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1_1 人类环境教案 鲁教版选修6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230116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1_1 人类环境教案 鲁教版选修61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1_1 人类环境教案 鲁教版选修61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1_1 人类环境教案 鲁教版选修61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1_1 人类环境教案 鲁教版选修61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1_1 人类环境教案 鲁教版选修61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1_1 人类环境教案 鲁教版选修6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一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 1_1 人类环境教案 鲁教版选修61(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来,虽然作了一些工作,但与上级要求和职工期望还有较大差距,现根据民主生活会的要求,结合本次民主生活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主题第一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第一节人类环境【课程标准要求】标 准活 动 建 议 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组织一次环保实践活动,如参观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园区、清洁生产工厂、污水处理厂等,写一篇观后感。【设计思路】人地关系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一条主线,自然资源、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等知识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等知识已经在必修一和必修三的教材中学习过,但系统性不够。本课的内容要求将分散型的知识通过复习与串联讲解上升到系统性知识的层面,其认知过程应该利用案例分

2、析,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从教学方法看,本课可以灵活运用问题导学法、案例分析法、合作讨论法等多种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充满生机的探究性活动中掌握学习目标。【知识构建】课程标准关于本课的“标准”是“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形成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其具体要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需要知道什么是环境,环境分为哪几种类型。二是理解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三是理解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并根据“标准”的本质特征进行知识建构,其框架结构结构如图1所示。环境自然资源人类分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图1【教学目标】 1.说出环境的概念及分类,举例

3、说明环境与资源的相互关系。2.通过分析人类发展四个阶段的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3.通过对环境与资源、环境与人类之间相互关系的探讨,培养辩证思维能力。【重难点分析】依据课程标准,可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本课重点可以从两方面进行理解:一是通过复习“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说明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二是通过分析“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示意图”,让学生从原理上深刻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课前准备】提前三天布置学生考察学校周围的环境,分析哪些属于自然环境,哪些属于社会环境,它们之间有什么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课前做好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工作。建议每

4、个小组以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在教室中的座位邻近,可以随时集中起来围坐在一起。每个小组确定1名小组长,1名记录员,1名发言人,1名纪检员。提前为每个小组打印好“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以便在讨论过程中及时记录学习情况。表1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姓名在小组中的职责发言次数个人观点【课堂活动设计】第一部分:新课导入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情诊断调查:关于人类环境的概况,你已经掌握的知识点有哪些?你的疑问有哪些?学生回答。了解学生已有的关于人类环境的认知基础及差异表现;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与学习需求;合理调整教学计划。学习目标展示投影学习目标,要求说出关键词。朗读学

5、习目标;迅速说出关键词明确目标,提高学生的有意注意。第二部分:新授内容设计活动建议1:比较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表1: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举例联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境及其分类展示导学问题:什么是环境?环境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课前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学校周围的环境,分析哪些属于自然环境,哪些属于社会环境?倾听学生回答,引导同学们对回答者的观点作出正确评判。学生自学、相互讨论,然后汇报学习成果。分析数据,作出回答。学生汇报研究性学习成果通过比较法和案例法加深对概念理解的深刻性。内容解析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空间,以及

6、其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体。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上的各种自然要素组成。社会环境:指人类根据生活与生产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加工改造后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1)联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都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社会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形成的。(2)区别:首先,两者受人类干预的程度不同。自然环境受人类的影响小,其景观特征基本保留自然面貌,其中物质的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物种的演化,都基本上按自然规律进行;社会环境则在人类活

7、动的强烈影响下,其景观特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的物质交换、迁移、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范围大小及其变化趋势不同。自然环境如某些原始森林地区,人迹罕至的荒漠、冰原地区,大洋中心区等,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其范围日益缩小;而社会环境如种植园、城市、工业区等,其范围日趋扩大。考察学校周围的环境,应全面具体,内容除楼房、道路、操场、绿地等设施之外,还应把阳光、空气等自然要素包括在内。区别它们属于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应结合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分析。探究活动2:将下列地理事物与所属的类型连线。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区别的

8、应用投影连线题。展示导学问题:你判断这些地理事物所属环境类型并说明理由是什么?组织评议活动,让不同观点者发表看法,教师进行评价。阅读表4连线题,进行思考与判断,可以与旁边的同学小声讨论。在自己的学案上将线连起来。学生展示自己的判断结论,并说出理由。通过连线题当堂巩固所学的知识参考答案探究活动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展示导学问题:(1)回忆必修一相关内容,分析自然资源的特点。A.什么是自然资源?如何分类?B.依据自然资源的含义,判断下列物质是否属于自然资源。钢铁()、水稻( )、闪电( )、台风( )、天然气( )、焦炭

9、( )、煤炭( )、土壤()C.各类自然资源有哪些共性的特征?D.分别说出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2)读课本相关文字及图片,简要概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小组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了解自然资源的特点,掌握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并培养协作能力。内容解析自然

10、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教学中需要强调:作为自然资源需要同时具有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有:都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环境影响资源的类型以及利用状况;自然资源开发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教学中需要强调: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因素;保护自然资源是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和基本内容之一。探究活动4:自学P5-6知识窗,理解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境与生态系统展示导学问题:(1)什么是生物环境?什么是非生物环境?什么是生态系统?城市可视作生态系统吗?(2)简要概述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

11、。(3)城市绿地的作用是什么? 与学生对话,通过案例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自学和相互讨论,完成导学问题。对自学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质疑。本内容比较简单,且不是课标上的内容,所以采用自学与质疑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内容解析任何生物都生活在环境中,生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和改造作用,生态系统具有调控能力。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点: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和地理分布;生物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生物对环境产生明显的改造作用。探究活动5:完成P6活动,进一步理解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案例分析展示导学问题:(1)白云鄂博的

12、稀土矿开发,对地理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2)说说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应如何保护环境。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自学和相互讨论,完成导学问题。对自学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进行质疑。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的理解,同时初步落实课标“举例说明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要求。探究活动6: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研讨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展示导学问题:(1)回忆必修三相关“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的内容,把下列字母填入方框内,并且用图示法记忆不同历史阶段人类与环境的关系。A、征服自然 B、利用自然 C、崇拜自然 D、环境问题尖锐 E、环境

13、有所破坏 F、环境制约人类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2)读课本相关文字及图2,概述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对学生的学习进程进行及时指导。对交流的成果组织评议,最后给予准确评价。小组内每一位成员先自主学习,思考教师提出的导学问题。小组内交流,讨论,提出新的疑问。讨论过程中记录员及时填写“小组合作学习研讨过程记录表”,如表1所示。小组组长整合每个成员的个人观点。小组发言人交流小组成果,其他组可提出补充意见,发言人回答其他组成员的质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掌握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并培养协作能力。内容解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随着生产力发展而不断演变。人类对环境已经历了依赖、顺应和掠夺阶段,尤其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与

14、环境的关系越来越不协调、矛盾日益尖锐,因此,寻求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指导学生读课本相关文字及图片,分析环境与人类的关系。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示意图。将教材中的图上的箭头标上数字(如图2),并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1)图中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_,内、外圆之间的空间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_。 (2)箭头1、2表示人类通过_活动从环境中获取_。图2(3)箭头3、4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_的形式排放到_中去。(4)箭头5、6表示人类通过_活动和_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包括两方面:一是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二是人类向环境_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速度,或者向环境_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_速度,使环境质量下降、恶化。(5)箭头7、8表示环境把它所受到的人类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叫做_作用,一种是良性的(正反馈),将使人类获得可持续发展;一种是恶性的(负反馈),会产生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