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_西体中用_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163175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2.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漫说_西体中用_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漫说_西体中用_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漫说_西体中用_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漫说_西体中用_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漫说_西体中用_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漫说_西体中用_》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漫说_西体中用_(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漫说 “ 西体中用 ” 【内容提要】一 百多年来 ,“ 西学 ” 东渐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三个 时期 , 由学习西方科学到接受西方进步观念 , 都是 “ 中体西用 ” 的发 展 , 至 “ 五四 ”提 出“ 全盘西化 ” 口号 , 进行新文化启蒙 。 然而 ,“ 中体西用 ”的演 化, 并 不能改变 “ 中学 ” 的核心 。 作者新释 “ 体 ” , 认为 “ 体 ”是 社会 存在 。不 论 “ 中学 ” “ 西学 ” 都不 能为 “ 体 ”。 如果不 改变社 会存在的本体 , 则一切 “ 西学 ” 包括先进 的西学如马克思主义 , 都 有被中国 原有社 会 的存在这

2、个体封建小生产经济基础及其上 的种种 “ 中学 ” 吞掉之可能 。 在把现代 “ 西学 ” 全面 了解 、 介绍 、 输入 、 引进过 程中 , 在判断 、 选择 、 修正和 改造 中使之适应和 运用 于中国的各种 实际情况和 实 践活动中 , 即是 “ 中用 ”。 把 “ 西体 ” “ 用 ”到 中国 , 是一个艰难 的创造性的历史进程 。 在今天的文 化问题讨论中 , 重 要的 仍是历史具体的科学分析 。 首先注意社会存 在 “ 本体 ” 的区别 , 以此为前提 , 清醒地 吸取前现代化中的某些因素 , 即包括中国传统 文化心理 结构中的实用 理性 、 道德主 义等等 , 作为走出一条中国

3、化 的现代 化道路 的充 分和必 要条 件 。 在毛 泽东逝世和 “ 四人帮 ” 垮台后 , 理论 、 学术 、 文化界所掀起的两次思 想浪潮 , 都使人 回想起 “五 四 ”。 一次是关于启蒙 、 人道 、 人性的呐喊和争论 , 一次是最近两年关于中西比较 的所谓 “ 文化热 ”讨 论 。 的确很热 。 从北京 到上海 , 从官方?到 民间 , 从研究生 、 大学生到老学者老教 授 , 统统 出场 。 各种讲习班 、 研讨会此起彼落 。 这是怎样发生的呢?难道历史真如此喜欢开玩笑 , 绕了一个大圆圈 , 又回到了原来的起 点?时间已经过去了七十年 , 难道今天二 十几岁的青年还要再次拾起他们

4、的祖父甚至 曾祖辈 们的 问题看法和选择去思索 、 去争辩? ? ?年中国革命胜利时 , 毛泽东曾总结过近代中国 “ 向 西方学习 ” 的历史 。 今天所 谓的 “ 文化热 ” 却是在惊醒了 “ 最高最活的马克思 主义 ” 和 “ 世界人民 的革命灯塔 ”的迷梦 之后 , 重新痛感落后 而再次掀起 “ 向西方学习 ”的现实 条件下产生的 。 因 此 , 冷落多年的中 、西、 体 、 用之类的比较 , 又重新被提上日程 。 ? ? ?年? 月上海文化战略会议上 , 市委第一书记 、 中宣部部长 、文化部 副部长 出席 , 见解放日报 、 文 汇报 。 一 、“ 中体西用 ” 的由来和演化 要了解

5、 这 种 中西文化比较 , 便得 追溯一 下百多年 来 “ 西学 ” 东渐的基本遭 遇 。 不少人指 出 , 西学东渐或 “ 向西方学习 ”经历 了科技政治文化三个阶段 , 亦 即洋务运 动 “戊 戌 ”、 “ 辛 亥 ”“ 五四 ” 三个时期 。 由船坚炮 利振兴实业以富国强兵 , 到维新 、 革 命以改变 政体 , 到文化 、 心理的 中西比较以改造 国民素质 , 人们今天 认为这 是历史 和思想史层层深入 的进 程 。 其实 , 戊戌变 法前夕 , 湖南的保守派曾廉早就如 此概括过 ?“ 变夷之 议 , 始于言技 , 继之以言政 , 益 之以言教 , 而君臣父 子夫妇之 纲 , 荡 然尽

6、矣 。 君臣父子夫妇之 纲废 , 于是 天 下之 人视其亲长 亦不窗水 中之萍 , 泛泛然相值 而已 。 悍然忘君臣父 子之义 , 于 是乎忧先起于 萧墙 ,” ?曾康上杜先生 书 , 粼庵集卷十三? 。 这主要是针对当时谭 嗣同 、 梁启超在 湖南宣传民权平 等而 言 的 。 曾廉看 出 , 如果鼓吹西方 这些文 化思想 , 就将从根本 上破坏 中国 传统的 “ 君臣父子夫 妇 ” 的纲常伦纪 , 这是非常危险的 , 本来 为抵抗外侮而作的变革将首先在 内部 引起动乱 。 不能不说这 位保守 顽固派 的眼光锐利 , 但他言之过早 , 因为当时康有为 、 谭嗣同等人活 动上和思想上 注意 的焦

7、点 , 主要仍在政治 , 即进行变法维新的政治体制的改革 。 以后的革命 派也如此 。 他们还没有从根本文化心理上来动摇传统的打算 。 即使如此 ,“ 向西方学习 ” 过程 的本身在客观上 就带来了一个如何对 待和处理中西文化即中学 西学的关系 问题 。 在 “ 言技 ” 阶段 , 问题比较简单 。 “ 西学 ”不过 是些声光 电化 、 工厂 、 实业 。 顽固 派是坚决 反对的 , 认为这 些东西是 “ 奇技淫巧 ”、 有害人心 , 应该 坚决拒绝 , 因此在他们那 里就没有中 学西 学的关系 问题 , 只要统统排斥西 学就 行了 , 但 对洋务派以及后来 的改 良者们 , 却有这个 问题

8、, 即如何安排这两者 。 改 良派 的先驱冯桂芬最早提出 ?“ 以伦常名教为本 , 辅以诸国富强 之术 ” ? ? ?校那庐杭议? ? ?他的所谓 “ 富强之术 ” 便主要 是 “ 制洋器 ” 重格知 , 而且不仅承认船坚炮 利不 如人 , 还开始承认 “ 人无弃才不如人 , 地无遗 利不 如人 , 君民不隔不如人 , 名实必符不如 人 ”, 从 而要求适 当改革内政 ? 扩大士绅权力 , 改革赋税 , 精简官吏等等 。 以后 , 七十年代 的王韬 、 马建忠 、 薛福成 , 八十 年代的郑观应 、 陈炽等人 , 努力 把这 种学习西方 、 改革内政的要求向前逐 步推进 , 除了工 艺科技之外

9、 , 在经济上提出扶助民间资本 ,“ 振兴商务 ” , 开办近 代工 业 , 在 政治上提出从法律上保护民间资本 , 实行西方上 下院代议制度 , 在文化上提出废科举办学堂 等等 。 但他们 仍坚决排斥 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 的理 论思想 , 无保留地拥护中国传统的 “ 纲常 名教 ”。他们 认为西方的工 艺科技以至政法制度只是 拿来便可用的 “器”? 至于维护中国 自身生 存的 “ 道 ” 和 “ 本 ” , 则还 是传统的 “纲 常名教 ”。 他们说 ?“ 盖万世不变者 , 孔子之道 也 ” ?王韬 易言跋? ,“ 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 ?薛福成 ? 筹洋当议 变

10、法? , “ 道为本 , 器为末 ? 器可变 , 道不 可变 ? 庶知所变者 , 富强之权术而非孔孟之常经也 ” ?郑观应危言新编 凡例? ,“形而 上者谓 之道, 修道之谓教 , 自黄帝孔子而来至于今 , 未尝废 也 , 是天人之极致 , 性命之大源 , 亘千 万世而不容或变者也 ” ?陈炽庸书 自强? , “ 中国之杂艺不逮泰西 , 而道德 、 学问 、 制度 、 文章 , 则复然 出于万国之上 ” ?邵作 舟危 言 译书? 。 总之 , 他们几 乎一致认 为 , 中国的纲常名教等等 “圣人” 的 “道”“本”是 不可 变 易的 , 而且优越于西方 。 虽然在具体政治上开始具有开议 院行立

11、宪的要求 , 但在 理论 上却完全自相矛盾 ?他们没有也不能觉察这矛盾? 地排斥 和反对的正是作为 西方代议制度理 论基础的资产阶级的 自由平等的思想学说 。 用郑观应的话来概括 , 这就是 ?“中学 其本 也 , 西学其末也 , 主以中学 , 辅以西 学 。 ” ?盛世危言? 这也就是后来在 维新变法 高潮声 中 , 洋务派大理 论家张之 洞所提出来的 “ 中学为体 , 西学 为用 ”的著名 的 “ 中体西用 ”说。 张之 洞在劝学篇中 , 正式概括为 ? 不可变者 , 伦纪 也 , 非法制也 ? 圣道也 , 非器械也 , 心术也 , 非工艺也 。 法者 , 所以 适变也 , 不可尽同 ?

12、道者 , 所以立本也 , 不可 不一 。 夫所谓 道 、 本者 , 三纲四维是也 一若 守此不失 , 虽孔孟复生 , 岂有议变法之非者哉? ?劝学篇 外篇 变法第七? 中学 为 内学 , 西学为外学 ? 中学治身心 , 西学应世事 。 如其心圣人之心 , 行圣人之 行 , 以孝弟忠信为德 , 以尊主 庇民为政 , 虽朝运 汽机 , 夕驰铁路 , 无害 为圣 人之徒也 ?劝学篇 外篇 会通 第十三? 。 可 注意的 是 , 第一 , “ 器 ” 在这里 已不仅是指工艺器械 , 而且包括某些政经体制 , 即政经 体制也可以改 , 但 “ 道 ” 却绝不可变 。 这 “ 道 ”指 的便是伦常纲纪 ,

13、 即封建专制的政治制度和家 族本位的社会秩序 。 因此 , 所谓 “ 法 ”可变, 便必须限制在不破坏 、 不动摇 、 不损害这个根本 制度和秩序的范围和 限度之内 。 第二 , 这个 “ 道 ”“ 本 ”是与“ 孝弟 忠信 ” 的个体的道德修养联系 在一起的 , 所以 , 它是 “ 治身心 ” 的 “ 内学 ” , 不 同于应付世俗外事的西学 。 这两点合起来 , 就 正是中国儒家传统的所谓 “ 内圣外王 之道 ”, 只是现在 这个 “ 外王 ”要“ 辅以西学 ”“ 西政 ” 就是 了 。 但由 “ 内 ”而“外”, 先 “ 内 ”后“ 外 ” ,“ 内 ”为“ 主 ”“ 本 ”、“ 外 ”

14、 为 “ 辅 ” “ 末 ” 却仍是一贯的 。 这确乎是忠 于儒学孔孟的基本原则的 。 儒学孔孟千百 年来建立起来的权威性 , 它在人们 ?主要是士大夫知识分子?心中所积淀 下来的情感因素和维卫力量 , 确乎极其巨大 。 所以 , 康有为 、 谭嗣同等尽管已大不同于 上述 那些 人 , 接受了民权 、 平等 、 自由等西方观念 、 思想 , 但也要打着孔 子旗号来 “ 托古改制 ”。 康有为不必说 , 连急进如谭嗣同在痛斥 三纲五伦 , 提出 “ 数千年来三纲五伦 之惨祸 烈毒 , 由 是酷焉矣 。 ” “ 像谈变法而五伦不变 , 则举凡至理至道 , 悉无从起点 。 ” ?仁学? 等等时 ,

15、也仍然要假借孔子的名义 , 即以 “ 仁 ”代“礼” 把西方近代 自由平等博爱观念勉强纳到中国古老 传统的格局中去 , 中国传统的肯定性的认识和情感在他们那一代人心中的积淀是那样强大 , 他 们 完全相信孔子和中国传统中仍然有许多与西学完全符合一致从而非常适合于改革的东西 , 所以他们总是想尽量发掘 、 表彰 、 附会中 国传统中的任何民主 、 平等 、 自由的观念 , 他们尽 量抬高从孟子到 王阳 明 、 黄宗羲的思想主张 , 在他们这里 , 所要提倡 、 宣传 、 传播的 “西学” 是与传统的 “ 中学 ” 混合 “ 杂揉 ” ?梁启超语?在一起的 。 从而 , 中学西学的根本差 异 ,

16、在他们 那里便远没有被清楚地揭示出来 。 直到五四新文化启蒙运动 , 情况才有了根本变化 。 “ 西学 ” “ 中学 ” 的根本对立和水 火不容 才被凸现出来 ,“打倒 孔家店 ”的呼 喊的 重要意义也就在这里。 陈独秀喊出伦理的觉悟是最后 觉悟的 觉悟 , 要求打倒忠 、 孝 、 贞 ?操? 等一 切旧道德 , 胡适提出 “全盘西 化” , 要 求 “ 死心 塌地的 去学人家 , 不要怕模仿 。 不要怕丧失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 ” 鲁迅说少读或不读 中国书 , 激烈抨击着种种所谓中国的 “ 国粹 ”, 吴虞接着鲁迅大讲孔学 吃人 ?“ 孔二先生 的礼 教讲到极点 , 就非杀人 吃人不成功 , 真是惨酷极了 。 一部历史里面 , 讲道德说仁义 的人 , 时 机一到 , 他就直接间接的都会吃起人肉来了 。 ” ?吃人与礼教 , 新 青 年?卷? 号 , ? ?年? ?月? 日? 总之 , 传统必须彻底打倒 , 中学必须根本摈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