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14_26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高效演练 人民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91944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14_26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高效演练 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14_26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高效演练 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14_26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高效演练 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14_26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高效演练 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14_26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高效演练 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14_26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高效演练 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十四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14_26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高效演练 人民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成立由镇委书记孙广东任组长,镇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意识形态工作专题十四 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14.26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高效演练 人民版【高考真题】1.(2016全国卷T24)如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这三种字体反映了()A.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解析】选B。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三体石经中的三种字体是先秦古文、小篆和隶书,这正是楷书之前中国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所以B正确;A由材料中

2、的信息无法判断,如果是要统一文字就应只有一种字体;C材料无法说明,且三国时期流行的字体应是隶书,但三体石经是三种字体并存;D的说法有误,中国在秦朝时期就已统一文字,而且商朝时期的甲骨文就已经是成熟的文字了。2.(2016全国卷T2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宗法制度受到了严重的挑战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改变【解析】选B。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语句也愈加格式化”可知此种铭文商代已经存在,只是字数和语句发生了变化,故A错误;根据

3、“这些铭文大都记述希冀子孙保用”可知祖先的功绩被记录和传承,利于形成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故B正确;西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未涉及,故C错误;根据“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可知西周时的青铜器的功用与商代无异,都是用来书写的载体,故D错误。3.(2016全国卷T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

4、术评判标准【解析】选C。A、B表述过于绝对,不正确;朝代更替与艺术评判标准没有直接因果关系,所以D不正确;分析材料可知唐太宗认为南朝战乱时期形成的书法的艺术风格与盛唐的时代特色不相符,再加上王羲之书法的艺术成就,故C符合题意。4.(2016海南单科T2)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书体,属于国家强力推行的是()A.隶书B.小篆C.楷书D.行书【解析】选B。秦朝统一后,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为小篆,这不仅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也巩固了统一。这充分体现出文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政治的体现,服务于政治。因此只有小篆这一字体体现了政治上的强制力,本题答案为B;隶书、楷书和行书都是在文字

5、的流传使用中演变而成的,与政治无关,故A、C、D错误。5.(2016江苏单科T2)史记记载:“秦王发图,图穷匕首见(荆轲)乃引其匕首以掷秦王,不中,中铜柱。”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汉代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图)再现了这一场景。史记记载和这块画像石在()A.描绘上是一致的B.形式上是一致的C.风格上是一致的D.主题上是一致的【解析】选D。史记的记载和汉代画像石的描绘不完全一致,史记的记载比较详细,而汉代画像石只是描述荆轲刺秦王的瞬间,排除A;一个是文字记载一个是石刻,因此B、C也不够确切;史记和石刻表现的都是“荆轲刺秦王”这一历史主题,因此D正确。6.(2016北京文综T12)中国古代有一部文学作品集,

6、下图是其作品来源地域示意图,下列诗句出自这一作品集的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B.长门献赋汉相如,东篱赏菊陶元亮C.汉代李将军,夺得匈奴马D.政烦方改篆,愚俗乃焚书【解析】选A。由图片内容可以看出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黄河流域,是诗经国风所涉及的诸侯国地区。A属于诗经中的诗句,符合题意;B属于元杂剧的内容,反映了汉晋时期的历史人物;C属于宋代辛弃疾的词句,反映了西汉时期的人物事迹;D是唐代诗人李显的诗句,反映了秦朝时期的历史。故B、C、D时间均不符合题意。7.(2013全国卷T27)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

7、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解析】选C。明中叶以来,许多学者把小说称为“小说教”,这说明小说已突破以往的文化界限,渗入社会各阶层中,成为一种堪与儒、释、道相并存的文化力量。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是推动小说繁荣的原因,由此可知C正确。8.(2013全国卷T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C.正确评断

8、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解析】选B。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它根据某种性格、性情或某种特殊类型的人物而采用某些色彩。在京剧脸谱中其颜色是程式化的。具体解析如下:脸谱颜色性格特点代表人物红色忠、勇、义、烈关羽、姜维、常遇春黑色刚烈、正直或粗鲁豪爽包拯、张飞、李逵黄色凶狠残暴宇文成都、典韦蓝色性格刚直、桀骜不驯窦尔敦、马武白色奸诈多疑曹操、赵高9.(2016全国卷T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尽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 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

9、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材料讲的是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两个事例: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这是提炼观点的史实依据,可从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角度来提取观点。如中国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巨大影响,或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提取观点时要做到

10、论从史出,然后运用中国古代史的其他史实对此观点进行论证,做到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观点: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论述:中国古代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四大发明经丝绸之路传到欧洲。这一传播促进了欧洲的社会发展,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指南针促进了地理大发现;造纸术和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模拟预测】1.(2017洛阳期中)宋代图书传播迅速,时人笔记或言“即日传播”,或云“家至户到”,或曰“不日传都下”,或谓“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媲美置邮与传驿。此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雕版印刷业的发展B.科举制度的适时改革C.商品经济空前繁

11、荣D.重教兴学的文化氛围【解析】选A。图书传播速度快,与印刷技术革新相关,雕版印刷术诞生并在宋代取得一定发展,故A正确;科举制改革不会达到“落笔辄为人所传诵”的效果,故B错误;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图书传播迅速不存在直接关联,故C错误;重教兴学会推动文化的传播,但是“即日传播”“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更多与技术相关,故D错误。2.(新题速递)春秋战国时期,采用了杠杆原理的桔槔得到了普遍应用。隋唐时期,人们发明了类似于不倒翁的行酒令的工具,俗称“酒胡子”。明代利用声音反射原理建造了天坛“回音壁”。这些现象反映了()A.古人科技发明大多应用于生产B.古代科技发展的多样性特点C.明代科技界有更多总结性成果D.

12、古代科技发展偏离了正确方向【解析】选B。从“酒胡子”和“回音壁”的功用可知不是用于生产,故A错误;桔槔、“酒胡子”“回音壁”的不同领域的发明可知古代发明具有多样性,故B正确;材料中的发明体现不出是总结性成果,故C错误;科技不仅应用于生产也应丰富生活,D表述过于绝对,故D错误。3.(2017哈尔滨模拟)“大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尽管可能听不懂彼此的方言,却能阅读同样的书籍如果他们使用的是字母文字,中国恐怕早就分裂为像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那样的许多国家了。”材料意在说明()A.中国古代教育明显优于西方教育B.汉字是维系中国统一的因素之一C.字母文字的使用造成西方的分裂D.西方国家应该普遍使用中

13、国汉字【解析】选B。材料中认为,中国正是有了汉字,才能联系民族情感和凝结民族力量,保证民族的统一和完整,是维系中华民族和国家统一的纽带,故选B。4.(新题速递)元朝马致远的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昭君出塞故事,其笔下的汉室奸佞当权、外族凭陵,官员都是一批“干请了皇家俸”却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庸才;汉元帝本来宠爱昭君,却因异族索要而只能恨恨地唱:“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这充分反映出()A.汉朝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B.理学空谈误国的惨痛教训C.士人无缘政治只好戏说历史D.汉族文人的家国衰败之痛【解析】选D。根据材料汉室奸佞当权、外族凭陵,官员都是庸才,并且汉元帝宠爱

14、的昭君,却因异族索要而拱手相让,说明了汉族文人的家国衰败之痛。5.宋朝时士大夫追求风雅,热衷收藏。下列物品中可能被其收藏或喜爱的是()A.王冕的墨梅图B.顾恺之的女史箴图C.赵孟兆页的千字文D.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解析】选B。王冕为元代画家,故A错误;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画家,故B正确;赵孟兆页为元代画家、书法家,故C错误;蒲松龄为清代文学家,故D错误。【拓展延伸】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国东晋绘画作品,原作已佚,现存有唐代摹本,原有12段,现存女史箴图仅剩9段。作品注重人物神态的表现,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女史”是女官名,后来成为对知识妇女的尊称;“箴”是规劝、劝诫的意思。西晋惠帝司马衷不务正

15、业,国家大权为其皇后贾氏独揽,其人善妒忌,多权诈,荒淫放恣。朝中大臣张华便收集了历史上各代先贤圣女的事迹写成了九段女史箴,以为劝诫和警示,被当时奉为“苦口陈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流传甚广。后来顾恺之就根据文章的内容分段为画,每段配有箴文(除第一段外),各段画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义,故称女史箴图。6.(2017山西重点中学模拟)宋朝在中国是个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的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材料二日本学者在中国科学文明中说:“北宋时代儒学方面兴起了后来被称作宋学或朱子学的新儒学。”新儒学讲究由心而发,格物致知,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三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