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165124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振兴中华”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2课时。一、导入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而读书?为功名?为利禄?为修身?这些未免太局限于个人的得失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当年年仅12岁的周恩来给了我们一个不一样的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什么他会立下如此远大的志向呢?让我们学习

2、这篇课文,共同感受少年周恩来的这份赤诚的爱国之心。二、资料简介1.背景知识:本文是作者陈沚有感于周恩来立志求学的经历写的。1910年秋至1913年7月,少年时代的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度过了三年不平凡的读书生活。在这里,少年周恩来亲身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感受到社会危机和民族危机的深重,树立了为振兴中华而学习的远大理想。2.周恩来(18981976),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新中国成立后一直任政府总理,19491958年兼任外交部长,同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

3、。三、初步感知1.题目解析。“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意思是“的”,题目的意思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这是少年周恩来从小立下的大志向,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本文以周恩来的这句话为题,直接点明了中心。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边听边注意生字生词。3.学生各自再读12遍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学生可能会说出以下感受:生1:我真的非常佩服周总理,12岁的他就立志报国,我要向他学习。生2:我读书原本是为了以后挣钱过好日子,可和周总理比起来,我觉得很惭愧。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发言各有特色,看来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对大家启发不少。稍后,我们会在具体的

4、字词句段中来仔细体会。4.交流字词。(1)多音字:背(bi)着惩处(ch)奔(bn)了过去喝(h)彩振兴(xng)中华(2)易错拼音:惩(chng)处(3)四字词语:帝国主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左顾右盼衣衫褴褛得意扬扬踊跃回答铿锵有力振兴中华 (4)书写指导:振 凡 嚷(5)近义词:惩处惩戒 踊跃积极反义词:惩处宽恕四、整体感知1.梳理课文内容: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明确:周恩来目睹国人受辱,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1)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16自然段)。听了伯父的话,周恩来有什么感受?明确:疑惑不解。(2)亲眼见到中国人在租界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78自

5、然段)。(3)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917自然段)。(4)课文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明确:目睹国人在租界受到不公待遇。2.紧扣词语,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78自然段)。明确:关键词:没处说理、耀武扬威、衣衫褴褛、得意洋洋、训斥、紧握拳头。3.归纳文章内容,感知作者情感。教师指导,明确:本文主要写周恩来少年时代目睹了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感悟到“中华不振”,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五、布置作业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加深对伟人的认识。一、复习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这篇课文

6、有了初步了解,在熟悉字、词的基础上体会人物思想感情。首先,我们复习上节课的字词,然后带着问题进一步剖析文章。二、句段解读1.12岁那年,周恩来离开家乡,来到了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列强在华争夺的焦点。明确:12岁的周恩来从江苏淮安来到东北,当时的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在华利益的一个重要地方,是民族危机深重的地方,通俗地理解,好比是一群恶狼争抢着一块肥肉。2.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耀武扬威的巡警。明确:“背”和“闯”两个词充分体现出周恩来一心想到租界看个究竟的好奇心和决心。“闯”字又带有豪壮之意。第二句中“大不相同”说明差别很大,租界的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反衬出别的地方冷冷清清。商业萧条,同样是

7、中国的土地,差别却很大,更令人疑惑。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明确:周恩来把个人学习与民族振兴的大业联系起来,要为祖国的兴盛和民族的振兴而学习、奋斗。三、质疑探究1.自主学习,初步感悟。画下感悟深刻的地方,提出不明白的问题。2.交流反馈,自主思考。(1)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2)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训斥中国妇女?(3)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紧握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3.研读重点,深入感悟。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1)抓住“惩处”辐射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的内涵。板书:惩处(惩罚、处置)(2)板书重点句: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引导学生想

8、象妇女、洋人、围观的中国人各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板书:衣衫褴褛得意扬扬教师明确:妇女悲伤无助、有理无处说;洋人仗势欺人、得意扬扬;围观的中国人气愤不平却敢怒不敢言。(3)联系第7自然段,了解租界是个怎样的地方。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的规则。教师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故事。(4)教师总结“中华不振”的内涵:我们的祖国当时不够强大。4.写法借鉴。本文最大的写作特点是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文章中如,周恩来刚到沈阳看到租界的繁华、热闹,与别处大不相同,衬托出别处萧条冷清、破烂不堪的景象。这是生活上的对比,一个是天堂,一个是地狱!在写作中用衬托的写法突出主题需做到:一是

9、要明确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二是要选准衬托物。衬托物可以从正面衬托,也可以从反面衬托。5.练笔。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沉思,他在沉思什么?想一想,写一写。点拨:围绕中国人为什么会被外国人欺负,要怎样做才能改变这样的局面展开。四、体验与反思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讨论,说说各自的读书目的,对比周恩来的读书目的 ,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谈谈由此获得的启发。2.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体会人物思想感情。3.补充阅读链接,加深对周恩来的认识。(1)读爱国名言,理解其包含的深意。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来源。周恩来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它,

10、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4.回顾全文,畅谈感受。(1)人物:周恩来除了有远大抱负,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外,还是个善思的人。从“不解的问”“打破沙锅问到底”“沉思”“静静地坐在那里”可以体会到。(2)写法:三件小事,两次过渡。(3)感悟:“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周恩来志存高远,胸怀博大,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且一生都在为之奋斗。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也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与国家、民族的兴盛联系在一起,从小立下远大志向,成为民族未来建设的栋梁。五、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

11、学习了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他满腔的爱国热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是不是应该做点什么呢?本文虽长,但经过梳理后,可以分成3个小故事,而其中第二个故事即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见中国人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是本文的重点,如果把这部分理解透了也就明白了“中华不振”和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所以在这部分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同学们画出感受深刻的地方,再质疑,然后带着问题深入学习课文,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想象妇女哭诉什么,洋人怎样说,围观的中国人怎样敢怒不敢言。让学生在想象与朗读中,明白“中华不振”的含义。让学生及时进行练笔,写写周恩来沉思的内容,这样就很自然的过渡到立志部分。学生在一堂课中,对课文能感悟到多少收获多少,取决于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理解的越深入到位,学生就能理解到更多。挖掘教材本身应该成为备课中的第一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以前,要自己充分的阅读、感悟、深情并茂的朗读,只有自己被教材所打动,才能让学生被教材所打动,因而形成情感的共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