1950年 1970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美国 72 369 551 29 317 647 日本 260 317 423 36 430 484 联邦德国 107 497 396 33 517 450 表1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B农业生产衰退C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D工业发展滞后26近现代西方的经济政策和理论经历了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混合经济的重大变革。由此可以看出西方经济政策的调整 ()A实质是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B实质是生产方式变化的表现C实质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D逐渐合理对待政府和市场的关系27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美国虽然强化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但依然爆发了六次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自由放任政策使商品的生产增长过快B科技的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