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雨中登泰山》教案 北京课改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232679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雨中登泰山》教案 北京课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雨中登泰山》教案 北京课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雨中登泰山》教案 北京课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雨中登泰山》教案 北京课改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雨中登泰山》教案 北京课改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雨中登泰山》教案 北京课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雨中登泰山》教案 北京课改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中登泰山 科目语文第一课课时授课日期雨中登泰山班 级烹饪1601班授课方式讲授法、讨论法、举例法作业题数拟用时间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 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叙述征引有关材料的写作方法。2了解泰山的景色和名胜古迹,培养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和悠久文化传统的热爱之情。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向作者学习知难而上,勇于攀登的精神。选用教具挂图重 点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叙述征引有关材料的写作方法。难点 学习本文描绘景物抓住特征,叙述征引有关材料的写作方法。教学回顾说明 教师签名: 教研室主任审阅签名: 年 月 日教学过程 第 2 页教 学 内 容时间分配备注一、由学生是否游历过名山,名山中有名的“五岳”

2、值得是什么而导入。二、基础知识1、作者:李健吾(19061982),山西省运城人。中国现代作家、戏剧家、文艺评论家、文学翻译家。李健吾有剧作近50部,写有许多有独到见解的文艺评论文章,还翻译了许多世界名著,如莫里哀喜剧、高尔基戏剧集等。他也擅长写散文,他的散文清新质朴,真挚隽永,很有特色。2、泰山:“五岳”之一(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主峰海拔1520多米,泰山素以雄伟、庄严、挺拔、壮观著称。有众多的名胜古迹。我国历代有许多帝王都曾来到泰山,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为封禅。郭沫若曾说泰山“自然胜景之外,还有历代文人遗迹。泰山应当说是中国文化史的一个局部缩影。” 3、预习豁然()开

3、朗:豁然,形容开阔或通达;豁然开朗,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崚嶒():高峻突兀的样子。訇訇():同“轰轰”形容洪大的声音。匍匐():爬行。手足并行。巉()岩:山势高险的样子。三、课本研究1、课文共计11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两个自然段, 交待作者登泰山的缘由,是全 文的总纲,为下文的记叙做了铺垫,也是表现作者“独得之乐”的伏笔。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冒雨登泰山的经过和情景。是全文的主体,展现了雨中泰山的奇景。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抒发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收束全文,并与开头照应,突出文章的中心。2、认真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

4、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两处引文的作用 答:第一,这两处引文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第1自然段的段意登泰山的缘由。第二,登泰山是的宿愿,几十年多次过而不能登,使他遗憾,如今有幸攀登,自然就不管下雨与否,这样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一篇雨中登泰山的佳作。如何理解过泰山而不登“像是欠下悠久的文化传统一笔债的。”这句话的含义。答:历史博物馆,古今许多名人登过泰山,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也留下了不少诗文,仅课文中提到的就有孔子、郭璞、应劭、马第伯宋之问、秦始皇等。山上的庙宇牌坊,是古代建筑群,仅课文中提到的有岱宗坊、王母庙、七真祠、云步桥等。庙中还有许多雕塑、彩绘等艺术品,如七真祠中的七尊雕像。山岩上还留下

5、了许多书法石刻,历代书法家的笔迹荟萃,如举世罕见的大型石刻金刚经。山上还到处留有美丽的神话传说。如虬在湾、洗头盆、白云洞等。第二,作者是一位博学多闻的学者,他了解中国的历史,知道泰山上有众多象征中国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迹,所以早有意体味一下“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但因种种原因多次过而未登,所以产生了“像是欠下悠久文化传统一笔债似的”想法,体现了一位爱国作家对祖国文化传统的向往。这句话在课文中占着不可轻视的地位,理解了它的含义,才能更好地体会的主旨,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雨不像落在地上上,倒像落在心里。”写出了什么样的心情?并在本段中划出和这句话相呼应的语句来。 答:雨“不像落在地上,倒像落在心

6、里。”这句话极形象地道出了不能立时登泰山的沉重、憋闷、焦急的心情。课文中和这句话相呼应的语句,应是第2自然段的末一句话:“天色转白,我不由喊了一句:“走吧!”带动年轻人,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说说中第1、2两段与全文的关系。答:第1段交代了登泰山的愿望,第2段写了决心冒雨登泰山,不但点明了题意,而且也表现了登山的兴致和知难而上的精神,这两小段可看成是全文的总纲,它确定了文章的方向,奠定了文章的基调,也为下文记叙冒雨登泰山做铺垫,为后文写“独得之乐”预伏了一笔。 3、 第二部分: 课文中如何具体描绘虎山水库的景物的?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答:虎山水库是课文中着意描绘的景物之一,写得

7、壮观奇丽,在还未看见水库时,首先写了震天响的水声,为的是表现它的声势之大。然后,再写从水库前面所见到的景象:“七股大水,从水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的黄锦,直铺下去,碰着嶙嶙的乱石,激起一片雪白的水珠,脱线一般,撒在洄漩的水面。”这是从水库的正面从下往上看,水从桥孔跃出来落到水面上的壮美的景象。接着,随着立足点的转移,绕过虎山,来到坝上,同时可以看到坝桥两边的景色:“一边是平静的湖水,迎着斜风细雨,懒洋洋只是欲步不前,一边却是暗噁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这是站在桥坝上头,由上往下看,虎山水库又是另一番景象,更细致地看到水的形色,使两边的景色映成趣,别有一番风味。随着立足点的

8、移动,从不同的角度细绘了虎山水库的景色,读来不仅绚丽多采,而且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在描绘景物的同时,还插入了一段虬在湾的神话传说,让读者去想象,当年这地方水珠跳掷翻腾的情形,可谓锦上添花。此外,在写虎山水库时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第5自然段中“水声落在我们后面”中的“水声”是指什么水声(雨水声、泉水声、水库的水声)?“人朝上走,水朝下流”中的“水声”又是指什么水声而言的? 答:A、“水声”是指虎山水库的水声,因为离开虎山水库之后,为了避雨,便离开了登山的正路,到了王母庙后边的七真祠,然后从七真祠出来,又回到登山的正路上来,继续攀登,一气穿过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和天阶三座石坊,离虎山水库渐远,所

9、以水库的水声落在了后面了。 B、第二句中的“水朝下流”指雨水。此时离开虎山库已经比较远了,自然不是指水库的水,下一句又专门写泉水和雨混在一起流进出洞情形,所以也不是泉水,从上下文来看,这水只能是雨水。和泉水不同的另一点证明,是水的去路不一样,泉水流入山洞,而这水却顺着山势,流进虎山水库的中谿。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层恋叠嶂都成了水墨山水。”这句话的含义。答:(1)中国水墨山水画,画画时只使用水墨,不用其他各种颜色,因而画面上只呈现黑白两种颜色,淡雅而有神韵。在雨天乌云四合,雨雾迷茫的情况下,所看到的泰山的重峦叠嶂,也只有黑白两色,与在晴天白日之时所见到的景象不同。如果是在雨过天晴之时,放眼望去

10、都是看不尽的绿色,泰山象披上了绿装,阳光掠过之处,会给云海镀上金色。如果是在泰山观日出,除看到火红的太阳之外,还能看到五彩之色。(2)水墨山水画重写意,与西洋油画重写真不同,它更追求神似。在乌云四合,雨雾茫茫之中观看泰山的山峦,看上去象是被一层灰濛濛的烟雾裹了起来,朦朦胧胧,不甚真切,有观赏水墨山水画时的类似的感受。 小结:以上三个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的第一个层次,描写了从山麓到二天门这一段路上所见到的景色。4、分析课文的第6、7、8三个自然段,思考: (1)第8段写泰山松树,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说明本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答:课文对泰山松的描写相当精采,且寓义深刻。首先概括了看到泰山时的感受,

11、说它“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然后写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身子扭得象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像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像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无疑是在歌颂泰山松不怕生活条件的艰苦和严酷,在逆境中顽强地成长,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同时也是在歌颂它乐观的精神。泰山松又是好客的,甚至是忘我的,它望穿秋水,撑开墨绿的大伞迎候客人的来临。泰山松是“泰山天然的主人”对泰山松的歌咏,也就是对有着悠久文化传统的泰山的歌颂,也就是对泰山松所代表的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的歌颂。运用了引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辟手法。 (2)作者是怎样写攀登慢十八盘的?又是怎样写攀登紧十八盘的?在写法上有何异同,你

12、认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答:登慢十八盘,写得简明扼要,没有任何铺陈,只用了20余字“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石级,一级又一级”、“迈前脚,拖后脚”才走完了慢十八盘。在写登山的感受时,也是画龙点睛式的“是乐趣也是苦趣,好像从我有生命以来就在登山似的”这里只用了一个比喻,便把他经过长时间的攀登,身体和精神都近乎麻木的感觉,写得极传神,文字不枝不蔓简洁明快。登紧十八盘却写得细致,先写登山的心情:“仰起头来朝上望,紧十八盘仿佛一架长梯,搭在南天门口。我胆怯了。”然后接着写石阶的狭窄,放不下整脚,山路曲折陡峭难以攀登,“目视而两脚不随”、“抓住铁扶手”、“揪牢年轻人,走十几步,歇一口气,终于在下午七点钟,上到

13、南天门。” 再然后,课文又在行文中插入了一段,途中遇到两位登山的老人“稳稳当当”地赶到前面去了,与自己相比,增加了文章的情趣。在写山路的险峻时,引用了马第伯封禅仪记中的一段文字,引文虽然长些,但由于内容恰当,处理得体,也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和历史感。课文写登慢十八盘和紧十八盘时,都写了登山的艰苦,也都写了当时的心情和感受,这是两处在写法上相同的地方,不同之处在于一略一详而已。这种有详有略的写法,使文章的行文疏密有致,波澜起伏。试想如果两处都详写,就会显得冗长啰嗦:如果两处都略写,又很难让读者了解登山之艰苦,难以体会登山时的心情。(3)按照游览泰山的进程,列出他登山的路线来。答:岱宗坊虎山水库虬在

14、湾七真祠一天门孔子登临处天阶经石峪柏洞壶天阁黄岘岭二天门云步桥慢十八盘升仙坊紧十八盘南天门天街。5、课文第9自然段描绘了在南天门上所看到的景致,夏日雨后的山顶景色:别具一格的小店,奇形怪状的石头,雨后变化莫测的云海,乌瞰大地的画面。文章的笔触细腻,细描细绘,如对山石和云海的描写,更是极尽铺张之能事,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个黑忽忽的石头,写得活灵活现。6、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思考:在文章收尾处是怎样写雨的,在文章的开头又是怎样写雨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收尾部分着力书写“雨趣”,因为有了雨,大小瀑布才会更加壮观;因为有了雨,山势水势才会别是一种格调,富于变化而又和谐;因为有了雨,山峦、树木、野花才会更加清新;因为有了雨,登山才会感到更意兴盎然。在文章的收尾处,这样强调雨趣,旨在突出文章的主旨,即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在文章开头部分(第2段),是写了登泰山前,天公不作美,下起雨来,而决心冒雨攀登,过程写得曲折细致。久盼登泰山,到确实要登时,又下起了雨,心情沉重,憋闷,心急如焚,雨没有停,便迫不及待地冒雨登山了,这样写不但点明了题意,而且表现了冒雨攀登的兴致。文章以雨中登泰山始,又以阐述雨中登泰山的“独得之乐”收束全文,这样首尾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读来自然、亲切、而又完整。 7、总结:通过描绘雨中泰山雄伟瑰丽的景色和著名的古迹,展现雨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