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商代工艺美术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2140006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6.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工艺美术史——商代工艺美术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商代工艺美术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商代工艺美术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商代工艺美术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中国工艺美术史——商代工艺美术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工艺美术史——商代工艺美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艺美术史——商代工艺美术(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青铜工艺 第三节 陶瓷工艺 第四节 雕刻工艺 第五节 其他工艺 第六节 结语,第二章 商代的工艺美术,第一节 概述,经历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年的发展到了龙山文化末期,黄河流域许多氏族部落先后进入更大规模的军事联盟时期,形成了一批在古史传说中很有影响的军事集团,产生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神化了的酋长,如黄河下游的皋陶氏、伯益氏,黄河中游的颛顼氏、帝喾氏,渭水流域的炎帝神农氏,淮河流域的太皞氏等等。这些大的军事集团经过数百年的交流与融合,大约在公元前 世纪之前,各自成为城邦制的军事酋长国。黄土高原的黄帝部落集团统辖下的六个巨大的部落联盟,成为活跃在陕西、山西、河南交界地区最强

2、大的力量,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代。,它的整个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阶段: 一是夏至商代早期的发明期,人们开始有意识地生产青铜器; 二是商代中期的发展期,青铜器的生产逐渐大型化和复杂化,并开始走向社会应用; 三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鼎盛期,这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并在社会各生产部门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1、随着农业、畜牧业生产的提高,男子作用的加强,氏族公社进入了父系阶段。手工业在这时期也得到了显著发展,不仅能烧制出精美陶器,还能冶炼红铜,制作简单的金属工具。 2、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分工,剩余资料产生了交换,私有制的出现导致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3、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第

3、一个朝代,也是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人主要活动在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一带。夏代的存在一直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只是推断“二里头文化”相当于夏文明,它是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的文化面貌,4、二里头文化遗址已发现的有几十处,以偃师二里头的范围最大,文化遗物最丰富,最具有代表性,因此命名。 5、二里头文化特征,可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保留河南龙山文化特色,器物造型以平底器较多,流行篮纹装饰;晚期则接近郑州早商文化,造型以圜底器为多,装饰以绳纹为主。 6、二里头陶器造型有鼎、盆、罐、盘、尊等,以鼎最多,纹饰上早期以篮纹为主,中期以细绳纹为主,晚期则流行粗绳纹。其中以堆纹最有特色,它不仅增加了层次效果,而

4、且也可起到陶器的加固效果。 7、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出土了许多的青铜器物,其形制从陶器演变而来。,8、二里头出土的玉器有乳白、淡青、嫩绿、灰褐等色彩,制成琮(cng)、玦、玉刀、玉版等成品。 9、商代在盘庚以前,由于内部纷争及自然灾害的原因,屡次迁都,经历了九个王朝的时期。成为商代前期。公元前15世纪末,盘庚迁都殷后,称为商代后期。 10、商代的统治地区非常广阔,包括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山东、山西、河北,长江流域的安徽、湖北,以及辽宁和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是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 11、商代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其分工很细,制造精良。,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在河南郑州一带发现的

5、“二里头”文化遗址与夏代同期。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二里头文化: 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叫二里头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二里头文化包含四期文化遗址,它们的年代均比郑州二里岗商文化要早。在二里头第三期遗存中发现有大型宫殿基址,铸铜、制骨和烧陶作坊遗址,说明这里曾是个都邑。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许多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应是文献记载的夏都斟郡,但由于缺乏文字等确切的材料佐证,所以围绕二里头文化性质的探索与研究,今后仍将继续。,二里头晚期鬲,铜爵 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7世纪)二里头文化四期 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出土 中共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铜爵源于陶爵,为商周

6、时代最常见的青铜酒礼器,既用来饮酒,又用来温酒,还当时“明贵贱、辨等列”的标示物。现在所知时代最早的铜爵出土于二里头遗址。铜爵衰落于西周晚期。,夏代青铜酒器 夏朝的时候,青铜制造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当时已经有不少青铜酒器了。 当时的工艺不怎么先进,所以器物上很少有纹路装饰,和商代差别很大。 这个酒器差不多有半米高,是祭祀用的时候泼洒酒的。,夏代灰陶鬲煮食物的陶器,上面带有绳纹,夏代陶制酒器 夏朝的器物有种帝王之气的感觉,造型都非常粗犷,和新石器时代的器物风格迥然。,夏代陶盉 (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私有制形成,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石器时代以后,经历了金石

7、并用期,人类历史进入青铜时代。在社会发展史上,是奴隶社会时期。 青铜时代 商代早期青铜:饮食器、酒器体壁薄、平底、锥住状、线条粗笨、简单,单层组织。常见饕餮、夔、龙、虎、人形纹。 商后期:器体厚重、花纹精细复杂、多层、有回纹、主纹和地纹。,第二节 青铜工艺,1、青铜时代:人们把青铜材料制作工具,用品的时代叫做青铜时代,中国青铜时代从公元前2000年左右开始形成,经历夏、商、周三代,大约经过15个世纪。 青铜文化:以青铜时代所代表的文化特征称之为青铜文化 2、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不论是炊食器或酒器,大都直接仿自陶器,纹样装饰上多为单层组织。商代后期的青铜器的器体较厚,装饰花纹也变得精细复杂,出现了

8、多层花纹,一般均用回纹衬地,形成主纹和地纹的对比。,一、青铜器的制作 1、制作青铜器,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 2、制范有陶范(泥模)和蜡模法。 陶范法:首先制范,根据所要求制作的器形,先用泥土塑出样子,成为模。有装饰花纹的,先用笔在模上画出各种花纹,然后雕刻。将模烘干,再用泥片附在胎上,使成器形并显示出花纹,这就是外范。在外范中心还要制一个内范,外范跟内范的空间距离,就是器壁的厚度,内范与外范之间用支钉或母榫相扣以免错列。在外范之外用绳索和后泥加固,就可以浇注铜液。 失蜡法:铸造铜器的一种方法,用蜂蜡做成铸件的模型,再用别的耐火材料填充泥芯和敷成外范。加热烘烧后,蜡模全部熔化流失

9、。使个模型变成空壳,再往内浇灌溶液,便铸成器物,这种铸造方法叫做失蜡法。 3、青铜相比陶和其他金属其优点有:熔点比较低,冷锻法熔铸法。根据铜锡比例增高硬度。在溶液是由于铜液的膨胀性加大,可以减少气孔,得到清晰的花纹。,司母戊方鼎 (1939年河南省安阳殷墟武官村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长方形腹,直口,宽沿,双立耳,平底有四柱状足,造型厚重雄浑、气势恢宏。耳的外廓饰双虎噬人头纹,腹部的周边饰兽面纹,四面的中心空白无饰,衬托出凸起的边饰。鼎腹四角各饰一道扉棱,与腹部上、下边饰中间的短扉棱相呼应,严整而富于变化。足的上部皆饰一兽面纹,下接三道弦纹,与腹部装饰衔接,过渡自然。通体纹饰布局严谨,制作精

10、美,使器体更加庄重、威严。 鼎腹内有铬文“司母戊” 三字。据专家考证,此鼎可能是商王文丁为祭祀其母“戊”而铸造的,是商代王权统治的象征,为国之重器。 此鼎形制巨大,铸造工艺复杂。采用陶范法,先用黏土塑成泥模,后翻制成陶范,再于陶范内浇铸铜液,制作成器。鼎身和四足用多块陶范一次浇铸而成,双耳为单独铸造,再与鼎身合铸为一体。双耳、四足皆中空。器体重达875千克,反映了商代青铜铸造技艺的高度水平。它是我国已发现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在世界古代青铜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大禾人面方鼎 (高38.5厘米,口长29.8厘米,宽23.7厘米,1959年湖南省宁乡县黄村寨子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商 器体呈长方

11、形,立耳,四柱状足,为商代后期鼎常见的样式。鼎腹的四面各以浮雕式人面作主体装饰,面部较为写实,特征突出,十分醒目。表情威严肃穆,高颧骨,双眼圆睁,眉弯曲,唇紧闭。双耳肥大,上饰勾云纹,下有手爪形纹饰。地衬云雷纹。腹部四角有外凸的扉棱,并带有齿状凸饰,使形体庄重而富于动势。足上部饰兽面纹,也饰扉棱,与腹部呼应,下有三道弦纹。耳外侧饰阴线夔龙纹。整个装饰层次丰富,清晰精致,主题鲜明。 商、周青铜器以兽面纹作主题纹饰较为常见,人面纹饰较为稀有珍贵,此鼎以四个相同的人面纹装饰器体的主要部位,更加奇特。有的专家认为这组人面纹有爪而无身,属于传说中“有首无身”、贪吃人的凶兽饕餮一类怪神。究竟为何采用如此写

12、实的人面纹作主题装饰,仍是个谜。,龙纹扁足鼎 食器 商晚期(公元前14一前11世纪),鼎是青铜礼器中的大类,在古代社会里曾被用来“明尊卑,别上下”,是统治阶级划分等级和权力的标志。鼎有烹煮肉食,实牲祭祀和宴享等各种用途。扁足鼎,传世和出土均很少。此鼎立耳、方唇、浅腹、圆底,下置三个龙形的扁足。每一个扁足既薄又宽,且两面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龙纹,龙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鼎的腹部饰长鼻兽纹,图案结构别致协调。这件鼎从整体到局部的设计都很和谐,没有其它不必要的装饰堆砌,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即祖庚、祖甲的母辈“母辛”。她多次

13、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多时达到13000人。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她手持的这件龙纹大铜钺,是其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8.5公斤。,妇好大铜钺 商代(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 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商代妇好墓三联甗 。 烹饪器物,类似现代的蒸锅,利用沸水蒸气蒸食物,二、青铜器的造型 1、烹饪器:鼎、甗、鬲。 2、食器:簋,产生于商代后期,其造型最早为碗形圈足,后才有耳有盖。 3、酒器:五爵(爵、斝、角、觚、觯)、壶、卣、罍、觥、盉、尊、彝。 4、水器:鉴、盘。 5、杂器:禁、俎、匕、镜。 6、兵器:戈、矛、斧(戚)、刀(斤)、矢镞。 7、乐器

14、:铙。 8、工具:铲、斧、刀、削。,鸮尊 商朝时期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 高45.9厘米、重16.7千克 铜尊最早见于商代,主要形制有圆尊、方尊和异型鸟兽尊等。鸟兽尊种类繁多,有羊尊、牛尊、鸮尊、象尊、豕尊等。鸮尊在妇好墓中同出2件,整体作站立鸮形,双足与尾构成了3个支撑点,头后为器口。盖面铸站立状的鸟,造型雄奇,花纹绚丽,是中国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铜觥 商朝时期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铜觥最早见于商代,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形制可以分为四足兽形铜觥、圈足觥、方觥等。这件铜觥器体扁长,底中部微外鼓,前两足呈兽蹄形,后两足如鸟爪,器身饰夔纹、器底中部和盖里均有“司

15、母辛”铭文。司(后)母辛是妇好死后的庙号。,偶方彝,铜方彝始见于商代,器形为四方直壁,也有长方形的,下部有方圈足,上部有屋顶形盖,盖上有钮,器体有直腹、曲腹、腹旁带耳的。个别器物形似两彝联成一体,口呈长方形,称“偶方彝”。这件偶方彝的器盖似屋顶,两端有对称的短柱钮,长边各有7个方形盖和7个尖形盖,正好和器身的槽口吻合。器盖与器身装饰饕餮纹、夔纹、鸟纹、三角形纹等,商代后期和西周早期,方彝的形制有所变化,浅缩颈,腹微鼓。有的器物上还铸有铭文。,商朝时期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束腰爵 夏代晚期(公元前18世纪-前16世纪),爵是古代的饮酒器,相当于现代的酒杯。这件3800年以前的爵

16、,是目前所知最早的青铜器之一。它有一个较阔的鋬和狭长的流口,虽然它的形制还比较简单,但整个造型趋于规整,表明铸造技术已达到了初步熟练的程度。,兽面纹斝斝是古代盛酒器,兼作祭神的祼器,是中国最早的礼器之一。此器敞口高颈,前有双柱作帽形,下有三锥足,足部与器腹相通。袋足的作用是为了在温酒时扩大受火面积,所以有温酒的作用。器物的颈、腹部各饰兽面纹。腹部兽面纹,双目突出,带有神秘感。此器形体高大,器壁匀薄,在口沿上有一周加厚的唇边,形成商代早中期青铜器的铸造特色。,铜方斝 商朝时期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殷废墟妇好墓出土,妇好墓同出3件大方斝,形制、花纹基本相同,底里中部均有“妇好”2字铭文。商代早期口外侈,颈和腹多为分段式,两柱较短小,平底,锥足中空外撇。商代后期则双柱明显加高,还流行腹部不分档和突底,三足也有所提高,除锥足外还有“丁”字形足。 开始有兽头装饰。并出现方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