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考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2故都的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225169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13.3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考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2故都的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学考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2故都的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学考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2故都的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学考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2故都的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学考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2故都的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考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2故都的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考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2故都的秋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 故都的秋,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后流亡苏门答腊,坚持抗战。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被追认为革命烈士。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等。,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作品背景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并在杭州居住近三

2、年。这段时间里,他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游山玩水,写下许多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于8月写下了本文。 三、相关常识 创造社: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在日本留学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组成。1929年2月,被国民党当局查封。郭沫若的诗作、郁达夫的小说在创造社中影响很大,对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一、读准字音,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二、写对字形,资源助读,知识整合,三、掌握词语 (1)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形容不怕路

3、途遥远。 (2)混混沌沌:不清楚,不明白。文中指无知无识的样子。 (3)一叶知秋: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的来临,比喻发现一点儿预兆就料到事物发展的趋向。 (4)平平仄仄:文中是“推敲字的韵律”的意思。平仄,平声和仄声,泛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资源助读,知识整合,四、辨明词义 (1)幽远 悠远 辨析:“悠远”,离现在时间长;距离远。“幽远”,深远;远而幽静。 例句:此诗的意境幽远,传递出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 遗址尚未进行过考古发掘,我们不知道这片遗址下面究竟埋藏着怎样悠远的记忆。,资源助读,知识整合,(2)自然而然 理所当然 辨析:两者都有“这样”的意思,但意思的侧重点不同。“自然而然”,

4、不经外力作用而如此。“理所当然”,从道理上说应当这样,多指现实生活中没有这样。 例句:在股市表现一般的时候,大量资金转向实体经济是自然而然的事。 中方在钓鱼岛驱逐日本舰机是理所当然的,中国有能力有义务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一、理理文章思路,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二、说说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深情,并流露出特定时代给作者带来的忧郁、孤独的心境。,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一】 把握景物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1.在作者的笔下,故都的秋有何特点?文章第1段有

5、什么作用?,故都的秋具有“清”“静”“悲凉”的特点,第1段开门见山、提纲挈领,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调。,2.文章写了哪些景象来表现“故都的秋”的特点? 参考答案:主要写了五种景象:清晨静观、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在描绘的五幅秋景图中,作者分别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秋?请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清晨踏秋,听觉秋声,听觉秋韵,视觉秋色,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故都”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题目写成“北平的秋”? 参考答案:“故”,有历史悠久、年代遥远之感,也有思念故乡、怀念故乡之情,同时也有一种繁华褪尽、荒凉落寞的情

6、绪。作者在标题中不用“北平”,而用“故都”,包含一种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一种文化底蕴。 5.关于本文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是怎样认为的?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作者爱秋,颂秋。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有:“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在文章的结尾还有:“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任务二】 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 1.本文写故都的秋,但也写到了江南之秋,主要在哪些段落?其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主要

7、在第2和13段,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 2.作者抓住江南秋天的什么特点来衬托故都的秋?在结构安排上为何要一前一后? 参考答案:分别抓住江南秋的“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和“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前者在第2段,后者在第13段,这样在结构上就形成了前后呼应的照应关系。,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3.文章第12段并不是写“故都的秋”,而是写古今中外对“秋”的感喟,这段议论性的文字有无必要?为什么? 参考答案:有必要。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于自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说明对秋进行赞颂与悲啼的文人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要

8、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4.作者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故都的秋景图,是以时间为序来记叙的,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或者没有顺序?你是怎么理解的? 参考答案:既不是以时间为序,也不是以空间为序,应该说,是无序的,这正是散文形散特点的体现。作者所写的这些秋景在文中的位置并不是必然的,但是我们读起来却觉得很自然,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这是因为这些景物都具有“清”“静”“悲凉”这一共同点,作者正是以“清”“静”“悲凉”这个共同点把这些景物组织在一起的

9、,这是文章不散的“神”。,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故都北平有很多风景名胜,作者为什么不详写故都秋天的著名风景,而写这萧瑟的秋风秋雨、秋槐落蕊和秋蝉残鸣? 提示:作者所选的景物由作家的情感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决定,应结合这些分析。,初读整体感知,再读细节揣摩,三读重难探究,参考答案:,一,二,一、课文精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

10、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一,二,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

11、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一,二,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

12、歧韵,倒来得正好。,一,二,1.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听“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清淡,悠闲,还带有一丝落寞。 B.“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无声无味,“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渲染了那种寂静的氛围,突出了“静”。 C.“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细腻中给人以清净悠闲之感,突出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又紧扣了“悲凉”。 D.“秋蝉的衰弱的残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及秋雨后桥头上都市闲人无聊的谈天声,是秋天静中的喧闹,都给人一种

13、热闹的感觉。,一,二,解析:D项,此处写声音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以“声”衬静,所以“喧闹”“热闹的感觉”都理解不当。 答案:D,一,二,2.第2段中画线的句子是从哪些角度写景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画线语句是描写落蕊的静美。有视觉,有触觉,有听觉,有嗅觉,多种感觉的综合运用,很好地显示了作者落寞的心态。 参考答案: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没有声音和气味,是听觉和嗅觉。这些描写细腻传神,景物的特点正暗合了作者落寞的心境,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一,二,3.“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一段有什么作

14、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 解析:这是一个过渡段,可以从结构上的承上启下和内容上所写的具体内容分析。 参考答案:结构上,承上启下,由上文对秋蝉的描写自然过渡到下文对秋雨及“都市闲人”的描写。内容上,南、北方秋雨的对比,突出表现了北国秋雨的“奇、有味、像样”,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一,二,二、语言运用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一个好思想,一个好作品,在成型之前, 。这种子来自人类生活的土地,然后如同柳絮一样在人类精神的天空飘荡。倘若它落到了你的心中,你的心又恰巧是一片肥土, ,最后有希望发育成一棵好的植物

15、。精神的创造当然是离不开外部的环境的, 。满天柳絮,阳光明媚,水分充足,可是倘若你的心是一片瘠土,你的心中仍然不会绿柳成荫,一颗种子只有落在适宜的土壤上,才能真正作为一颗种子存在。,一,二,解析:第处,从横线后的“种子”来看,横线处要以“种子”比喻思想。第处承前展开,应填入“萌芽”“生长”;第处要辩证分析,文段强调的是思想与作品的关系,是创作的内部环境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起初只是一颗种子(或“它可能只是一颗种子”) 它就会在你的心中萌芽和生长 但更重要的是内部的环境,一,二,5.下面是活动策划前期准备阶段的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字。,解

16、析:理清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注意步骤的先后。 答案示例:先根据活动规划,搜集相关信息,激发创意拟定初步方案;然后依据时间、地点、规模、参与者和费用预算等对拟定的初步方案进行可行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方案进行调整与修订。,技法借鉴,主题阅读,技法指导 如何做到融情于景 融情于景是指作者把自己内心要表达的某种情感蕴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借景物来抒发感情的一种方法。在自然界,“景物”自身并不带有感情色彩,但是景物被写入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了生命,并表现出鲜明的感情倾向性。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如何达到融情入景呢? 首先,必须把握好抒发感情的方向。一般情况下,描写的文字只有一个感情基调,抒发的感情必须统一在这个基调中。如本文,紧扣“清”“静”“悲凉”,选择不同景物,从不同的侧面加以渲染、刻画,并对所写的景物进行一番独特的装点与解说,注入了自己特有的感受与情趣。,美文阅读,技法借鉴,主题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