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92329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5.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新人教版(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塑造,变质作用,侵蚀作用,堆积作用,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 核 心 知 识 再 现,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_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放射性元素衰变,褶皱山脉,海陆变迁,喷出地表,3.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都是主要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你知道二者的形成有何不同吗? 提示 喜马拉雅山脉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而东非大裂谷则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高 分 素 养 提 升,读下面景观图,回答(1)(2)题。,(1)甲景观图的形成,突出反映了( ) 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 C.剧烈的火

2、山活动 D.外力的强烈侵蚀 (2)乙图中地质构造及出露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 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解析 第(1)题,由甲图可知,景观悬崖壁立(是我国著名的华山景观),突出反映了地壳岩层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的地貌。第(2)题,由乙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褶皱一般埋藏在地下,只有经外力侵蚀或地壳上升后才出露地表。 答案 (1)B (2)A,1.辨析各内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不同的内力作用会使岩层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和变形,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地貌,考生只需掌握各内力作用对岩层、地貌造成的影响,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

3、。 例如,岩层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褶皱中的背斜向上弯曲,多形成山地;褶皱中的向斜向下弯曲,多形成谷地。,2.根据地貌及岩层剖面特征判断内力作用的类型 要求考生能在辨析各内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基础上,根据所给图片或材料信息,判读出岩层的地质构造,进而确定内力作用的类型。 如下图,图1山体岩层清晰,岩层向上弯曲明显,应为背斜构造形成的山地,属于地壳运动中的水平挤压运动造成的;图2山体呈锥形,且山顶凹陷呈圆形,为典型的岩浆活动形成的火山。,3.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地质构造指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和变形,包括背斜、向斜、地堑、地垒等,考生需分清地质构造与地貌无关,地质

4、构造仅与岩层的弯曲和变形有关,地貌指地表的起伏变化。 如右图中,a处岩层向上弯曲,其地质构造为背斜,但其地表甲为谷地;b处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但其地表乙为山地;丙为断层构造等。,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判断 1.(2014浙江文综,7)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下题。,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 A.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 B.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 C.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 D.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解析 根据此地位于北纬3

5、8.5,东经106附近,且有黄河流经,可推知是银川平原,地为贺兰山,地势较高,无法受到黄河干流流水侵蚀,A项错。地位于山口地区,由黄河的众多小支流形成沙砾洪积,不是干流洪积形成的,B项错误。地有黄河干流流经,断裂下沉后黄河的泥沙在这里冲积形成冲积平原,C项正确。地地势较高,黄河干流无法向高处堆积,D项错误。 答案 C,考向二 对内力作用概念的理解 2.(2013广东文综,1)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貌为山地,岩层弯曲显示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应为地壳水平运动导致的岩层弯曲变形。地壳运动

6、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答案 B,考点二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核 心 知 识 再 现 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有什么区别? 提示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2.侵蚀作用与地貌,风蚀蘑菇,沟壑纵横,喀斯特,冰蚀,3.搬运作用 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 4.沉积作用与地貌,冰碛,冲积扇,冲积平原,沙丘,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 提示 均为流水

7、作用,前者为流水侵蚀而成,后者以流水堆积为主。,高 分 素 养 提 升,(2017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质检)下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读图完成(1)(2)题。,(1)18801945年,四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的是( ) A.处 B.处 C.处 D.处,(2)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 ) A.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 B.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 C.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 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解析 第(1)题,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越往入海口,河流的流速越慢,堆积作用越明显。结合图中四处1880年和1945年的沙洲0米

8、线的变化可知,处的沙洲或从无到有或由小变大,唯有处沙洲消失,说明处受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第(2)题,由图可知,沙洲的面积在增大,说明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河口不断变窄,河道不断变浅,海水侵蚀作用小于河流的堆积作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流向南岸偏,南岸受冲刷,河道变深,北岸受堆积,航道淤浅,故北航道航行条件比南航道差。 答案 (1)A (2)D,1.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对应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9、冲积岛等。(如图所示),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2.外力地貌的应用 (1)风向的判定,(2)河流流向的判定,真 题 考 向 探 究 考向一 外力作用与地貌 1.(2016新课标全国,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题。,(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10、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 第(1)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的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而形成贝壳堤,故选C项。第(2)题

11、,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B项。第(3)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故选D项。 答案 (1)C (2)B (3)D,2.(2016天津文综,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

12、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 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 ) 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 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解析 第(1)题,由图中古海岸线曲线的时间变化特点及等高线的变化规律,可推知图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第(2)题,由题干“贝壳堤是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结合图中贝壳堤的不同年代的位置分布,说明该地海平面存在间歇性下降特点。 答案 (1)C (2)A,考向二 风化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2016海南地理,1920)地表或

13、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据此完成(1)(2)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强的坡向是( ) A.东北坡 B.西北坡 C.东南坡 D.西南坡 (2)地球表面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的自然带是( ) A.温带荒漠带 B.温带草原带 C.热带雨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提示,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南坡昼夜温差大,西坡下午受到太阳辐射强,西坡的白天气温高一些,所以西南坡气温日较差大。其

14、他因素都不需要考虑了。第(2)题,从材料提取信息“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说明气温日较差最小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最弱。热带雨林带终年高温多雨,气温日较差最小;温带荒漠带和草原带,气温日较差最大,亚寒带针叶林带,气温日较差较大。故选C。 答案 (1)D (2)C,考点三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核 心 知 识 再 现,1.岩石 (1)概念:岩石圈(地壳)中由一种或多种_组成的体积较大的_集合体。 (2)分类:按成因可分为_、_和_三大类。 (3)三大类岩石的成因与常见岩石,矿物,固态矿物,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花岗岩,玄武岩,固结,石灰岩,大理岩,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

15、体、遗迹的总称。化石只可能存在于哪类岩石中? 提示 沉积岩。,2.地壳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右面的模式图:,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岩浆,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 提示 不能。岩浆岩只能由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2013上海地理,56)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读图,回答(1)(2)题。,高 分 素 养 提 升,(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 ) A.温度升高,压

16、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 A. B. C. D.,【审题指导】 从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冷却凝固,变质,高温、高压,尝试自解 (1)_ (2)_ 答案 (1)C (2)C,地壳物质循环图的判读(常考的 类图像之十三)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岩浆:三进一出。 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岩浆岩:一进三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2.判断箭头含义 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指向沉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