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23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235039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23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23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23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23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23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2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_2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来,虽然作了一些工作,但与上级要求和职工期望还有较大差距,现根据民主生活会的要求,结合本次民主生活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主题北京市昌平区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单选题(共24题,共48分)1、张太雷在其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一文中写道:“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向,局限于政治斗争了。”“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早夭的原因是A、对传统文化绝对地否定 B、对西方文化绝对地肯定C、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D、仅局限于知识分子中传播 2、有人认为:“汲取欧洲文明,必须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

2、。按照这个顺序做,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和这一主张基本一致的是 A、新文化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3、1920年,陈独秀认为:“上海社会若不用猛力来改造一下什么爱国、共和、解放、新思潮、新文化等一切新流行的名词,一二到上海便仅仅做了香烟公司、药房、书贾、彩票行的利器”。这说明 A、民族资本主义与新文化运动相互促进B、近代社会发展要以彻底的思想改造为前提C、新文化运动在上海并未引起充分关注D、推翻资本主义专政是中国革命的重要任务4、“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 B、中国原始农业起于商朝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

3、之分 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 5、京剧的前身徽剧,原以二黄调为主,兼唱昆腔、四平调等,1790年为庆祝乾隆帝80大寿,徽班进京演出,后留在北京民间,逐渐吸收了京、秦二腔,发展为今天的国剧。据此可知,京剧艺术得以迅速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A、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B、文武兼修,角色齐全C、贴近生活,联系百姓 D、政策鼓励,题材广泛 6、南朝画家张僧繇善画佛道人物,下图是其作品(梁令瓒临摹),画面凹凸,有立体感,画中人物“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这反映了当时A、中外宗教、艺术交流融汇 B、以形写神的理论开始形成C、南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 D、儒家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7、顾炎武强调亡国与亡天下的

4、不同:所谓亡国是“易姓改号”,所谓亡天下则是“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这一主张 A、强调民本思想对于统治者的重要性 B、否定王朝的认同、强调文化的认同C、利用传统儒学思想反对理学的权威 D、为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依据8、中国山水画往往通过对自然界的赞美来表现出人的理想心态及人格。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刻意表现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并对人类心意与自然物性的对应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分析。画家们在作画时力求简单、随意,把画作为纯粹的内心直觉体验。这表明中国山水画 A、注重营造温馨的气氛 B、体现出儒道思想的影响C、都用于表达政治观念 D、力求再现客观真实世界 9、元代净明道创始人西山道士刘玉提

5、倡用“日知录”“功过格”一类善书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希图通过格守道德而成仙得道。这反映了A、道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道思想开始合流C、道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10、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三教合一的趋势 B、社会经济的繁荣C、天理人欲观对立 D、佛学诗词的兴盛 11、长生殿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其几乎导致唐王朝覆灭;桃花扇将明末侯方域与秦淮艳姬李香君的悲欢离合同南明弘光朝的兴亡有机地结合。这说

6、明 A、古代小说情节源于市民生活 B、文艺作品具有历史承载功能C、明清小说大多讽刺腐败现象 D、唐朝后民间论政现象较普遍 12、明代许仲琳在封神演义中以姜子牙的口吻表达出“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的思想,号召诸侯“吊民伐罪”, 哪吒剔骨还肉、黄飞虎反商归周等强调了“父逼子反”、“君逼臣反”而不得不反的精神。这从侧面反映了 A、理学失去了社会约束力 B、明清商品经济发展迅速C、市民阶层追求自由生活 D、士人对平等自由的渴望 13、“近数十年,士大夫诵史鉴,考掌故,慷慨论天下事,其风气实定公开之。”材料反映的“风气”是指 A、变法图强 B、民主科学 C、经世致用 D、尊孔复古 14

7、、明朝中后期,受心学的影响,一批知识分子跳出了宋儒的框架,他们作品中的人物由达官贵人、才子佳人、孝子贤孙转变为普普通通的市民、商贩、农民。他们傲视封建礼教,鄙视功名利禄,敢于直言。这反映出心学 A、冲破了宋代理学的思想禁锢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激发个体自由主义思想发展 D、有利于民主观念的形成15、汉元帝在做太子时,见其父汉宣帝所用的大臣多是一些精通法律的“文法吏”,便劝谏说:“陛下治国太偏重于刑法,应该起用儒生,实行德政。”汉宣帝勃然变色,斥责道:“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以德教,用周政乎?”这表明当时 A、统治者强调外儒内法 B、儒法对立现象严重C、儒学统治地位受冲击

8、D、依法治国趋势出现16、宋代大臣文彦博概括当朝政治的特点是“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王夫之也谈到“终宋之世,文臣无欧刀之辟(无死刑)”。这说明宋代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基本解决 B、实现了儒家君民共治的理想C、君权弱化促使官僚政治成熟 D、治国方略的调整影响政治生态 17、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B、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C、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

9、策的权力 D、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18、1903年,湖南第一女学堂创办,第二年湖南名儒王先谦纳女学生为妾不成,指使巡抚上折称“湘省女学并无实用,徒为伤风败俗”,导致学堂被清廷查封。1905年,朱剑凡以办“家塾”之名偷办女校,为周南女校的缘起。这主要反映出清末 A、地方守旧势力与官府勾结 B、新政推行在地方举步维艰C、女学社会基础尚不广泛 D、女权兴盛已成滚滚潮流 19、金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进无迹,甲铁皆透”。该科技成就 A、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 B、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C、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 D、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20、东汉时女子赵娥砍死杀父仇人后“诣县自

10、首”,县令尹嘉钦佩赵娥的孝行,但又因国法“杀人者死”而犯难,拒绝受理此案,并辞官而去。最终汉灵帝下旨,免去赵娥的死罪,还封她为“孝女”“烈女”。这反映了当时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B、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C、地方官员懒政现象突出 D、执法行为具有随意性 21、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由此可见,宋代 A、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C、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D、政府政策变化提升商人地位22、中国古代天文学认为天是一个有意志和情感的、至高无上的存在

11、者,以某种神秘的方式与地上的人事发生关联,于是了解天象、破解天意成了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这一倾向导致古代天文学的发展 A、缺失探究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精神 B、专注于对“天时”“农时”的关注C、崇拜上天忽视自然而极具神秘色彩 D、为专制政治服务与生产实际相脱离 23、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24、古人写字用黄纸,写错了就用

12、黄色的矿物颜料“雌黄”涂抹后重写。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篇有“以雌黄改宵为苜”的记载。后人把那些不问事实,妄论一番,轻易下结论的情况,称为“信口雌黄”“口中雌黄”。这一现象说明 A、纸的应用带动了相关技术及文化发展 B、古代科学与技术之间开始走向结合C、古人重视科学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D、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二、问答题(共4题;共52分)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在贫困救助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礼记礼运篇所谓“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中国传统社会救济理念的一种经典表述。汉律规定国家需向“贫不能自存者”提供救助。在两宋,社会互助观念业已产生。

13、社会互助始于宗族,这是以范仲淹的义庄为滥觞。这些义庄义田,是利用其田租以赡族人。清代汪志伊在荒政辑要中将贫困者分为极贫、次贫,对不同程度的贫困者给予不同的救济扶助。材料二:进入近代以后,中国的贫困救助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有识之士在与西方社会的不断接触和交流中意识到“盖养之者,饱暖一时:教之者,饱暖终身也!”1907年,晚清政府民政部针对从前各种善堂、善局重养轻教的弊端,明确责成地方官绅体察情形,在各种养济院、清节堂中附设工艺所,“兴养立教”。1943年,国民政府社会部次长洪兰友参与了社会救济法的制定,他表示:在现代社会,“人民之于国家,休戚相关,患难与共,其于救济事业,自当视为政府对于人民应尽之责任”。晚清创办工艺局,其收养对象仍根据道德要求分别上下差等:“身家清白,穷无所归者为上;本有行业,造难流离者次之;平日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