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人民版55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94760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试题)人民版55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试题)人民版55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试题)人民版55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试题)人民版55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试题)人民版55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试题)人民版5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试题)人民版5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成立由镇委书记孙广东任组长,镇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意识形态工作考点19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1.(2015福建文综T13)图7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析能力和古代文化素养。解答关键: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调用古代文化内涵。【解析】选B。根据许慎的解释,注意把握其以“历”和“史”分别阐释的含

2、义:前者为过往事件,后者为人为记录。据此可以判断,A只体现了“历”,不完整,不正确;B包含了“历”“史”的完整含义,正确;C增加了记录历史的载体,不符合题意,不正确;D偏离了许慎的解释,不正确。2.(2015福建文综T1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文化。解答关键:准确提炼材料信息并融汇古代文艺特征。【解析】选C。本题属于反选题型

3、,故需甄别并排除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从唱词的豪迈风格可以判断A符合材料信息,排除;关汉卿借助关羽单刀赴会一曲,有借古喻今的意味,故B也符合材料信息,排除;戏剧情节和唱词并未具体指向某些社会问题,故C项理解有误,符合题意;从唱词的激昂、豪放可以判断其继承了宋词的豪放之风,故D符合材料信息,也排除。3.(2015重庆文综T2)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这位诗人应该是()A.杜牧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解答关键:结合

4、政治背景认识唐朝诗歌的发展。【解析】选C。孟浩然是盛唐时期山水诗的代表诗人,与安史之乱和唐朝由盛而衰这一时期无关,排除B项。杜甫人称其为“诗圣”,他的诗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被人们称为“诗史”,C项正确。杜牧(803约852年)和白居易(772846)生活的时代是唐朝衰落时期,由此排除A、D两项。4.(2015广东文综T12)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据此推断,该字体是()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解题指南】本题考查隶书的形成。解答关键:对“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的理解。【解析】选B。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

5、全国推行的官方文字,而不是因为“隶人(即胥吏)佐书”的结果,故A错;关于隶书的形成一种说法就是在小篆的基础上简化形成的,与材料内容相符,故B正确;行书是由楷书演变形成的,而不是在篆体字的基础上产生的,故C错;草书一般认为是从隶书演变而来的,最初产生于民间,并不用于官方场合,故D错。5.(2015浙江文综T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A.B.C.D.【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段历史发展的特征。解答关

6、键:熟悉古代中国不同时段文明内涵和文明的表现。【解析】选B。根据所学中国唐宋元明时期的文明发展内涵,可以分析判断:设置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机构是明初废除丞相的结果,故为明代;北门学士出现于武则天时代,故为唐朝;木活字出现于元代,故为元朝;武经总要成书于宋代,故为宋朝。6.(2015北京文综T12)“苟无事迹,虽圣人不能作春秋。苟不知其事迹,虽以圣人读春秋,不知所以褒贬。”四库全书总目中这段话体现的史学原则是()秉笔直书言必有据论从史出以小见大A.B.C.D.【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历史学理论和史学研究方法。解答关键:明确“苟无事迹”“苟不知其事迹”的内涵。【解析】选B。“事迹”指的

7、是历史研究中的“史料”,“褒贬”是历史研究中的“史论”,史料是历史的载体,是史学研究的依据和基础,没有史料,即使是圣人也无法了解过去,更不能随意对历史进行评价,这正体现了史学的最基本的原则论从史出。故正确。秉笔直书是史学研究的最基本的态度,材料并未体现,以小见大一般是文学创作时的基本方法,而且材料也并没有这样的含义,所以不符合题意。7.(2015四川文综T3)“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A.B.C.D.【解题指南】

8、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宋词。解答关键:正确认识诗与词的不同风格。【解析】选C。从形式上看,诗有律诗和绝句,有七言和五言之分,要求对仗工稳、句式齐整;词又称“长短句”,词必须有词牌名,句式错落。因此是对诗的句式特征的描述,应排除。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故正确;两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生活水平提高,要求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并且词曲能吟能唱,更能表达思想感情,故正确;两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词人和词曲作品,且不同阶段其风格独特,故正确,正确选项是C项。8.(2015江苏单科T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

9、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汉赋。解答关键:理解汉赋盛行的背景。【解析】选C。赋表现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符合时代的文化需求,故A正确,排除;材料中“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体现赋为统治者“润色鸿业”,受统治者的喜爱,故B正确,排除;“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体现赋恢弘的气势,故D正确,排除

10、;汉初统治者采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汉赋与之不相符,故没有引起天子注意,所以此题选C。9.(2015海南单科T4)谣谶是带有一定目的性、被当做预言来传唱的歌谣。后周时,有人制造“点检作天子”的谣谶,周世宗为绝后患,撤掉殿前都点检张永德,以赵匡胤代之。后来赵匡胤推翻后周,建立宋朝。这说明谣谶 A可以预示历史的走向 B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C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必然 D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对历史上谣谶现象的认识。解答关键是正确认识谣谶与社会政治现象的关系。 【解析】选D。谣谶本身就是人为的带有一定目的性而被传唱的,不是反映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并不能预示历史发展的走向,故A错;历

11、史的发展是遵循社会的发展规律的,B的说法本身是错误的;谣谶既然不是反映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与历史上某些现象的吻合并非必然,故C错;谣谶与历史现象吻合属于偶然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故D正确。10.(2015海南单科T5)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儒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解题指南】本题考查宋代三教合一的发展。解答关键是对“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的理解。 【解析】选A.唐宋时期,儒道佛三者之间相互借鉴、吸收融合。本

12、题具体分析如下: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应度判断理由A项正确选项题目强调了儒佛“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即二者都在治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反映了作者从佛教立场上强调佛教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现实B项干扰选项儒道佛三教调和自唐朝已始,时间不符C项错误选项在古代中国佛教从未取代儒教而成为主流思想D项干扰选项宋代儒学虽一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但统治地位并未动摇11.(2015海南单科T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他们更多地使用通

13、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5分)【解题指南】本题考查明清小说。解答关键是综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划分段落层次,逐层分析。【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第一段来回答。第一段可分两层

14、意思,分别从唐宋文学发展的影响和市民阶层的需求两方面说明了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另外可结合所学知识中的相关内容加以补充。第(2)题可根据材料第二段来回答。第二段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即满足了人民大众的文化需求;二是影响了人们主,开阔了眼界;三是从“劝善惩恶”反映出子其社会教化的作用。答案要点:(1)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扩大。(7分)(2)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5分)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对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