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四章 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 第一节 城乡人居环境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4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86367 上传时间:2018-12-1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 第一节 城乡人居环境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4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 第一节 城乡人居环境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4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 第一节 城乡人居环境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4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 第一节 城乡人居环境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4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 第一节 城乡人居环境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4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 第四章 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 第一节 城乡人居环境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4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 第四章 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 第一节 城乡人居环境素材 新人教版选修4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成立由镇委书记孙广东任组长,镇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意识形态工作第四章 城乡建设与人居环境4.1 城乡人居环境相关素材住宅区位选择与房地产开发居住空间,作为城市最主要的空间结构单元,不仅是人类聚居的场所,也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及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深化,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有城市生活空间被打破,在此基础上长期醇化而成的居民社会网络、生活方式、情感及人际交往也因此改变。同时,连锁商业、电子营销体系、家庭配送体系的发展使城市住宅区位走出了交通和地域的限制,人们对于居住区位的选择更富有弹性

2、,趋于理性化,并把居住区位作为社会地位的象征和标示。因此,对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或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而言,城市住宅区位选择的研究都具有极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区位论起源于19世纪初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对农业中因土地的不同使用而产生的区位进行分析,创立了农业区位论。其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区位论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了理论素材和发展契机,区位论的重点开始从农业转到工业区位的研究上,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传统区位理论,以均衡价格理论为基础,强调产品的市场价格、供求、竞争、运输成本等经济因素在区位选择中的作用。显然,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传统区位理论理论的解释力式微。因此有必要结合人文区位论与经济

3、区位论,综合考虑习俗、文化、消费、个人偏好等非经济因素对住宅区位选择的影响。住宅区位, 不仅指住宅在城市区域(空间)的地理位置, 而且包括由该位置出行的便捷程度(即通达性)、以及居住于此所获得的非经济方面的满足程度。具体说来, 就是指住宅坐落的地理位置和以此为基点进行工作、上学、购物、就医、娱乐等活动所需的交通成本(包括货币成本和时间成本) , 以及该位置的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对居住者身体和心理等方面的影响。住宅区位的选择与变迁不仅受经济力量的左右,也是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经济因素传统区位理论特别强调地价和交通成本两个经济因

4、素对住宅区位选择的影响。其中,地价直接影响住宅开发的土地成本。阿龙索的“城市土地利用的循环机构模式”认为,城市内土地价值所显示的空间序列表明城市土地的最终使用是根据该地段与城市中心的可达性决定的。这种城市土地区位优劣差异所带来的使用价值差异,产生了土地级差收益。在市场机制的调节下,这种级差收益转化为级差地租。从而使城市物业空间布局呈现出一定的规律。金融、商业和服务业具有较高的竞争能力,可以支付高于其他活动的地租,故位于市中心,依次向外是工业、住宅、郊区农业用地。劳恩哈特在他的“结点原理”中提到:“运输成本最小化是区位决策的最重要因子”。对住宅区位而言,交通成本主要指居民从住区到工作单位,或中心

5、商务区所形成的经济、时间成本,而后者在今天看来,似乎更为重要。二、人文区位因素随着经济发展和时代变迁,现代社会的整体经济格局和交通体系已经打破了传统的区位价值与区位观念,“信息城市”、“网络社会”、“数字化区域”等新生事物的出现,也使生存、生产、物流空间、就业半径和社会区位意义发生了质的变化。因此,必须创造全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人文区位观”。“新人文区位”认为,社会政策、旅游文化、消费方式、生活质量、生活习惯、空间价值、历史文化及风土人情等因素都对住宅区位选择产生相应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区位可以通过以上这些因素的整合得以再造。许多城市在大学城、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住宅开发不失为人文区位再造的成

6、功典范。一般而言,大学城和高新技术开发区代表了高品质的生活方式、时尚的生活元素以及良好的文化氛围,另外,其配套基础设施、娱乐设施和连锁服务业也日趋成熟,大型商场、超市的入驻同时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类似区域成为继CBD以外的另一个优势住宅区位,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三、城市居住空间的分异早在20世纪20年代,帕克等人就对城市的异质性问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城市有“异质性群体”的观点。而现代城市的异质化主要表现在职业结构、经济收入的异质化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方式、形式、范围的“空间隔离”机制,居住空间的分异成为社会分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中国社会的发展呈现为一种时间空

7、间高度聚合的态势,在社会结构层面上表现为社会分层体系开始成形,在住宅区位上表现为不同的社会阶层占据了不同的住宅区位。城市贫困阶层聚居中心与中、高收入阶层居住郊区化形成两极分化,同时高级别墅群和低矮的棚户区又同时存在着。布希亚认为,在“消费社会”中,人们的住宅、服饰、商品不仅用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更大程度上是地位与身份的象征,具有一种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居住区位的选择恰恰起到一种标示的作用,城市居民逐渐将自己的身份与所能占据的城市区位联系起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以来,城市社会结构及空间构成呈现出特殊的变化。同时,科技发展与信息网络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而且带来了消费行为

8、、情感行为以及居住空间结构的变迁。城市边缘郊区通过网络化形成了虚拟空间,郊区居民80%的日常用品可以通过网络来购买,网上求医、网上求学、网上办公都得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地价、交通成本、商业链条对住宅区位选择的限制逐渐减弱,居民住宅区位选择的弹性日益增加。因此,地产开发和规划必须认清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走向,综合考虑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协同政府、物业等相关机构做好住宅区周围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不同客户群需求差异进行合理开发,同时体现对社会各阶层的关怀。1以城市中产阶级为主要客户群,开发郊区高等住宅,并配以管理严格、服务体系健全的物业公司和高等休闲娱乐场所,完善连锁市场、电子营销和家庭配

9、送体系,构建代表中间阶层生活品味的居住空间。2城市中心区住房向高层化发展。城市中心的黄金区位必然对应高昂的地价和相对较小的地理空间。因此,中心区住宅的开发必须向高层化发展。高层住宅既满足了日益增加的居住需求又节约了空间,减少开发和建设成本,同时,高层电梯公寓代表一种简约、时尚的生活方式,深得年轻一代的青睐。中心城区通常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城市的客厅和最具活力与魅力的焦点,这给中心区域高层电梯公寓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3协同政府启动安居工程。对于经济条件差,支付能力有限的社会成员来说,很难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这会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并产生被剥夺感,从而威胁社会的稳定发展。因

10、此,政府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协同房产开发商,以城市中的中下层居民为客户群,启动安居工程,在城市中心区的外围加大经济适用房的开发建设。政府在地价补贴、土地使用上为开发商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减少开发商的成本,这样一方面给开发商提供经济利益,另一方面又可以解决城市大部分居民的居住问题,缓解住房压力,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综上所述,虽然经济因素在住宅区位的开发和选择中仍有重要作用,但空间价值、社会结构、居住偏好选择等非经济影响因素亦不可忽视,并日益受到专家学者、政府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高度重视。人居环境的范围要求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一) 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

11、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兹分别分析如下。 (一)自然环境方面 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

12、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不要滥用耕地。小区内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并要注意防止空气和水域的污染,应为居民创造出一个能健康地成长、愉快地生活的人居环境。 其次,要遵循地区气候的特点。要注意居住区内气候环境设计,利用当地气候的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尽量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多利用自然能源,寻求适应于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气候调节能力创造怡人的小气候;例如:我国南方湿热地区,夏季炎热潮湿,雨量大,吹和风,要求住宅需遮阳、隔热、防潮、防雨,争取自然通风,绿化环境。在房屋的布局中,要求正确选择良好的朝向和合理的间距,建筑的形式体现出开敞轻快与通透淡雅的特点。在北方

13、寒冷的地区冬季寒冷、干燥、吹寒风且带有风沙,冬季要争取日照,回避寒风的侵袭。当地的房屋多坐北朝南,南向开大窗,北向只开小高窗,屋顶、外墙要求保温防寒,并要防止冷空气和蒸汽的渗透。建筑形成较为严密厚重,外闭内敞。 第三,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人们受到的所处物理环境的刺激,主要是指视觉、听觉、热觉和嗅觉等感觉刺激。因为人们正常的生理、心理功能以及能有效地进行休息、睡眠或从事各种工作的能力,取决于所处的物理环境条件。而人们对于物理环境刺激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的限度的,所以我们对物理环境要加以控制使物理环境的刺激处于最佳的范围,以保证人们能正常地休息和工作,且有利于健康。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

14、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如改善城市、住宅区以至室内的声、光、热和空气的质量应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城市里,建筑群的布局和房屋设计中要争取日照和自然通风,利用天然采光,防止噪音干扰,净化空气及调节好室内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良好的物理环境。 早在19世纪20年代建筑理性主义思潮兴起时,建筑工作者就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注意物理环境的因素对建筑的影响,如勒柯布

15、西埃曾强调“阳光、空气和绿地”对现代城市的作用;以格罗皮乌斯为首的包豪斯建筑学院对住宅的日照、层高、间距等关系都作了研究,建立了声、光、热物理环境等应用科学。 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二) (二)人文环境方面 首先,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众所周知,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不仅是科学,也是艺术,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构成建筑形象的要素,包括建筑群体和单体的体形、内部和外部的空间组合、立面

16、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与质感以及光影和装饰的处理等等。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内容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图。一个完善的建筑,其内容与形式应该是统一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脱离内容的形式不是真正的建筑美,缺乏艺术表现力的内容也不能形成完美的建筑。 根据生产和生活的不同功能要求来组织空间和外形是建筑造型设计最丰富和最重要的内容,也是建筑艺术最基本的特点,建筑艺术具有实用的目的。建筑外形是根据建筑功能与艺术-审美要求以及建筑形式美的构图规律,并考虑民族传统和自然环境条件,通过物质技术条件的创造而构成的。建筑外形首先是反映建筑物的性格,它是建筑形式与内容两者密切联系的一种特性,是反映建筑内在目的的一种独特的形式;其次是反映内部空间之间、内部与外部空间组合的情况以及立面构图、细部处理、材料的色彩与质感、光影和装饰处理等;第三是反映不同技术条件、不同自然条件以及不同的民族特点等;第四是建筑物所在地区的气候、地形、道路及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