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频考点专攻练(二)封建文明的繁荣——魏晋、隋唐 人民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92282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频考点专攻练(二)封建文明的繁荣——魏晋、隋唐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频考点专攻练(二)封建文明的繁荣——魏晋、隋唐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频考点专攻练(二)封建文明的繁荣——魏晋、隋唐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频考点专攻练(二)封建文明的繁荣——魏晋、隋唐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频考点专攻练(二)封建文明的繁荣——魏晋、隋唐 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频考点专攻练(二)封建文明的繁荣——魏晋、隋唐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高频考点专攻练(二)封建文明的繁荣——魏晋、隋唐 人民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成立由镇委书记孙广东任组长,镇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意识形态工作高频考点专攻练(二)封建文明的繁荣魏晋、隋唐(35分钟85分:共12个小题,每题4分;共2个大题,37分。)【最新模拟精练】1.(2017保定模拟)西汉设立内外朝,尚书权力发展,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这反映了古代中央机构()A.受宗法关系影响渐趋淡化B.是相权与皇权妥协的产物C.有效防范了宰相的擅权D.分工逐渐细化,利于合理决策【解析】选D。材料“东汉尚书权力进一步扩大,到魏晋时成为宰相机构,再发展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制

2、”表明中央官职分工更加细化,有利于合理行使决策权力,减少人为性失误,故D正确。【拓展延伸】中国古代削弱相权的方式(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在决策过程中,相权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在执行过程中,相权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2.(2017黄冈模拟)唐朝科举考试中,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其考生有两个来源,即生徒和乡贡。“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

3、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由此可知,唐朝的科举考试()A.注重考试资格的公平性B.承认私立教育的合法性C.排除恩荫入仕的可能性D.堵塞了门阀入仕的途径【解析】选B。依据题干材料“生徒”是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官办学校)送往尚书省的应试者,“乡贡”是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的应试者,可以看出承认了私立教育的合法性,故B正确。3.(2017宜昌模拟)据新唐书记载,“今谋士劳臣以忠孝学艺从我定天下者,何容纳货旧门,买昏(通“婚”)为荣耶?三品以上纳币不得过三百匹,四品五品二百,六品七品百,悉为归装,夫氏禁受陪门财”。这一现象反映了()A.门当户对的观念B.

4、士族门阀的衰落C.君主专制的加强D.儒家思想受冲击【解析】选B。谋士劳臣不再“纳货旧门”,以与士族通婚为荣,反映出门当户对的观念受到冲击,故A错误;不再以与士族通婚为荣,反映出士族门阀的衰落,故B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错误;“谋士劳臣以忠孝学艺”,儒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故D错误。【拓展延伸】九品中正制衰落的原因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完全是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工具。选举权操纵在地方豪强之手,“爱恶随心,荣辱在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公无考校之实,私无告诉之意”(晋书刘毅传)。由于这种选举制度严重地阻碍了广大民众进入政权的道路,所以在隋以后,随着门阀士族制度的崩溃,九品中正制也随

5、之被废除,而代之以科举制。4.(2017自贡模拟)北朝儒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成为很多家族家训的蓝本,流传甚广。在治家篇中,他教育子孙:“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这主要体现了()A.儒者理想化的政治诉求B.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C.理学对正常欲求的压制D.小农经济对思想的影响【解析】选D。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并未体现出儒家理想,故A错误;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并未体现出人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求,故B错误;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并未体现出理学思想,故C错误;题干中“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体

6、现出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故D正确。5.(2017福州模拟)北魏均田制规定:凡男年满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女二十亩。牛一头授田三十亩,以四牛为限。露田禁买卖,老死还政府。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说法正确的是()A.统一分配了全国的土地B.彻底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D.改变了农业经营方式【解析】选C。封建政府不会统一分配全国的土地,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政府才会那么做,故A错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实行封建土地地主私有制,土地兼并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故B错误;北魏分田地是为了与民休养生息,保护与发展小农经济,稳定和发展国家经济,故C正确;从材料中“男”“女”“牛”等字眼得出当时

7、仍然是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故D错误。6.(2017武汉模拟)周礼中的“同姓不婚”被规定于唐律中,尽管唐以后的政府在司法实践中不干涉同姓为婚,但直到清代,“同姓不婚”在立法中却始终未能废止。诸如此类立法和司法实践脱离的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普遍存在。这反映了()A.唐代以来法律的儒家化B.法制理念追求礼法结合C.社会进步弱化宗法观念D.制度建构经常不拘常格【解析】选B。“同姓不婚”是对礼教秩序的遵循,政府为了维护统治在一定程度容忍了违背礼教的同姓为婚,但在立法上坚持“同姓不婚”的规定,体现了礼法结合,故B正确。7.(2017惠州模拟)成书于唐代的道教经典玉清经中说元始天尊讲十戒,第一戒不违戾父母师长

8、;第二戒不杀生;第三戒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这反映了()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B.道教地位上升C.道教深受理学影响D.佛教开始传入中国【解析】选A。唐代的道教经典中提出“不杀生”,是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不违戾父母师长”“不叛逆君王,谋害国家”,是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出儒道佛融合的趋势,故A正确。8.(2016全国卷)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

9、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解析】选C。A、B表述过于绝对,不正确;朝代更替与艺术评判标准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所以D不正确;分析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南朝战乱时期形成的书法的艺术风格与盛唐的时代特色不相符,再加上王羲之书法的艺术成就,故C符合题意。9.(2017广东百校模拟)(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唐帝国初期,执政者为了解决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对地方治理的困境,其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中央政府经常性地派出特使巡省天下,以便监察州县”。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中宗发布政令“分天下为二十四都督府,察刺以下善恶”,这等于在州县之上另置一级机构,朝廷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

10、最后以权重难制为理由取消上述改革,依然设置十道巡察使。“开元二年(公元714年)改为按察采访处置使,至四年又罢,八年复置,十年又罢这样置而旋罢、罢而复置的举措,充分说明了唐王朝既惧怕地方事权过重,又无力直接控制千百个郡县的矛盾心理”。陆贽集权与分权的相对平衡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唐代的治国方略。结合史实,从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讨论。【解析】分析材料,总结核心内容作为观点,结合从秦到清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从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论述,要史论结合,言之有理。答案:示例:观点: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古代统治者不断调整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政策。(4分)论述:中国古代大多数王朝都是因为地方权力过大,导致地方势力割据一方,最终

11、演变为战争,因而历朝统治者大都非常重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他们通常通过设立新一级的行政机构或者监察机构来管理地方郡县,如:两宋增设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路”;元朝设行省;明朝设地方一级行政机构“省”,并且一直沿用到今天。这是古代政治家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解决管理幅度有限性与统治区域辽阔性之间的治理困境而长期探索的成果,体现出一定的必然性。(8分)【原创新题速递】10.晋代开始允许监察官“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奏者不必署名,即使奏事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下列关于古代监察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可以有效制约君主专制B.可以杜绝官员贪污腐败C

12、.代表社会履行监督职责D.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解析】选D。古代监察制度本质是君主专制的工具,故A错误;古代的监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腐败,但不能杜绝腐败现象,故B错误;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并不是代表社会履行监督职责而是代表皇帝,故C错误;中国古代的监察体制由于是代表皇帝而实行监察职能,所以其实际效能有限,故D正确。11.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唐朝政治与以前不同之处,则为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由此可见,唐代()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B.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C.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消除D.中央加强了对地方官吏的监督【解析】选A。“地方政府亦由中央督导

13、组织,除黔中岭南闽中之外,州县官亦由吏部补授”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故A正确;六部中吏部权力最大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不可能消除,故C错误;D表述不完整,故D错误。12.唐代坊市制度严格,唐律疏议规定:“凡官私斗、秤、度尺,每年八月诣寺校印署,无或差谬,然后听用之。”这说明唐代()A.坊市制度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B.法律仅有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C.坊市管理有利于商业的发展D.实行较为严格的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C。材料中没有提及坊市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故A错误;B说法绝对,错误;材料意思是说加强质量管理和禁止非法牟利有助于维护交易秩序,故C正确;该规定不属于重农抑商政策,故D错误。1

14、3.印度传统佛教轻视女性,故印度佛教的观音是男性。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在唐代完成了观音性别的转变,在后世民间还出现了送子观音。这反映了()A.佛教遭到了中国民间的抵制B.儒学已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C.佛教融合儒学逐渐本土化D.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解析】选C。佛教传入中国后,影响不断扩大,故A与事实不符;观音性别的改变是佛教适应中国文化的表现,与儒学正统无关;送子观音的出现是儒学的孝道思想与观音信仰的结合,故C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吸收了儒学而进行的调整,故D错。14.(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官的设置源于先秦时期。秦朝,以御史监察和谏(议)大夫为主的谏官谏议,随着专制集权

15、制度的确立而制度化。汉代御史秩皆六百石,隋唐御史在六品至八品之间监察御史等监察官的选授权多集中在皇帝手中,并且要求严格。明代要求“(御史)当用清谨介直之士。清则无私,谨则无忽,介直则敢言”,且“新进初仕,不许除授御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御史由所属机构多变动、仍身兼他职的监察官发展成机构完全直属皇帝、专司监察的官员。古代监察制度中,监察官多享有独立行使职权的权力。隋唐以后,御史监察机构作为独立的职能部门,一般不接受任何一级行政长官的指令。御史之外还常派使臣临时巡察地方。常驻与巡察,例行与不定期巡察相结合,表明了对地方吏治的格外重视。摘自中国古代御史、谏官制度的特点及作用材料二清政府1908年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规定,“上自朝廷,下至庶民,均守钦定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清末新政以后,逐步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随着报纸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