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14_24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91946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13.0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14_24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14_24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14_24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14_24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14_24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14_24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14_24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课件 人民版(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四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第24讲 百家争鸣及汉代儒学,一、百家争鸣 1.背景: (1)经济:生产力进步,经济迅速发展;井田制逐步瓦 解。 (2)政治:_逐步瓦解;诸侯争霸,国家分裂。 (3)阶级:阶级结构变化;“士”的壮大和活跃。 (4)文化:_的兴盛,学术下移。,宗法分封制,私学,【名师指津】 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和宗法分封制逐步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和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代表不同阶级或阶层的思想家针对社会的巨大变化提出不同的主张,相互争辩,相互学习。,2.早期儒学: (1)孔子的思想。 政治思想:提

2、出“_”与“_”的学说,主张“_ _”和“德治”。 哲学思想:注重_,对鬼神敬而远之。 教育思想:主张“_”;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仁,礼,克,己复礼,政治与人事,有教无类,(2)孟子的思想。 提出道德规范有仁、义、礼、智四种。 提倡“_”的学说及“_”的原则。 (3)荀子的思想。 天人观:强调“_”,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_”。,仁政,君轻民贵,天行有常,礼,2.孔子思想体现的人文精神 (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 (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主张对

3、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 (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易错提醒】正确理解孟子“仁政”思想与孔子“仁”思想的区别 (1)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即“爱人”。(2)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即“仁政”。,3.其他主要学派:,道,辩证法,自然无为,齐,物,军功爵制,君主集权,专制政,权,非攻,【名师指津】“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4、(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背景: (1)政治上:高度集权的_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2)文化上:以_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专制主义,汉民族,2.董仲舒的主张: (1)提出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理论。 (2)主张确立儒学的_地位。,独尊,【名师指津】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学、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

5、百家。 (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合法性。,(3)以神权限制王权。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沦为官方统治哲学。,3.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1)思想上: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重用_。 (3)教育上:设立_和地方郡国学校,确立儒家经典为必读教科书。,儒生,太学,2.董仲舒新儒学的实质 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适应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4.影响: (1)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_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积极: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平等竞争,【史论要旨】 (1

6、)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导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孟子和荀子对儒家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3)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奠基作用。 (4)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并使儒学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本课小结】,重难点一 百家争鸣 【史料探究】 1.孔子的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民族的国家制度、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孔子是第一个提出救世之策的人。 易中天先秦诸子的救世之策,【探究】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7、,概述孔子的“救世之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救国思想在当时的处境。 提示:(1)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政以德。 (2)处境:当时的社会正处于重大变革时期,儒家思想不适合各国统治者富国强兵,进行争霸战争的需要,故孔子的救国思想在当时受到冷落。,2.孟子的思想(2015全国卷改编) 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问:“舜做了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抓起来就行了。”学生又问:“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孟子说:“舜怎么能阻止呢?,法官是按职责办事。”学生问:“那舜又该怎么办呢?”孟子说:“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然后偷偷地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

8、,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据孟子,【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孟子的法制观念。 提示: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3.法家思想及其影响 韩非与其他法家人物都具有一种极端独裁的秩序观。关于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不存在发表私人看法的空间。法律是统治者为了国家利益而发布的东西,加以广泛宣传和坚定地推行,它就会使人民去做他们本不愿做的事,如努力工作和战斗。这样,百姓的意见在体制,中就没有存身之处了。在法家的思想中,没有哪条法律凌驾于或独立于统治者意愿。 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探究】材料反映了法家法治思想的哪些特点?分析法家思想对战国

9、时期政治形势的影响。 提示:特点:法律是君主意志的体现,不考虑人民的意愿。 影响:促进各国变法和富国强兵,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4.孟子、老子和韩非的治国思想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韩非子,【探究】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提示:(1)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2)背景: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史论总结】 一、“百家争鸣”的含义及其影响 1.含义:所谓的“百家”是泛指,意为数

10、量多。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2.影响: (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

11、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二、百家争鸣的焦点 1.人性善恶。孔子认为“性相近”;孟子认为“人性善”;荀子及法家认为“人性恶”。 2.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1)关于普通的人与人之间关系问题:孔子提出“爱人”的主张;墨子提出“兼爱”的观点。,(2)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孟子从“人性善”的理论出发,提出了“君轻民贵”的观点;荀子从“人性恶”的理论出发,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3.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人应顺应自然。 4.如何治国。孔子主张“德治”;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用“仁义”“王道”施政;法家实行“法治”;老子采取“无为而

12、治”;墨子提出“兼爱”与“尚贤”。,【名家评史】 【观点】孔子仁学产生在早期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彻底瓦解时期,它无疑带有那个时代氏族贵族深重烙印。自原始巫史文化(礼仪)崩溃以后,孔子是提出这种新的模式的第一人。尽管不一定自觉意识到,但建立在血缘基础上,以“人情味”(社会性)的亲子之爱,为辐射核心扩展为对外的人道主义和对内的理想人格,它确乎构成了一个具有实践性格而不待外求的心理模式。对待人生、生活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善于协调群体,在人事日用中保持情欲的满足与平衡,避开反理性的炽热狂迷和愚盲服从。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解读】材料叙述了儒学产生的时代背

13、景和主要内容。作者认为,孔子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政治上,宗法制崩溃,氏族统治体系瓦解;文化上,原始巫史文化崩溃。孔子儒学的主要内容是仁、礼、实用、中庸。,重难点二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史料探究】 1.汉代新儒学的内容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 董仲舒春秋繁露,【探究】材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者分别对百姓和天子提出什么要求? 提示:(1)思想:“君权神授”(或天人合一)。 (2)要求:百姓要接受君王的统治(百姓服从君命);天子治国要有“道”(顺天意)(天子服从天命)。,2

14、.董仲舒新儒学的特征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探究】依据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 提示: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3.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自从汉武帝立官学,两汉学术上只有儒家派别间的争辩,不再有儒与非儒不同学派的斗争。这是封建国家统一以后自然产生的结果。这个结果不利于学术思想的发展,但也有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 范文澜中国通史,【探究】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 提示: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

15、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实行思想文化专制,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史论总结】 一、董仲舒新儒学的基本内容和影响 1.基本内容: (1)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他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理,国家之需要。他主张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这样国家统治方可安宁一致。,(2)针对加强君权需要,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但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3)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他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

16、道德标准。他大力提倡孝道,认为孝为“天经”“地义”。,2.影响: (1)积极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有利于国家统一;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限制君主的权力,有利于君主实行“仁政”,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2)消极:神化皇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实行思想文化专制,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二、汉代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1)从思想内涵来看,汉代的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增加“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理论,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2)从与当政者的关系而言,先秦儒学批判暴政而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