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教程之二城市化及区域经济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2161529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教程之二城市化及区域经济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区域经济学教程之二城市化及区域经济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区域经济学教程之二城市化及区域经济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区域经济学教程之二城市化及区域经济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区域经济学教程之二城市化及区域经济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教程之二城市化及区域经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经济学教程之二城市化及区域经济(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化与区域经济,(一)城市化的概念,新制度经济学:城市化是各种非农产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的过程,不仅包括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二三产业集聚,还包括非农产业在城市的集聚。 地理学:城市化是居民聚落和经济布局的空间区位再分布,并呈现出日益集中化的过程。 人口学:城市化是人口城市化,即农村人口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的现象和过程。 社会学: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性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和发展过程。 城市化=物化的城市化+无形的城市化,城市化概念的五个层次,第一层次:乡村不断转化为城市 第二层次:乡村本身内部的城市化 第三层次:城市自身的发展即“城市的城市化” 第四层次:各学科领域研究对象的城市化,如人口城市化、工业

2、 城市化、景观城市化等 第五层次:抽象意义的城市化,即城市化整体运动过程的城市化。,城市化概念的图解(1),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 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镇化。,城市化概念的图解(2),(二)城市化的规律,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规律稍被拉平的“S”形,起步阶段,城市化速度慢、时间长,原因是科技生产力低,一产供给不足,二三产业需求不大;当城市人口超过10%后城市化速度加快。,腾飞阶段,城市人口超过30%直至70%,原因是科技进步速度快,一产劳动生产率提高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二三产业吸纳能力提升且占主导地位。,成熟阶段,城市化进程停滞或略有下降,在80%-90%间波动,原因是可转移的劳

3、动力基本被吸收,城市发展靠自身增长。,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郊区城市化:是在来自离心、向心以及自身的各种力量作用下导致乡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的过程。 逆城市化:指的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人口增多、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城市病越来越严重之后,大量城市人口开始往郊区或者农村流动。 再城市化:就是进一步提升城市化的功能和内涵,国家与城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在市域内实现人口增长。 城市的生命周期: 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四个连续的变质阶段构成。,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双向促进规律 第一,城市化和经济发展呈现正相关关系。

4、第二,城市化率明显超过工业化率。 在工业化率和城市化率共同处于0.13左右以后,城市化率开始加速并 明显超过工业化率。城市的集聚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第三,城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同时发生变化。 产业结构高级化,就业结构城市化。,城市文明普及的阶段性加速规律 城市文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而加快普及,享受城市文明的人数多于城市实际人数,覆盖区域大于城市社区面积,即城市文明普及程度高于城市化程度。 城市化水平10%,城市文明限于市民享受 城市化水平20%-30%,城市文明普及率25%-35% 城市化水平30%-40%,城市文明普及率40%-50% 城市化水平超过50%,城市文明普及率70%以上

5、城市化水平超过70%,城市文明普及率90%以上 城市化水平达70%便趋于稳定,原因是不住在城市,同样可以享受城市文明,人口和经济不再向城市流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城市化起步 城市化水平 城市化速度,(三)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的推力机制: 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大量劳动力成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被“推”向收益率更高的城市。 城市化的拉力机制: 城市聚集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物资、资金和技术等,具有大量就业机会、较高的经济收入、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丰富的物质文化生活条件,吸引周边地区劳动力流向城市。表现为集聚的外部经济效应,规模经济对平均成本的节约,空间的近邻效应、分工效应和结构效

6、应等。 城市化的辐射效应机制: 城市为经济发展的基点,通过较强的经济、文化、科技和教育等优势,带动周围乡村的发展。,(四)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 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完成

7、农民到市民的转变,而不是建高楼、建广场。,新型城镇化包含四个协调,新型城镇化是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速度与品质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义,一是顺应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加快实现我国现代化的理性选择; 二是有助于推动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三既是解决城镇化自身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解决经济社会问题的重要出路;,推进新型城镇化措施,加强科学规划。全局考虑城乡空间、产业、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与各种规划的衔接。 构建科学

8、的城镇体系。构建以大城市、中等城市、县城、集镇和农村新型示范社区五个层次为主体的城镇体系。 提升城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城镇产业体系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建设特色、生态、宜居小城镇。建设方便生产生活、富有文化特征、环境清新怡人的特色生态宜居小城镇。 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促进城镇与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城镇与城镇之间协调发展,城镇内部产业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五)中国的城市化问题,中国城市化进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城市化正常发展时期,城市化水平从10.6%上升到15.4%; 第二阶段:1958-1977年,城市化大起大落时期

9、,城市化水平波动明显; 第三阶段:1978-1991年,知青返城、城乡集市迅速发展、乡镇企业崛起、国家加大城市建设投入等。 第四阶段:1992-2013年,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发展为主要动力。,中国城市化进程1949-2012年,中国城市化取得的成效,城市化速度加快,数量增加、规模扩大、质量提高; 一大批小城镇得到较快发展; 城市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作用日益突出; 三大城市密集区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极核,即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 城乡规划发挥了积极作用; 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适应。,中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城乡发展不够协调,农村发展滞后; 片面追求城市发展规模和速度,忽视了质量; 大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不强; 许多小城镇发展活力不足; 能源消耗不断扩大和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虚拟城市化的出现。又称过度城市化、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水平,城市化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甚至是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大中城市,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必要的生活条件,造成严重的“城市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