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金版课程生物一轮复习专题练习:30a限时规范特训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205772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金版课程生物一轮复习专题练习:30a限时规范特训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9金版课程生物一轮复习专题练习:30a限时规范特训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9金版课程生物一轮复习专题练习:30a限时规范特训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9金版课程生物一轮复习专题练习:30a限时规范特训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9金版课程生物一轮复习专题练习:30a限时规范特训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金版课程生物一轮复习专题练习:30a限时规范特训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金版课程生物一轮复习专题练习:30a限时规范特训 word版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限时规范特训一、选择题 1.某池塘中,某种成年鱼生活在底层,取食多种底栖动物,而该种鱼的幼体生活在水体上层,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藻类。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种鱼的幼体与浮游动物具有竞争和捕食关系B.该种鱼发育阶段不同,其所处营养级可能不同C.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分层现象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该种成年鱼及其幼体在水中的分布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答案D解析该种鱼的幼体能滤食浮游动物,说明两者之间为捕食关系,浮游动物以浮游藻类为食,该种鱼的幼体能滤食浮游藻类,说明两者之间为竞争关系,A正确;成年鱼捕食底栖动物时,至少属于第三营养级,该鱼的幼体滤食浮游动物和浮游植物时,可分别属于第三、第二营养级,B正

2、确;底栖动物与浮游动物处于不同的垂直空间位置,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C正确;成年鱼及其幼体是同一物种,它们的分布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2.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土壤中的小动物D.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答案B解析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B错误。3.(2017浙江嘉兴高三测试)

3、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特点有关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沙丘造林、退耕还湖等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答案B解析由于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它们水平上呈镶嵌分布,A正确;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如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等,B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正确;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

4、方向和速度,D正确。4.热带雨林中,常可见所谓的“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爬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这种藤本与乔木的关系可称之为 ()A.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答案B解析依题意可知,某些大型藤本与高大的乔木相互竞争阳光等资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5科学家通过研究种间捕食关系,构建了捕食者猎物模型,如图所示(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B.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C.猎物和捕食者K值的数据分别为N3和P3D.图中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答案C解

5、析该模型是用坐标曲线构建的,应属于数学模型,A正确;从该曲线可以看出,捕食者种群数量随着猎物种群数量的变化而变化,即猎物种群数量增加捕食者种群数量增加猎物种群数量减少捕食者种群数量减少猎物种群数量增加,依次循环,可见猎物和捕食者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B正确;因为当生态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生物的数量围绕K值上下波动,故猎物的K值应为N2,捕食者的K值应为P2,C错误;猎物和捕食者的关系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对双方种群的繁衍都有利,D正确。6.(2017贵州贵阳一模)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不存在地衣和苔藓植物B.环境因素是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的因素之一C.群

6、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A解析群落的演替只是优势物种的取代,原先的物种并没有消失,A错误;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B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先出现,接着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正确;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D正确。7(2017山东滨州联考)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曲线a可表示该群落所

7、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D.草本阶段更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答案D解析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能量(曲线a)增多,但个体数(曲线b)减少,A错误;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的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变化,B错误;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C错误;相对于灌木阶段,草本阶段的植物种类较少,抵抗力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D正确。8.如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

8、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唯一生态因素B.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被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丙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乙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答案C解析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A错误;甲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为不同地点的植物分布,不属于同一个生物群落,B错误;丙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为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受光照的影响,C正确;森林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决定植物的分层

9、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D错误。9.森林被砍伐殆尽,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生物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该群落形成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地衣B.各种昆虫进入不会影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抵抗力C.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属于较低等的生物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答案D解析森林被砍伐殆尽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先出现的生物最可能是草本植物,A错误;群落中物种增多可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错误;演替过程中,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更容易接受到较多的光照,因而会取代草本植物,C错误;人类活动可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D正

10、确。10.下图1中所示的是生物间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坐标系中的曲线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判断中,错误的是()A.图1中表示的生物间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斗争、捕食和竞争B.图1的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答案B解析根据图1中几种生物关系的模式图可判断、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表示的是生物A的不同个体间的种内斗争,A正确;图1的中A与B是捕食关系,当A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不能一直增加,B错误;图2中的甲、乙

11、和丙分别表示互利共生、捕食和竞争,对应图1中的、,C正确;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可能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D正确。11.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群落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B.光照强度、地形、湿度等是水平方向上分布着不同生物类群的原因C.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可以改变群落结构但不会导致生物群落发生演替D.自然条件下,群落演替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答案C解析光照强度是影响生物群落中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因素,从上到下光照强度逐渐降低,分布的植物对光照的需求量也逐渐降低,A正确;群落水平结构呈镶嵌状况,是由于地形起伏、光

12、线明暗、温度、湿度大小等影响植物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毁林开荒、围湖造田等人类活动既能改变群落结构,也可以使群落发生演替,C错误;自然条件下生物群落一般是朝着物种多样化、群落结构复杂化、生态功能完善化的方向发展的,D正确。二、非选择题12.(2017山东济宁一模)如图是研究人员对某果园生态系统中动物甲和动物乙近五年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数据曲线,请回答以下问题。(1)由连续五年的监测数据可知:2015年动物甲的种群数量_(填“小于”“大于”或“等于”)动物乙的种群数量;甲、乙两动物的种间关系是_。(2)该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_这种主渠道进行的。(3)果园害虫防治时,生物防治的方

13、法之一是利用信息素诱杀害虫雄性个体使种群密度明显减小,原因是该方法最终导致了_。(4)若该果园在砍伐后被废弃,则该地区随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其原因是_。答案(1)大于捕食(2)营养结构(3)出生率下降(4)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持,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解析(1)由连续五年的监测数据可知:2015年动物甲的种群数量为1.5104个,动物乙的种群数量为5103个,即甲的种群数量大于乙;根据曲线图分析,甲种群数量先增加先减少,乙种群数量后增加后减少,属于捕食关系。(2)该果园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这种主渠道进行。(3)利用人工合成的信息素(性引诱剂

14、),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可以破坏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降低出生率,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明显降低,该技术属于生物防治。(4)若该果园在砍伐后被废弃,则该地区随后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其原因是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持,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13.(2017吉林长春二模)下面表示某地从裸岩演替到森林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请回答:裸岩阶段地衣阶段A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1)图中所示过程属于_演替,其中A表示_阶段。在该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_稳定性增强。(2)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_。 (3)森林阶段有些啄木鸟虽然外形相似但不是同一

15、个物种,支持这一判断最重要的依据是自然条件下,这些啄木鸟之间存在着_。 (4)森林阶段中植物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形成群落的_,而森林中的动物也有类似的分层现象,原因是群落中植物为动物创造了多种多样的_和_。答案(1)初生苔藓抵抗力(2)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3)生殖隔离(4)垂直结构(空间结构)栖息空间食物条件解析(1)裸岩上发生的演替为初生演替,A阶段是苔藓阶段,在演替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增强。(2)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是因为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3)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4)群落中生物的分层现象是群落的垂直结构,动物的垂直结构取决于它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14.(2017福建南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