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228228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陕西省西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年来,虽然作了一些工作,但与上级要求和职工期望还有较大差距,现根据民主生活会的要求,结合本次民主生活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主题陕西省西安市2018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资治通鉴载,春秋时期晋文公有大功于王室,遂请求襄王允许自己死后按隧礼(天子葬礼)下葬,襄王不许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恶也。不然,叔父有地而链,又何请焉!”文公于是惧而不能违。据此可知A.天子的权威仍然至髙无上 B.分封制仍维系一定的社会秩序C.晋国称覇诸侯的野心受挫 D.襄王时僭越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2、2.大致成书于战国中期的尚书禹贡是了解我国古代史的一篇重要历史文献,该书特别推崇夏禹,将当时国人的已知世界划分为特色迥异的九州,认为大禹曾走遍九州,接受了各州的朝贡特产。这些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A.恢复夏朝传统等复古思潮影响较大B.国家的统日益成为政治现实C.地方割据的现实与渴望统一的矛盾D.开始形成天下一家的观念3班固说:“古代天子建国,诸侯立家,从卿大夫到庶人,各有等差。人们尊奉并服侍上级,而在下位的人也不会有逾越的念头。”接着又说:“五霸,三王之罪人也;六国,五霸之罪人也;四豪(信陵君等四君子),又六国之罪人也。”从材料中可以看到A夏商周与春秋的结束,是由于在下位的人没有逾越的念头B从夏商

3、周到春秋到六国抗秦再到战国,时间次序不可变更C三王、五霸、六国、四豪都是古代人们严守身份等差的实证D从夏商周到战国后期,政治特征呈现逐渐远离古代理想的趋势4.有学者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懦术”后,政府高官中儒士出身者所占比重并不太高,直到东汉时期这一比例仍旧不到不仅如此,两汉时期抱怨儒生过于迂腐,难以胜任公务的言论却不绝于耳。这些现象反映出A.汉代中央没有真正掌握选官权B.儒生参政被谨慎对待C.懦家崇尚空谈,不被社会尊重D.独尊儒术遭遇极大阻力5、战国策载:秦得蜀后,益富厚,倾诸侯,造成秦“富厚”的主要原因是A、重大改革推动发展 B、重要水利工程的修建C、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D、与民休息政

4、策的推行6.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A、重视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主张“礼”、“法”并用7.王夫之曰:“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为祸,以得有强豪兼并者、为苟免逃亡起死回生之计由不尽归之强豪不止,而天下之乱且不知所极矣。”材料反映了A商品经济发展加快土地兼并 B农民负担沉重寻求庇护C当时租佃关系开始兴起 D豪强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8.下图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录取的进士出身统计数据表。其中父辈有官

5、职者中,低等级的又占了半数以上。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科举制度结束贵族体制B、选官推动社会阶层流动C、南宋时科举制走向成热 D、考试成为做官必经之路9.宋仁宗年间,“刘保衡鬻卖房产案”曾给嘉佑政坛带来了不小的震动。三司使张方平因贱买了商人刘保衡的房产,遭御史中丞包拯弹劾而罢免外放。继任三司使宋祁因与宰相宋庠为兄弟,又遭包拯弹劾而离职改任。这表明宋代A回避制度能够有效杜绝官员的腐败 B官场争斗十分激烈C注重通过监察制度来防范官员贪腐 D文臣注重道德操守10.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

6、“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 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 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11在唐初,宰相有两类。中书令、门下侍中和尚书省仆射为当然宰相,如果所设之职全部有人担任,共六人。此外,其他高级大臣、在战时偶尔还有突出的将领,也可能任特任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在韦后当权的短暂时期,同时任职的宰相人数不少于17人。713年玄宗总揽政务后人数又从四人进一步减到二人。唐朝宰相人数的这种变化是为了 A有效处理政务 B维护朝政稳定 C削弱宰相权力 D增加决策科学12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

7、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 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 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13.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时期制定了一个考成规制:以内阁稽查六科(六科是明初设立的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设给事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稽查驳正六部之违误),以六科稽查六部、都察院,六部、都察院稽查巡抚、巡按。这一规制的实施说明此时的内阁 ( )A已经威胁到皇权 B有了一定的行政权C取得了中央的监察权 D真正具有了宰相之实14.据史料记载,明初政府每年仅从北方各省就征收棉布有一百几十万匹,以后逐渐

8、增加。如弘治十五年仅山东地区棉布征收数额就达29.6万匹,到万历六年征收数额就增长到60万匹。七十年间整整翻了一番。这从侧面反映了明代A.手工业赋税负担沉重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C.棉纺织业的不断发展 D.北方成为棉纺织业中心15.咸丰十年(1860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由此可知曾国藩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 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 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16.下表是中国19世纪7090年代进出口商品价值简表,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9、(单位:万海关两)年份进出口总值进口总值出口总值出超或入超1871(同治十年)136957010 6685入超3251876(光绪二年)1511270278085出超10581881(光绪七年)1633691917145入超20461886(光绪十二年)1646987487721入超10271891(光绪十七年)234951340010095入超33051896(光绪二十二年)333672025913108入超71511901(光绪二十七年)437962683016966入超9864A.西方国家利用科技进步和流通的发展,对中国展开巨大贸易攻势B.外国商品输入的优势主要依靠鸦片贸易获得C.中国自

10、给自足的封建经济己经无法抵挡外国资本主义商品的洪流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抵制作用17.盛宣怀在其所拟电报局招商章程中说:“中国兴造电线,固以传递军报为第一要务,而其本则尤在厚利商民力图久计。”根据材料推断,盛宣怀认为应如何发展近代电讯事业A引进西方电讯技术 B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C结合商业化运转推动发展 D提高电讯行业的利润18.辛亥革命后两年里,全国出现了500多家报馆,标榜民主,评价时政。其中胡鄂公就在天津的大中华报上“无日不骂项城(袁世凯)”。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A社会资讯传播方式的改变 B. 传统社会道德观念被打破C言论出版自由制度受尊重 D.民主共和的观念

11、深入人心19. 吴剑杰关于近代史研究“新范式”的若干思考中提到某事件“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常轨,且尚未得到充分发展,是在激进的政治浪漫主义支配下人为选择的结果,因而造成中国现代化的一次又一次的严重挫折,有人将其称为中国现代化的超前和失序,并且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调理,遂使矛盾愈积愈深,终于演化成一次又一次的激进运动,结果适得其反,欲速则不达,中国的现代化一次又一次地陷入困境。”该事件指的是( )A. 洋务运动 B. 清末新政 C. 辛亥革命 D. 五四运动20.有学者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观点,下列

12、组合对应正确的是A、发昌机器厂农工商总局新青年中国共产党建立B、京师同文馆轮船招商局新学伪经考同盟会成立C、金田起义总理衙门钦定宪法大纲国民党一大召开D、大生纱厂 京张铁路局新民主主义论一届人大召开21.1936年4月,中共中央西北局发出指示,要求尚未分配土地的地区,今后应执行不没收富农的财产,以及富农有与贫下中农分得同等土地之权的新策略。这一新策略A放弃了土地革命的要求 B有利于反“围剿”斗争的胜利C适应了民族革命的需要 D有利于维护国共合作抗日局面22.“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农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827.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1249.9亿元,增长51.1%,平均每年增长8.

13、6%。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这一规定A、解决了工农业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B、体现了经济发展急躁冒进的政策方针C、与当时中国工农业发展状况不符 D、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落后状况的愿望23.五四宪法起草时,毛泽东为高级干部开列了阅读资料,包括1936年苏联宪法、1953年罗马尼亚宪法、1952年波兰宪法、德国宪法、1946年法国宪法、捷克宪法、旧中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馄宪法、1946年蒋介石宪法等。这主要体现了五四宪法A深受当时国际形势的影响 B是社会主义宪法的集大成者C超越了国家与社会形态差异

14、 D科学融合了国际与历史经验24.改革开放之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权归集体,承包经营权归农户,称为“两权分离”。2016 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顺应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流转土地经营权的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这一变化A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出现根本性变革 B展现了农村基本经济经营制度的持久活力C标志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退出历史 D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25.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是宣称追求同一目的的两场不同的运动,他们所追求的目的一样,而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以致人文主义者和新教徒之间互怀敌意。对二者“追求的手段却截然相反”的理解正确的是( )A文艺复兴自由的追求美,而宗教改革自由的追求真理B文艺复兴追求人的至高的权利,宗教改革研究上帝的旨意C文艺复兴投身世俗的怀抱,宗教改革用自己的信念对抗旧的世界D二者对待神的态度不同26.卢梭认为“道德是灵魂的力量与生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