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92313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2.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新人教版(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成立由镇委书记孙广东任组长,镇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意识形态工作第五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读考纲析考情明考向考纲解读全国卷五年考题统计题型备考指南考纲下载核心知识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016课标,79题,12分2015课标,1011题,8分2014课标,36(1)题,6分2013课标,36(1)(3)题,14分选择题综合题命题重点:地壳物质循环图的阅读、各种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原理、内外力作用在不同地域的表现。重点关注地质剖面图的判读。考查形式:选择题和综合题的考查形式并存。难度系数在0.5

2、5左右,分值为48分。热点探究:外力作用地貌,虚拟地质剖面图。山地的形成地质构造及其实践意义;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014课标,46题,12分选择题河流地貌的发育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河流地貌对聚落的影响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学习目标定位知识体系预览1.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2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3应用: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考点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影响核 心 知 识 再 现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及作用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起伏

3、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3.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形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喜马拉雅山脉和东非大裂谷都是主要由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你知道二者的形成有何不同吗?提示喜马拉雅山脉

4、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而东非大裂谷则是由板块张裂形成的。高 分 素 养 提 升读下面景观图,回答(1)(2)题。(1)甲景观图的形成,突出反映了()A地壳的水平运动 B地壳的垂直运动C剧烈的火山活动 D外力的强烈侵蚀(2)乙图中地质构造及出露的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岩层受挤压后被侵蚀 B岩层受挤压后经沉积C岩层受张裂后被搬运 D岩层受张裂后经沉积解析第(1)题,由甲图可知,景观悬崖壁立(是我国著名的华山景观),突出反映了地壳岩层沿断裂面相对上升形成的地貌。第(2)题,由乙图可知,岩层受挤压形成褶皱,褶皱一般埋藏在地下,只有经外力侵蚀或地壳上升后才出露地表。答案(1)B(2)A1辨析各内力作用

5、对地貌的影响不同的内力作用会使岩层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曲和变形,从而形成不同的地质构造和地貌,考生只需掌握各内力作用对岩层、地貌造成的影响,就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例如,岩层地壳运动中的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形成褶皱。褶皱中的背斜向上弯曲,多形成山地;褶皱中的向斜向下弯曲,多形成谷地。2根据地貌及岩层剖面特征判断内力作用的类型要求考生能在辨析各内力作用对地貌影响的基础上,根据所给图片或材料信息,判读出岩层的地质构造,进而确定内力作用的类型。如下图,图1山体岩层清晰,岩层向上弯曲明显,应为背斜构造形成的山地,属于地壳运动中的水平挤压运动造成的;图2山体呈锥形,且山顶凹陷呈圆形,为典型的岩浆活动

6、形成的火山。3地质构造类型的判读地质构造指岩层在内力作用下发生的弯曲和变形,包括背斜、向斜、地堑、地垒等,考生需分清地质构造与地貌无关,地质构造仅与岩层的弯曲和变形有关,地貌指地表的起伏变化。如右图中,a处岩层向上弯曲,其地质构造为背斜,但其地表甲为谷地;b处岩层向下弯曲,其地质构造为向斜,但其地表乙为山地;丙为断层构造等。真 题 考 向 探 究考向一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判断1(2014浙江文综,7)下图为我国某地沿北纬38.5所作的地质构造、地貌剖面图,图中一般地势越高地下水埋藏越深。读图,完成下题。对图中四地地质构造成因、地貌外力作用方式叙述正确的是()A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流水侵蚀B地断裂

7、下沉、黄河干流沙砾洪积C地断裂下沉、黄河干流泥沙冲积D地断裂抬升、黄河干流泥沙堆积解析根据此地位于北纬38.5,东经106附近,且有黄河流经,可推知是银川平原,地为贺兰山,地势较高,无法受到黄河干流流水侵蚀,A项错。地位于山口地区,由黄河的众多小支流形成沙砾洪积,不是干流洪积形成的,B项错误。地有黄河干流流经,断裂下沉后黄河的泥沙在这里冲积形成冲积平原,C项正确。地地势较高,黄河干流无法向高处堆积,D项错误。答案C考向二对内力作用概念的理解2(2013广东文综,1)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搬运作用 B地壳运动 C变质作用 D风化作用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貌为山地,

8、岩层弯曲显示地质构造为褶皱,所以应为地壳水平运动导致的岩层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答案B考点二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核 心 知 识 再 现1风化作用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有什么区别?提示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2侵蚀作用与地貌侵蚀类型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力侵蚀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干旱、半干旱地区(例如,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型谷,

9、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湿润、半湿润地区(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溶蚀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如,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3.搬运作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转移离开原来位置的过程。4沉积作用与地貌沉积类型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冰川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流水沉积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

10、小的后沉积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如,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风力沉积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形成长江三峡和长江三角洲的外力作用有何异同?提示均为流水作用,前者为流水侵蚀而成,后者以流水堆积为主。高 分 素 养 提 升)(2017福建省普通高中毕业质检)下图示意长江口部分沙岛群演变过程。读图完成(1)(2)题。(1)18801945年,四处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的是()A处 B处 C处 D处(2)据河口沙岛群的空间演变趋势推测,长江河口地区一百多年来()A河口不断拓宽,河道不断变深B海水侵蚀作用大于河流堆积作用C北航道航行条件始终好于南航道D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解

11、析第(1)题,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越往入海口,河流的流速越慢,堆积作用越明显。结合图中四处1880年和1945年的沙洲0米线的变化可知,处的沙洲或从无到有或由小变大,唯有处沙洲消失,说明处受侵蚀速率大于堆积速率。第(2)题,由图可知,沙洲的面积在增大,说明海平面上升速率小于泥沙沉积速率;河口不断变窄,河道不断变浅,海水侵蚀作用小于河流的堆积作用;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水流向南岸偏,南岸受冲刷,河道变深,北岸受堆积,航道淤浅,故北航道航行条件比南航道差。答案(1)A(2)D1判断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对应地貌(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以我国为例)(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

12、成不同的地貌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图所示)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2外力地貌的应用(1)风向的判定(2)河流流向的判定真 题 考 向 探 究考向一外力作用与地貌1(2016新课标全国,79)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1)(3)

13、题。(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第(1)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某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的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

14、而形成贝壳堤,故选C项。第(2)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故选B项。第(3)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在多条贝壳堤形成的过程中,有大量的泥沙在海水作用下堆积,海岸线向海洋的方向推进,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故选D项。答案(1)C(2)B(3)D2(2016天津文综,12)阅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在天津市南部地区发现的贝壳堤,是贝壳及碎屑物受潮水搬运,在海边经较长时期堆积而形成的垄岗,可以作为当时海岸线的标志。(1)图1所示古海岸线分布地区地势的总体变化趋势是()A由东北向西南倾斜 B由西向东倾斜C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D由北向南倾斜(2)该地区5000年来海岸线位置的变化,反映了()A海平面间歇性下降 B气候持续性变暖C海滨泥沙不断淤积 D地壳阶段性下沉解析第(1)题,由图中古海岸线曲线的时间变化特点及等高线的变化规律,可推知图示古海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