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望诊之五色主病)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170152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望诊之五色主病)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中医望诊之五色主病)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中医望诊之五色主病)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中医望诊之五色主病)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中医望诊之五色主病)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望诊之五色主病)》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望诊之五色主病)(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望诊之五色主病病色可分为赤、白、黄、青、黑五种,分别见于不同脏腑和不同性质的疾病。灵枢五色认为:以五色分属于五脏,其对应关系是“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以五色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则“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这种根据病人面部五色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即五色主病,或称“五色诊”。其具体表现和主病如下:1.赤色主热证,亦可见于戴阳证。 满面通红者,属实热证。是因邪热亢盛,血行加速,面部脉络扩张,气血充盈所致。 午后两颧潮红者,属阴虚证。是因阴虚阳亢,虚火炎上所致。可见于肺痨等病人。 久病重病面色苍白,却时而泛红如妆、游移不定者,属戴阳证。是因久病肾阳虚衰,阴寒内盛,阴盛格

2、阳,虚阳上越所致,属病重。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火形人面色稍赤;夏季面色稍赤为正常。心病面赤而枯槁晦暗,如衃血,或如赫石者,为真脏色见;肺病面赤无华为难治。 2.白色主虚证(包括血虚、气虚、阳虚)、寒证、失血证。 病人面色发白,多由气虚血少,或阳衰寒盛,气血不能上充于面部脉络所致。 面色淡白无华,唇舌色淡者,多属血虚证或失血证。面色白光白者,多属阳虚证;若白光白虚浮,则多属阳虚水泛。面色苍白者,多属亡阳、气血暴脱或阴寒内盛。因阳气暴脱,脱血夺气,则气血不荣,面部脉络血少,血行迟滞而兼血郁所致;若阴寒内盛,寒邪凝滞,面部脉络收缩而凝滞,亦可见面色苍白。 古人按五行理抡,认为金形人面色可略白;秋季

3、面色稍白为正常。肺病面白枯槁无华,如枯骨之色者,为真脏色见;肝病面白无华为难治。 3.黄色主脾虚、湿证。 病人面色发黄,多由脾虚机体失养,或湿邪内蕴、脾失运化所致。 面色萎黄者,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因脾胃虚衰,水谷精微不足,气血化生无源,机体失养,故面色淡黄无华。 面黄虚浮者,属脾虚湿蕴。因脾运不健,机体失养,水湿内停,泛溢肌肤所致。 面目一身俱黄者,为黄疸。其中面黄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乃湿热为患;面黄晦暗如烟熏色者,属阴黄,乃寒湿为患。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土形人面色可略黄;长夏面色较黄为正常。脾病面黄而枯搞晦暗,如黄土或如枳实之色者,为真脏色见;肾病面黄无华为难治。 4.青色主寒证

4、、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病人面见青色,多由寒凝气滞,或瘀血内阻,或筋脉拘急,或因疼痛剧烈,或因热盛而动风,使面部脉络血行瘀阻所致。 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属寒盛、痛剧。多因阴寒内盛,经脉挛急收引,不通而痛,以致面部脉络拘急,气血凝滞而色青。可见于骤起的气腹痛、寒滞肝脉等病证中。 突见面色青灰,口唇青紫,肢凉脉微,则多为心阳暴脱,心血瘀阻之象,可见于真心痛等病人。 久病面色与口唇青紫者,多属心气、心阳虚衰,血行瘀阻,或肺气闭塞,呼吸不利。 面色青黄(即面色青黄相兼,又称苍黄)者,可见于肝郁脾虚的病人,胁下每有症积作痛。 小儿眉间、鼻柱、唇周发青者,多属惊风。多因热闭心神,外引筋肉,面部脉络血行瘀

5、阻所致,可见于高热抽搐患儿。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木形人面色稍青;春季面色稍青为正常。肝病面青而枯槁晦暗,色如枯草者,为真脏色见;脾病面青无华为难治。 5.黑色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剧痛。 病人面色发黑,多因肾阳虚衰,水寒内盛,血失温养,脉络拘急,血行不畅所致。 面黑暗淡或黧黑者,多属肾阳虚。因阳虚火衰,水寒不化,浊阴上泛所致。 面黑干焦者,多属肾阴虚。因肾精久耗,阴虚火旺,虚火灼阴,机体失养所致。 眼眶周围发黑者,多属肾虚水饮或寒湿带下。 面色黧黑,肌肤甲错者,多由血瘀日久所致。 古人按五行理论,认为水形人面色稍黑;冬季面色稍黑为正常。肾病面黑而枯槁晦暗,如锅底之炲者,为真脏色见;心病面黑无华为难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