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三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67105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三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三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三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三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三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三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9 三峡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镇成立由镇委书记孙广东任组长,镇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镇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镇意识形态工作三峡 教材分析 三峡节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是一篇描写三峡水势及两岸风光的精美散文,文中的内容就好像一幅又一幅的山水画。细细品读之中,不时会有闪亮的美点进入我们的眼帘。作者竟在这150余字极短的篇幅展现了无限风光,颇有“尺幅千里”的意味。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3、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4、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用生动精练的语言描述三峡的四季景色。【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理解作者安排本文

2、顺序的方法;3、查寻水经注和郦道元的有关资料。【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朗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文言词汇;3、学习抓特征写景的方法。【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激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语: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真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它们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新建的三峡工程就是祖国的瑰宝之一。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的水调歌头游泳中有诗句说的就是建三峡水电站的构想,并讲述神女的故事。让我们的思绪倒流

3、,追溯三峡的过去,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游记散文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板书课题:三峡)长江是我们的骄傲和自豪: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特别是三峡的景致更是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向往。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亲历撩开了三峡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他的描绘一起来领略三峡的无限风光吧。板书三峡。题解:峡,两山夹水的地方。2、作者简介:郦道元(466或472527)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出身于官宦世家,他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都城,今山西大同市)和洛阳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吏,并且

4、多次出任地方官。自幼好学,博览群书,并且爱好游览,足迹遍及河南、山东、山西、河北、安徽、江苏、内蒙古等地,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阅读了大量地理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地理知识。他认为,地理现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经过历代的更迭,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和山川名称的更易,地理著作必须不断充实完善。他参阅了437种书籍,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巨著。本书共四十卷,记述了1,252条河流的发源地点、流经地区、支渠分布、古河道变迁等情况,同时还记载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工程资料,以及城郭、风俗、土产、人物等。水经注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

5、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深厚的文笔,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他为官“执法情刻”、“素有严猛之称”,颇遭皇族、豪强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汝南王元悦乘雍州刺吏萧宝夤企图反叛之机,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去作关右大使。途中,萧宝夤派人把他和他弟弟道峻及两个儿子一同杀害。著作另有本志、七聘,均已失传。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注意节奏。第1自然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第2自然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第3自然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第4自然段:每

6、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重点字读音。阙处(qu)重岩叠嶂(dizhng)隐天蔽日(b )曦月(x)襄陵(xinglng) 沿溯(s) 素湍(tu)飞漱(sh) 长啸(xio) 属引(zh)3、本文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北魏(朝代),地理学家。撰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水经注是对水经作的注释。4、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本文重点写的是三峡中的巫峡的景色。5、本文首句写出了雄峻奇险的三峡总貌,突出了巍峨连绵的特点,为下文写山、水作了有力的铺垫。文章的第一段只有33个字

7、,却是全景。总写了磅礴的山势,勾勒出700里三峡的雄险,描写了群峰连绵、隔江对峙、山高峡长的壮丽。就那么一笔,视点变化多姿,“三峡七百里”写三峡之长,似乎只有俯视才可能尽收眼底;“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群山的高峻,是纵向的极目远望;“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峡谷的幽深,分明有从下向上仰望的感觉。还巧妙地进行了侧面烘托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得多好抬头看天,不到“亭午夜分”,连世界上最有光彩的事物都难以看到,这山还不高吗?这峡还不深吗?第二段写的是夏季的江水,从写法来看,作者运用了“层层铺展”的手法美美地将水写了一番。第一层,用“沿泝阻绝”写出水涨路绝的壮观景象;然而这还不够,又写第二层,

8、用一个“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特例来极写水速之巨大;然而这还不够,再来一笔,假设“乘奔御风 ”来与飞快的流速进行比较,从侧面再次进行有力的衬托。在这几笔之中,写得最美的就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那几句,它不仅仅从时间之短、距离之长写了水之流速,它可让我们想象三峡江流的汹涌向前、奔腾咆哮,它可让我们感受到我们坐在小小木船上飞流直下、一泻千里、荡魂摄魄的快感,它还让我们联想到,李白那极具美感的早发白帝城, 是不是对此的创造性改写呢?第三段写的是春冬江景,此时时令不同,水退潭清,山水秀美,与夏日相比又是一番景象。这一段好像是用取景框选取的极为美丽的一角,然后用神工妙笔生动地描画,精心地点染。作者好像

9、是在用这种特写式的精心描绘“以点带面”,来表现三峡与江流的处处美景。这美丽的一角是立体的、错落有致的。低有深潭,然而写深潭还嫌单调,还要写潭中的倒影;高有绝,然而写绝还觉单一,还要写上的怪柏;再添几道“悬泉瀑布”,让它们“飞漱其间”,又是壮美的一景。这美丽的一角又是色调润泽的、动静有致的。你看“素湍绿潭”,雪白的是急流,碧绿的是深潭;你再看“回清倒影”,回旋的是粼粼的清波,晃动的是模糊的物影;更不用说那跌宕多姿、水花飞溅的“悬泉瀑布”了,它们甚至让我们听到了那哗哗的水声,甚至让我们感觉到了随风飘洒到我们脸颊上细微的飞沫。在这水清、树荣、山峻、草茂的地方,在这生机盎然的山水之间 ,谁说不是“良多

10、趣味”呢?三峡,美在那一声悠长的渔歌。第四段写得特别有情调,特别有意境,它写的是秋景的凄凉。从全文来讲,作者在写了夏、春、冬之后必定要描写秋景,而写秋景必定要注意精选不同的角度。于是,在写了高山深峡、急流碧水之后,他调动笔锋为寒林高猿敷设上一笔 ,在写了雄壮、险峻、秀美之后,他着力地表现肃杀,在写了形、写了色之后并没有忽略写声,到此作者已多角度、全方位地把三峡的神奇美丽表现在我们的面前。所以不论从哪一个角度讲,这一段中的描写均是妙笔,都能让人进行回味悠长的咀嚼。然而更妙的、更美的就是那一声渔歌,就是那一句似乎顺手拈来同时又是巧妙点缀的渔者之歌。本来,“林寒涧肃”已经是够凄清的了,“空谷传响”的

11、“高猿长啸”已经够凄异了,啼声的“哀转久绝”已经能够让闻者倍感寒意了。然而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顿然将这凄寒之境进行升华,它唱出了哀婉的猿声中旅人的悲凉心境,更加烘托出秋景的凄凉,给人余音缭绕之感。这时的描写,就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如果说在此之前所写的是“风景”的话,到这里已经表现出“风情”;如果说在此之前是写“景”的话,到这里已带着写“意”之味。在尽写了山光水色之后将笔触转向“猿”与“人”,从而深化文章意境,这就是作者的妙笔所在。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长篇课文先总写什么,再写什么?(先写三峡地貌,再写三峡不同季的壮丽景色。板书:地貌 四季)2、讲解1自然段:教师

12、范读第1自然段后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老师于疑难处点拨,或让学生探讨。朗读停顿训练重点: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疏通字词、文意:自:从、由。 阙:同“缺”。 嶂: 像屏障一样的高山。 自非:如果不是。 曦:阳光。3、这一自然段写什么?抓住了什么特点写?(板书:长、连、高)讨论:为什么“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说明江面狭窄,两岸群峰相连,峭壁对峙,山下只见一线天。“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并提,是对山进行的侧面描写。如果山不高,会了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山不相连或有中断的地方或只一岸有山,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三峡不长,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4、按老师讲的学习第一自然

13、段的方法分小组自学第二、三自然段。讨论归纳:(1)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间停顿: 至于夏水襄陵, 襄陵:动补短语,漫上丘陵沿溯阻绝。沿溯:并列短语,上行和下行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讨论:“沿溯阻绝”、“清荣峻茂”朗读时该怎样停顿才能准确传达文意?(2)疏通字词、文意:襄:漫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虽:即使。 奔:飞奔的马。 以:认为。 疾:快。素:雪白。 湍:急流。 绝:高。 巘:山峰。漱:冲刷。 清:水清。 荣:树荣。 峻:山高。茂:草茂

14、。 良:真、实在。(3)第二、三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景色?抓住了什么特点?(板书:夏天:沿溯阻绝乘奔御风春冬:素湍绿潭 清荣峻茂)5、共同学习第四自然段:(1)抽生朗读,教师点拨如下: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2)疏通字词、文意:旦:早晨。 寒:清凉。 肃:寂静。 属:连续。引:延长。 哀:悲哀。 转:婉转。 绝:消失。(3)第四自然段写什么?(板书:秋天:林寒涧肃 高猿长啸)(4)指导背诵。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1、通假字。略无阙处:阙通缺,空缺,中断。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宛转。2、词类活用。虽乘奔

15、御风不以急也。奔:动作名,指飞奔的马。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湍:形作名,指急流。回清倒影。清:形作名,指清波。每至晴初霜旦。霜:名作动。指结霜。3、一词多义。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不以疾也:如果。或:或王命急宣:有时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绝:哀转久绝:消失绝巘多生怪柏:极高。转:哀转久绝:转通啭,声音宛转。策勋十二转: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疾: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快。君有疾在腠里:小病。4、重点虚词“以”字的用法。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认为。(动词)自非亭午夜分。自:如果。自非:如果不是。略无阙处。略无:没有一点儿。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虽:即使。不能译为“虽然”。则素湍绿潭。则:那么。清:白色的。素湍:雪白的急流。故渔者歌曰:故:所以;因此。6、重点句子的意思。(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译: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岩和山峰,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