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九年级化学(粤教版)下教案:6.2 第1课时 金属与氧气、稀酸的反应(导学案)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134420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届九年级化学(粤教版)下教案:6.2 第1课时 金属与氧气、稀酸的反应(导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届九年级化学(粤教版)下教案:6.2 第1课时 金属与氧气、稀酸的反应(导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届九年级化学(粤教版)下教案:6.2 第1课时 金属与氧气、稀酸的反应(导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届九年级化学(粤教版)下教案:6.2 第1课时 金属与氧气、稀酸的反应(导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届九年级化学(粤教版)下教案:6.2 第1课时 金属与氧气、稀酸的反应(导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届九年级化学(粤教版)下教案:6.2 第1课时 金属与氧气、稀酸的反应(导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届九年级化学(粤教版)下教案:6.2 第1课时 金属与氧气、稀酸的反应(导学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课时 金属与氧气、稀酸的反应课题分析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重点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在氧气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中,已做过镁带、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教材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导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第1课时 金属的化学性质课前自学准备明确课标要求课题金属的化学性质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Fe、Al、Cu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的置换反应。过程与方法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2.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教学重点1.金属的化学性质。2.对置换反应的理解。教学难点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教具准备试管(

3、若干)、铁片、铝片、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小木条、砂纸等。课前自主学习课前预习1.(1)铝抗腐蚀性好的原因为铝的表面能氧化,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2)镁、铝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其化学方程式分别为2Mg+O2=2MgO;4Al+3O2=2Al2O3。(3)铜丝在氧气中加热的化学方程式为(4)“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化学性质稳定。2.镁、铁、锌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易错提醒:铝具有抗腐蚀性不是因为它不活泼,而是因为它比较活泼,会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1)Mg+2HCl=MgCl2+H2;(2)Fe+2HCl=FeCl2+H2;(3)Zn+2HCl=Zn

4、Cl2+H2;(4)Mg+H2SO4=MgSO4+H2;(5)Fe+H2SO4=FeSO4+H2;(6)Zn+H2SO4=ZnSO4+H2。以上反应均属于置换反应。课堂教学展示课堂互动探究新课导入同学们找出了一些合理的鉴别黄铜和黄金的方法,但是都是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那么我们能否利用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鉴别呢?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要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吧!进行新课黄铜和黄金的外观很相似,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鉴别它们呢?请同学讨论分析是否能用上节课知识来解决这一问题。【交流回答】1.可利用密度不同测量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2.可利用硬

5、度不同,把它们相互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知识点1 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复习回忆】金属与氧气反应1.常温下能反应:镁、铝2Mg+O2=2MgO4 Al+3O2=2Al2O32.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反应:Fe、Cu3.高温下也不能反应:金、银Au与O2不反应Ag与O2不反应【提出问题】为什么金属与氧气反应中存在能否反应,及反应剧烈程度不同的差异呢?【交流回答】金属与氧气反应的剧烈程度与金属的活泼程度有关(即金属活动性)。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反应也越剧烈。知识点2 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提

6、出问题】金属与酸反应现象是否也像金属与氧气反应一样存在差异呢?【活动与探究】请各位同学分组完成课本P10P11实验,并记录好各组实验现象,通过各组实验我们发现什么问题?拓展延伸: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首先与金属本身的性质有关,其次还与金属粉碎的程度、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的浓度、温度等因素有关。特别提醒: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条件,可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条件分为三种:常温条件下、加热、高温。条件越容易说明金属活动性越强。【交流回答】1.并不是所有金属都与盐酸、稀硫酸反应(如:Cu不反应)。2.金属与酸反应放出气泡的速率快慢不同,其快慢顺序为:MgZnFe。【归纳总结】金属与酸反应与金

7、属活动性有关,金属活动性越强,与酸反应越剧烈,金属活动性越弱,与酸反应越慢,甚至不反应,故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MgZnFeCu。【分析小结】镁、锌、铁与盐酸(或稀H2SO4)的反应:【归纳总结】置换反应: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教师可在此进行置换反应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的比较,以加深学生对置换反应的理解:教学板书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1课时 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1.金属与氧气反应(1)常温下能反应:镁、铝(2)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反应:Fe、Cu(3)高温下也不反应:金、银2.金属与酸反应3.置换反应: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

8、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易错提示:(1)常见金属与酸的反应,这里的酸并不是所有的酸,主要是指盐酸和稀硫酸,而不包括浓硫酸和硝酸等氧化性强的酸。金属与浓硫酸和硝酸反应不能生成H2。(2)铁和稀硫酸或盐酸反应生成的化合物中铁显2价,且亚铁的化合物的稀溶液为浅绿色。课堂小结通过本课题学习,我们知道了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且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各不相同,根据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可判断出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种新的反应类型置换反应。课堂析疑解难教材习题解答练习与应用(P13)1因为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耐腐蚀性。因为铝的

9、硬度小,所以铝制品容易损坏,因此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8.生成氢气质量:Mg:2.5g;Zn:0.92g;Fe:1.07g。需要金属质量:Mg:360g;Zn:975g;Fe:840g。难题解答【例】(知识点2)现有等质量的X,Y两种金属,分别放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中,产生氢气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已知X,Y在生成物中化合价均为+2价)。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生成氢气的质量:XYB.相对原子质量:XY C.金属活动性:YXD.消耗硫酸的质量:XY【解析】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两种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H2的质量是XY,故A项说法正确;

10、X、Y金属的化合价、金属的质量都相等,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即产生氢气多的相对原子质量小。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在金属完全反应后,放出H2的质量是XY,因此可判断相对原子质量是YX,故B项说法错误;根据反应生成H2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图所示,稀硫酸与知识归纳:置换反应前后物质的类别:单质(A和B):可以是金属,也可以是非金属(碳或氢气);化合物(BC和AC):可以是酸或金属化合物(溶液),也可以是氧化物。条件: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置换反应,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反应物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生成物是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规律:置换反应中因

11、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有单质,参加反应的单质和生成物的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一定有变化。知识拓展:(1)实验室制取氢气选用块状锌粒和稀硫酸,其原因之一是反应速率适中;(2)若用m表示参加反应的金属质量,M表示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则金属与足量的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m金属的化合价数M。方法点拨:化合价相同的等质量金属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质量与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成反比。难题解答Y反应生成H2的速率比稀硫酸与X反应的速率快,可判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YX,故C项说法正确;金属与酸的反应生成氢气时,氢气来源于酸中的氢元素,所以生成的氢气与消耗的酸的多少顺序一致,消耗硫酸的质量:XY,故D项说法正确。【答案】B

12、课后反馈总结课后达标检测布置作业: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课后教学反思教学反思1.对于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教学,可以再次做镁条、铝箔、铁丝、铜丝等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要引导学生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认真地对比和分析,从中得出金属与氧气反应的一些规律性知识。2.置换反应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归纳得出的,即通过对镁、锌、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分析,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类别的角度归纳得出的。这样的方法比较直观,学生容易接受。置换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练习题来感受的。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有关这方面的习题,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老师的疑问:教师点评和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