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市场社会学的综合范式_评弗雷格斯坦_市场的结构_兼议其范式修正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163677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19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迈向市场社会学的综合范式_评弗雷格斯坦_市场的结构_兼议其范式修正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迈向市场社会学的综合范式_评弗雷格斯坦_市场的结构_兼议其范式修正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迈向市场社会学的综合范式_评弗雷格斯坦_市场的结构_兼议其范式修正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迈向市场社会学的综合范式_评弗雷格斯坦_市场的结构_兼议其范式修正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迈向市场社会学的综合范式_评弗雷格斯坦_市场的结构_兼议其范式修正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迈向市场社会学的综合范式_评弗雷格斯坦_市场的结构_兼议其范式修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迈向市场社会学的综合范式_评弗雷格斯坦_市场的结构_兼议其范式修正(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本文是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市场秩序中的惯例 问题研究” ( 批准号: 09CSH027) 的阶段性成果。 市场的结构 一书中文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出版, 英文版于 2001 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于这段历史的简要回顾, 参见 Granovetter Swedberg, 1992: 3 6。 迈向市场社会学的综合范式迈向市场社会学的综合范式 * 评弗雷格斯坦 市场的结构 兼议其范式修正 符平 在论及理论的学术史时, 周雪光( 2003: 67) 说道 : “一个理论流派 在积累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以后长时期没有新的突破, 它就面临着危机 和衰落。一个好的理论也可

2、能衰落, 而且一个理论之所以衰退可能恰 恰因为它过去的成功。 ” 在市场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由社会网络分析范 式推动起来的新经济社会学流派, 历经上世纪 70 年代的理论准备和学 人培养期、 80 年代的兴起和 90 年代的蓬勃发展期, 到世纪之交已渐 显颓势, 有影响力和新意的成果开始锐减, 其命运可谓正是如此。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弗雷格斯坦( Neil Fligstein) 教授于新世纪初出版 的 市场的结构 一书博采众长, 批判地继承了诸多学者的市场学说, 并试图通过政治文化方法构建起市场社会学的统一范式, 颇有扭转 局势、 昭示新经济社会学开始迈入新时代的意味。该书不仅获得怀特、

3、斯威德伯格等学者的极高赞誉, 也荣膺美国社会学学会经济社会学分 会 2003 年最佳图书奖。该书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致力于发展理论, 阐述作者对市场的社会学理论主张和分析范式。第二部分由作者于 90 年代对劳动力市场、 公司治理、 高新信息技术产业等所做的实证研 究构成, 旨在说明其理论和方法对现实经济现象的适用性和解释力。当 然, 这些实证研究只论证了其诸多理论命题中极少的一部分。由于该书 的重点在于为社会学的市场研究提出统一的理论分析范式即政治文 化方法( political- cultural approach) , 而这一范式对中国的市场研究不无 重要借鉴意义。本文将着重评介这一新范

4、式, 并就它的修正和完善做一 简要探讨, 将其市场的政治文化分析拓展至政治结构分析。 112 一一、 背景与目的背景与目的 新经济社会学市场研究的目标明确, 即通过社会学视角来重新审 视经济学传统意义上的市场, 树立起社会学自己的市场观。迄今为止 其研究业已在市场如何形成、 怎样运作、 受到哪些约束并如何结构化、 怎样嵌入制度环境等诸多问题上都获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和颇具新意 的发现( 较详尽的述评参见 Swedberg, 2005; 沈原, 2007: 19 91; Flig- stein Dauter, 2007) 。在卷帙浩繁的研究中, 当属社会网络范式下的 研究成果最令人瞩目( Smit

5、h- Doerr Powell, 2005) , 不过这一范式也因 其理论固有的局限一直面临持续的批评和诘难( 符平, 2009) 。 撇开学理的质疑, 从学术史的角度来说, 社会网络范式也面临着在 达到辉煌顶峰后如何实现进一步提升的学术困境。原因正如周雪光所 说, 一是一个好的理论吸引很多人去做研究, 可能把这个理论框架里可 以解决的问题都解决了, 如果这个领域中没有新问题的话, 这个理论就 不再具有吸引力了, 人们就要离开这个领域了; 二是一个好的理论可能 会吸引很多人做各种这样的研究, 学术活动十分活跃, 久而久之就会出 现千篇一律的重复劳动, 贡献不大, 到一定程度以后大家就觉得厌倦,

6、 希冀另择门户有所创新了( 周雪光, 2003: 67) 。以上两个方面, 社会网 络范式都有所体现。到 90 年代末, 网络范式本身的局限和学术史的规 律不仅导致它自身开始走下坡路, 还导致以网络分析范式为金字招牌 的新经济社会学逐渐式微。这是本书成形的大致背景。在经济社会学 者正为新的学术出路而迷惘之时, 弗雷格斯坦在网络范式之外另辟蹊 径, 可谓恰逢其时。 新经济社会学者对新古典经济学有着共同的敌视心理, 在过去 30 年间对其进行了持之以恒的批判, 并藉此形成了某种身份认同感。但 除此之外, 不同学术阵营里的学者事实上并无更多共同之处。虽然都 是从社会学视角探讨经济与社会关系, 但新经

7、济社会学内部并无解释 经济过程的统一范式, 即便在嵌入性的统一旗帜下也是诸多视角百舸 争流, 不同理论视角从理论起点到研究方法都很不一样( 符平, 2009) 。 新经济社会学的现实状况与多元并存的社会学整体状况并无不同: 虽 然研究经济制度和经济行动的目标比较一致, 但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工 具各异, 不同视角下的研究常常得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结论。这样的 212 社会学研究2010. 2 结果是, 新经济社会学在面对经济学这个有着统一分析范式的强大学 术敌人时, 很难通过合力对其形成切实的挑战。因此, 在分析范式上如 何整合殊异的诸多方法和视角, 便是一个摆在新经济社会学家面前的 重任。新经济社

8、会学的市场研究 我们称之为市场社会学, 作为当 今经济社会学最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同样面临这样的困境。而要整合 多元化取向的市场社会学, 首当其冲的任务是要在理论范式上发展出 一套简洁有力、 能解释市场社会学的核心问题并可为社会学者广泛认 同的分析范式。这是弗雷格斯坦这本书试图达到的主要目标, 而他提 出的统一范式便是后来引起了广泛关注的政治文化方法。 二二、 综合范式的尝试: 弗雷格斯坦的政治综合范式的尝试: 弗雷格斯坦的政治文化方法文化方法 ( 一) 政治文化方法的提出 从弗雷格斯坦书中的理论探讨和经验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 政 治文化方法首先是建立在对网络范式的批评基础之上的。而弗雷格 斯

9、坦所倚重的政治和文化维度, 在网络范式那里恰恰都缺乏关注。在 弗雷格斯坦看来, 网络范式忽视了社会关系在行动者的角色结构中所 具有的更加广泛的政治意义, 也没有将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先决性因素 和条件考虑进去, 还不能解释政府为何在当今形形色色的各类市场中 仍然非常重要的问题( Fligstein, 1996) 。正是在这些方面, 强调政治的 维度能为深入分析甚至重新解释诸多市场问题提供洞见。而将文化视 为形塑市场的重要力量, 自韦伯以降就是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强势传统, 但这在网络学者那里同样缺乏关注。 所以经由他的新范式, 市场被 网络方法所遮蔽掉的特征和机制, 有望能浮出水面, 重新被人们认识并

10、 312 书评迈向市场社会学的综合范式迈向市场社会学的综合范式 不过, 我们不能据此就说弗雷格斯坦完全漠视社会网络分析的贡献, 贬低社会关系网络 在市场中的重要作用。只是为了引起学界对政治文化范式的重视, 他不得不较少论及 原本已经被讨论得近乎白热化的网络分析范式。但弗雷格斯坦也认为, 社会关系、 权力 与意义是社会学形成对市场的独特解释的三大核心要素( 弗雷格斯坦, 2008: viii) , 而他 基于场域的市场定义更表明他对市场中的社会关系相当重视。在他看来, 正是不同行动 者之间漫长的历史互动创造了产权制度、 治理模式和非正式惯例等市场要素。但他与格 兰诺维特的切入点有所不同。格氏主要

11、关注微观层面行动者的关系网络和互动如何塑 造了经济制度, 遵循的是一种近因分析法, 而弗雷格斯坦的分析起点是作为利益共同体 的行动者( 如资本家、 工人、 国家、 企业管理者等) 之间的互动关系, 以及这种互动如何造 就了市场的结构和秩序, 因而他更偏向于从宏观到宏观的分析视角。 重视起来。其次, 弗雷格斯坦的研究延续了社会学对经济学的批判: 市 场并非如新古典经济学所想象的那样在政治和文化缺席的真空中运 转, 也非演化经济学所描绘的那样自动产生和形成。但他超越了对经 济学毫无建设性的心理敌视和表面批评, 通过政治文化方法构造了 自己的社会学理论分析范式以与之抗衡。 弗雷格斯坦指出, 一门真正

12、的市场社会学需要重点关注一些业已 证明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组织内和组织间的政治关系, 以及界定行动者 之间社会关系的文化构架( 弗雷格斯坦, 2008: 140) 。这正是政治文 化方法的题中之义。他声称 “这种方法重点关注组织内部和组织之间 的权力斗争” ( 弗雷格斯坦, 2008: 124) , 由于这些斗争的目标最终是要 创造一套共享的、 能保证稳定互动得以进行的意义系统即本土文化, 因 而文化必然要受到同等重视。何谓政治文化方法?他在书中简明地 写道 : “这一方法认为社会行动发生在各种活动之中, 这些场所可以叫 做场域、 领域、 部门或组织化的社会空间。场域内有集体行动者。集体 行动

13、者试图在场域中生产出一种支配系统,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 需要生 产出一种地方性文化来对行动者之间的地方性社会关系来加以界定” ( 弗雷格斯坦, 2008: 13) 。可见, 整合政治与文化维度并提出新的范 式, 弗雷格斯坦汲取了布迪厄场域理论的思想。他以 “场域理论与市 场形成问题” 为题专辟一章, 讨论了场域理论对市场研究的洞察力和 有效性。作为一个极具隐喻意义和修辞色彩的理论, 场域在方法论上 对弗雷格斯坦的启示在于, 它提供了一种从权力体系和关系主义视角 考察和分析市场问题的思维模式。场域中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就是不同 位置和利益的关系。当弗雷格斯坦将市场视作一种场域时 “市场 是一个这样的

14、地位等级系统, 即存在的主导销售商在其中得以持续进 行自身再生产的场所” ( 弗雷格斯坦, 2008: 29) , 市场参与者的角色位 置和结构关系就突显出了其重要性。在弗雷格斯坦眼里, 因为不确定 因素的存在, 市场只有当政治与文化情景能为投资提供足够的稳定性 时才会运转起来。 ( 二) 将政治带回分析的核心 在早期的一部著作中, 弗雷格斯坦就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为什么 20 世纪美国企业的策略和结构可以从权力斗争角度得到合理充分的阐释 ( Fligstein, 1990) 。他后来更明确地指出, 市场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反映 412 社会学研究2010. 2 的是企业和国家之间的独特互动( Fli

15、gstein Mara- Drita, 1996: 25) 。 在 市场的结构 一书中, 弗雷格斯坦总结并完善了早期不是很成熟的 政治视角。概观全书, 政治文化方法对政治维度的强调可总结为两 个主要命题: 一是将作为经济范畴的市场建设视作国家建设的组成部 分, 认为市场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国家建构的结果, 我们姑且将此命题称 作市场的 “国家基石论” ( state as bedrock) ; 二是把市场关系的结构化、 市场参与者创造稳定市场环境的行动及形塑市场关系的规则生成过程 统统纳入政治分析, 将市场领域的经济过程均视作政治过程, 我们可称 之为 “政治过程论” 。这两个命题相辅相成, 都旨

16、在表明市场社会学的 综合范式离不开政治社会学的知识。其主要区别在于, 前者侧重于在 宏观层面突出国家在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 而后者则在更为宽泛的意 义上将市场当作政治学的范畴来看待。 国家基石论着眼于现代国家在市场形成、 稳定、 发展和转型之中不 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认为政府是市场中一个永远在场的行动者。国家 之所以在弗氏的理论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原因在于他认为市场对产权、 治理结构、 交换规则和控制观等制度安排有着强烈的诉求。在现代市 场的建构和经济建设过程中, 卷入市场的诸多行动者如工人、 资本家和 国家之间的政治博弈, 既为稳定市场的形成创造了以上制度条件, 也促 成了国家建设。可以说, 弗雷格斯坦的国家基石论继承并发扬了波兰 尼市场社会如何形成的思路( Polanyi, 1957/1944) , 而他所做的推进则 是将经济行动的政治过程论补充进对市场的结构化和制度化分析 之中。 政治过程论的目的是在经验层面挖掘出行动者的能动性和权力关 系在市场中的作用机制, 通过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