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生打造人生的通行证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170430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学生打造人生的通行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为学生打造人生的通行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为学生打造人生的通行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为学生打造人生的通行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为学生打造人生的通行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学生打造人生的通行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为学生打造人生的通行证诚信 引言:从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开始,在考试前,每个考生都要签订承诺考试诚实守信的协议书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我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民无信不立”的古训渊远流长。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道德适应严重滞后,使诚信问题成为当下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正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的那样,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在这种背景下,讨论学生的诚信教育,其意义显而易见。关键词:学生 道德 诚信 教育 通行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民无信不立”的古训渊远流长。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集中概括为二十个字:“爱

2、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在这二十个字里行间里,诚信应当看作是整个道德体系确立的基石,整个道德体系的大厦也正是以诚信这个核心确立起来的。诚信即诚实、诚恳、信用、信任。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要以信用取信于人;二是对他人要给予信任。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诚则实,不会弄虚作假、吹牛奉承;诚则信,不会出尔反尔、撒谎骗人;诚则顺,为人真诚而办事则顺利。中国从古代便流传下来一个“狼来了”的故事,它告诫人们:一个不诚实爱骗人的孩子,最后会失去援救而被狼所吃。失去诚信,在交际上会失去朋友,在商业场上会失去顾客,做学问弄虚作假会一无所获。现在很多的单位和部门都建立了诚信档案,诚

3、信制度将日趋完善。失去诚信,将寸步难行。拥有诚信,就拥有了人生的通行证。 当前社会的非诚信行为对儿童、青少年的污染已经相当严峻。据新浪网报道一个小男孩在乘出租车到目的地后,谎说身上没带钱,要司机等他回家拿钱。然而,司机等了很久也不见小男孩回来。据北京晨报的报道,一位小学一年级学生为了免受家长责骂竟将考卷“调了包”。另有一位平时成绩一贯优秀的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发挥得不好,居然逼迫家长给老师送礼以求得好成绩。家长送礼未遂,该生却怪罪家长“不舍得上礼”。还有,为了逃学,他(她)会装肚子疼。让他(她)买东西,找回来的钱骗说是路上丢了,其实是买零食吃了。老师通知开家长会,他(她)怕老师“告状”,撒谎说爸

4、*全出差了。甚至有的学生“聘请”了临时家长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会,等等都是诚信缺失的表现。在某种意义上说诚信是人的第二生命,我们必须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为学生打造人生的通行证。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对学生来说,树立诚信,戒除欺骗等恶习,这应是一个综合工程。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这种播种就是学校、社会、家庭的教育。在我们的每一件大小事情上,每一个行为举止上,每一个脸色上,每一句话中都要让学生去感受诚信、学习诚信。那么如何具体开展诚信教育,为学生打造人生的通行证呢?本文结合自己工作实践,谈谈开

5、展诚信教育的原则与方法。 一、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行为的结果,又要关注学生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个体是社会环境的产物,儿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时时刻刻受到他们所接触的成人社会的影响,而成人社会的价值取向又是社会文化传统积淀的结果。例如,中西方文化中对人的行为进行评价的依据和重点是不同的。西方文化既重视行为结果的意义,又重视行为过程的正当性;而中国文化更关注行为结果,忽视或不关注行为过程和获取结果手段的道德意义。中国这种传统文化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国人对诚信问题的认识和评价。例如,中国人对学生好坏、成功与否的看法多半是看重他们的最终学业成就。如果学生在重大考试中通过作弊或

6、其他不正当的方式取得优异的成绩,一些家长或教师竟会给予默认甚至赞许。这种过分看重行为结果而忽视行为过程正当性的评价方式使得欺诈等非诚信行为有了被容忍的社会心理基础。 因此,要改变或根除儿童社会的非诚信行为,必须从根本上纠正只重行为结果、无视行为过程正当性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评价标准。在儿童的诚信教育中,教育者应当采用进步健康的价值取向,在评价学生道德行为的过程中既要关注行为结果,又要关注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比如在学校的运动会上,教师应带头实践“公平竞争”的原则,不能为班级的比赛分数而允许或默认学生的“替跑”或“超项”现象。 二、在诚信教育过程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个体

7、道德的发展是分阶段的连续的过程。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儿童诚信的发展属道德发展范畴,也存在着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般来说,学龄前的儿童判断是非的标准是能否得到成人的奖励或惩罚。对于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诚信教育时,勿需向他们讲过多的大道理,关键是帮助他们养成说实话、不撒谎的行为习惯。小学阶段中、低年级的学生常以一种“对等”的方式去看待诚信问题,即“你怎样对待我,我就如何对待你,你对我说谎,我也对你说谎”。他们还认为,抄别人的作业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因为这样做并没有损坏别人什么。因此,对在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教育者要善于创造诚实守信的风气,并用事例向学生讲明,

8、“诚信”对个人、集体和社会的意义。到了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他会重视人际间的协调并有努力做个“好孩子”的倾向。在这一时期,教育者要对孩子表现出的诚信行为及时给予表扬,让他们知道诚信对于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极具价值。到了初中高年级和高中阶段,孩子们逐渐形成了他们自己的行事原则,他们有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的倾向。在这一阶段,要引导他们既要重视行为结果,又要重视行为过程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学会全面分析和评价社会上人们的行为。 三、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注重成人行为的示范性。 个体诚信的发展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到内化的过程。儿童表现出的最初的某些具有“诚信”性质的行为或是带有“欺诈”性质的行为多半可以在其生活环

9、境中找到影响源。在个体的成长环境中,父母是儿童最早的模仿对象,他们的行为和诚信程度影响着儿童诚信行为的发生和发展。有一位父亲的行为令我们感动,这是刊登在读者2003年第12期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真正的高度。 还记得10年前的那个冬天,一个阳光普照的早晨,父亲带我和弟弟去城里的姑姑家做客。在车站,父亲走近售票窗口问到:“我们三个到郑州要花多少钱?” 年轻的售票小姐回答道:“大人4元,高于1米20的小孩和大人一样,他们两个有多高?”父亲回答:“这个小的1米15,那个大的1米22,我想我得付8元钱。”那位售票小姐笑到:“嗨!先生,你是刚捡了钱还是发了大财?你只要告诉我较大的男孩1米20,你就可以省下

10、4元。我的眼睛不是标尺,我又看不出有什么差别。”父亲回答:“你说得没错,但孩子们知道他自己有多高!”与家长相比,教师对于个体诚信的发展作用更大一些。这是因为,父母是家庭成员的代表而教师是社会主流文化的象征(教师与学生通常没有血缘关系)。另外教师在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目中往往是知识和道德的双重权威。如果教师的行为具有欺骗性,那么学生个体往往会认为整个社会是颇具欺诈性的不公正的社会,日后他们会把响应欺诈行为“回报”给社会。因此,要在学校树立诚信的观念和行为习惯,教师必须以身作则。北京市著名特级教师孙维刚老师有一次因特殊原因迟到了几分钟,就罚自己在凛冽的寒风中站了一个小时,给我们教师做出了

11、严格要求自己诚信的榜样。诚信的学生要求有诚信的教师。教师必须是诚信的使者,处处撒播诚信的种子。四、在诚信教育过程中,要让孩子直面真实性的道德冲突。 只有当个体直接面临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矛盾和冲突,并切实解决了这些矛盾和冲突时,个体的诚信才能得到真实性成长。个体诚信发展直接动力来源于个体诚信发展的现有水平和他人或社会对其诚信水平的期望和要求之间的矛盾。一般而言,当个体直接面临与自身利益切实相关的矛盾和冲突时,往往要经历一个连续而有阶段的心理过程。 个体诚信行为的发生一方面取决于个体自身的道德水平,另一方面还要以个体诚信行为动机与行为报偿的权衡结果为基础。如果个体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得出放弃诚信可以不

12、受处罚反而能获得可观报酬的经验时,那么即便个体具备诚信观念和诚信行为的动机甚至诚信的行为习惯,久而久之,一部分个体也会选择放弃诚信。在诚信教育中,教育者要合理运用学生社会活动和交往中的真实的带有冲突性的诚信情境。对于那些选择诚信行为,主动放弃既得利益的个体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对于那些为了获得某种行为结果而放弃行为过程合理性的带有欺骗性质的个体进行及时批评和纠正。只有当这种矛盾状态和总体环境条件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向上地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时,学生的诚信观念和行为方式才能真正形成。现在有的老师尝试用“无人监考”的考试形式,让学生体验道德冲突,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养成诚信的行为习惯。五、在诚信教育的过

13、程中,必须和规则教育结合起来,从小培养学生的契约意识。社会是按一定的规则形成和运作的,如果没有规则或不遵守规则,那整个社会将混乱不堪。我们应当把诚信教育和规则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应该制定一定的规范制度来促成诚信规范的养成。让学生从小懂得:规则的制定是按规则进行的;规则是必须遵守的,不能违反的;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规则意识淡薄,诚信意识必然失落。同时我们必须从小培养学生的契约意识,以此来促进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在教育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与学生签定口头的或书面的契约。由于契约是双方自愿签订的,双方经过平等、民主协商后共同确认,所以比较容易消除学生对教育育者的抵触情绪,容易使学生接受教育者提出的要求。

14、学生也知道要“说话算数”,自愿签订的契约不应随便违反。这样,学生的行为不仅受约于师长,更重要的是自我约束,这就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自制能力和自觉性。而且,单是师长一方提出要求,往往会要求过急、过高,学生感到难以接受。经过双方办商之后,最后达成妥协,这样制定的要求往往比较温和适中,孩子比较容易做到。 为了提高契约的教育效果,我们应该注意:采取渐进策略。就是说,契约上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下子太多太高,帮助学生逐步纠正其问题表现、及时强化。学生出现符合契约的行为,要立即奖励,不要借故拖延;出现不符合契约的行为,也要按契约规定进行适当惩罚,不要等问题成了堆再来总清算。契约应有积极性,多用诸如有什么样的好行为

15、就给以什么样的具体奖励的语句,不要全篇尽是这不准、那不准。 在今年11月15日南湖晚报的头版头条上刊登的一则新闻“永远的秘密”,体现了契约的力量。两个高二的学生出于好奇在商场里偷了两桶圆珠笔,被当场抓住,是通知学校、报警还是经警李正观决定与这两个学生签定口头契约。“我保证不告诉学校,也不通知派出所,但你们以后必须好好学习,决不做坏事,还有,每个星期必须到我这里报到一次,告诉你们的表现。”以后,每个星期天的下午两个孩子都会按时来到大厦与李叔叔“约会”。两个孩子不仅再没有“越轨”,而且学习成绩不断进步。1999年的夏天,两个男生都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学,如今他们都已走上了工作岗位。有时两人也会来大厦,至于那秘密,大家心照不宣。学生思想和品德都未定型,我们应该聚合各方面的资源。抓紧实施诚信教育,时时事事处处都不放过,有理有利,让他们从小获得一张人生的通行证诚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