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6 抗日战争课时作业 人民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92059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6 抗日战争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6 抗日战争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6 抗日战争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6 抗日战争课时作业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6 抗日战争课时作业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16 抗日战争课时作业 人民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成立由镇委书记孙广东任组长,镇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意识形态工作16 抗日战争课时作业 人民版一、选择题11935年12月6日,中共中央关于改变富农策略的决定指出,加紧反对富农是不适当的,对于富农只取消其封建式剥削的部分,不没收其经营的土地、商业和财产,并应保障其扩大生产和发展工商业的自由。这一改变的主要目的是()A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B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C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D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答案:C解析: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调整政策,提出建立抗日民

2、族统一战线,因此对富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目的在于扩大全民族抗战的群众基础,故选C项。2某学者评价说:“中国统帅部以大量兵力集中淞沪,既削弱了华北的抗日战力,又未保住京沪杭地区,而上海和南京失守,长江门户洞开,对武汉和华中腹地威胁极大。”这一观点()A赞扬了国民政府的积极抗战B低估了淞沪会战的战略意义C主张集中力量进行淞沪会战D主张以牺牲华北来确保华中答案:B解析:材料中作者的观点否定了淞沪会战的积极意义,认为兵力部署不当,造成了华北抗日力量的削弱和南方大城市的沦陷。事实上,淞沪会战坚持了三个月,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对于中国制定合适的抗战策略,进行战备部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故选B项。3第

3、一张新华日报于民国二十七年创刊,有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还有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华北抗战的新形势,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抗战中遭遇严重失利的原因,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等四个方面论八路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对上述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认识较为准确的是()A国共双方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决心B抗战相持阶段到来,报纸凸显了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的精神C报纸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战斗中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D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答案:A解析:材料中蒋介石提出“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

4、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华北抗战的新形势,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抗战中遭遇严重失利的原因,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等四个方面论八路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都体现了全民抗战和持久抗战的思想,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报纸凸显了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的精神”内容,故排除B项;报纸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战斗中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的内容,故排除D项。41940年5月17日,有美国报纸以中国人仍然坚守重庆堡垒为题进行新闻报道,同时配用了两幅插图:第一幅图片中,残垣瓦砾占据了画

5、面的一半,四散的人们在废墟中寻觅和行走;第二幅图片中,则是修葺一新的街道,两旁店铺林立,行人来往如织,店铺悬挂着林林总总的招牌和广告。这一报道()A美化了日本侵略者的滔天罪行B反映了国际舆论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C标志着中美两国结成反日同盟D体现了美国媒体对中日战争的矛盾心态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出日本侵略者对重庆的破坏和抗战大后方中国军民的不屈精神。这篇报道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的抗战,反映了国际舆论对中国抗战的同情和支持,故选B项。材料谴责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A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美两国同盟关系的建立,C项错误;美国媒体对中国抗战持同情和支持态度,没有体现其矛盾心态,D项错误。5下图是抗日

6、战争时期美国的一张宣传画,画中文字译为“中国正在帮助我们”“救援中国”。这说明中国的抗日战争()A是最早开始的反法西斯战争B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C是全民族联合一致的反侵略战争D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答案:B解析:从国际战略格局的高度来看,中国的抗日战争拖住了日本法西斯绝大部分力量,打破了日本法西斯和德意法西斯汇合的企图,为太平洋战场和苏德战场提供了支援,同样,在战争中,我们也得到了美国等盟国的援助,故选B项。日本在1931年就发动了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所以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人民就开始了反法西斯斗争,但是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材料集中表现的是抗战时期中美两国的关系,不是中

7、华民族内部的问题,C项错误;中国国际地位提高是抗战胜利带来的影响,与图片所反映内容不符,D项错误。61937年10月,蒋介石召集国防最高会议强调“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国民政府的上述决策()A做好了对日防御战略的准备B反映了南京沦陷后的战略调整C确立了支撑抗战的战略基地D表明了政府抗战意志趋向动摇答案:C解析:材料提到,“因为对外作战,首先要有后方根据地”;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公开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迁都重庆确立了支撑抗战的战略基地,故C项正确。对日防御战略在1937年11月之前已经开始,故A项

8、错误。1937年11月南京还没有沦陷,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表明政府抗战意志趋向动摇,故D项错误。71940年蒋介石接见英国驻华大使时说:英美素以殖民地看待中国,实为最大错误。中国拥有大量陆军,可补充英美在远东陆军的不足。中国有资格和英美平等合作。蒋介石这样说的主要目的是()A争取与英美同等的军事地位B向英美展示中国陆军强大的战斗力C争取英美对中国抗日的援助D希望英美废除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全民族的抗战,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史料并评述的能力。题目未涉及争取与英美同等的军事地位及废除不平等条约的主张,故无法得出A、D两项的结论;B项中“强大的战斗力”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

9、;题目中的信息“1940年蒋介石接见英国驻华大使时说中国拥有大量陆军中国有资格和英美平等合作”表明蒋介石希望得到英美对中国抗战的援助,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盖谋求帝国臣民之康宁,同享万邦共荣之乐亦为朕所拳拳服膺者。前者,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日本天皇终战诏书对那些为使几万在满同胞的生命财产免遭暴戾支那之残害而持续战斗的帝国特派满洲军队以及长期遭受奉天政府侮辱和迫害的在留居民表示感谢和慰问。大阪朝日新闻1931年10月15日布告材料二侵略中国东北,使之完全受日本统治是日本帝国主义诞生后就制

10、定了的目标,在1931年,已经不单单是军部激进派的要求,资本家、地主、政党、政府都有同样的要求。井上清、铃木正四著日本近代史“帝国内部现正痛切体验生产力之不足,生产设备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蓄积资本之不足。凡此均需开始新的战争,俾有所补充;而国内不稳势力之高涨,罢工之狂澜,亦需发动内外举国之战争,以期平靖。”世界历史资料选辑材料三现在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都是有利于对日抗战的。国际舆论一致地斥责日本的强盗行径。国内自从西安事变后,与中华民国有着同样长久生命的内战终于在共产党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下被结束了,国内和平实现了,国共合作的谈判亦有了初步的成功,南京政府的政治路线亦开始了新的转向这一切都是向着我

11、们团结御侮对日抗战的总目标迈进,都是在抗日阵线中的初步成绩。只要这样地继续下去,勇敢地大踏步地继续下去,终会给予中华民族以新的激动力来实现他的民族解放的神圣任务的!朱德实行对日抗战请回答:(1)据材料一,归纳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对其予以驳斥。(2)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获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抗日战争给国人的启示。答案:(1)理由:维护日本和东亚的稳定,实现共同繁荣;保护日侨的生命财产安全。驳斥: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给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亚洲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2)原因:既定国策;军国主义膨胀;资本主义发展的需求;转移民众视线,缓和国内矛盾。(3)原因: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国际社会的援助;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或国共合作)的领导;实现了全民族抗战。(4)启示:以史为鉴,增强忧患意识,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和右翼势力的增长;理性处置国际争端;坚决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安全。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各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对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意识形态工作负主体责任。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