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蚜第4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34154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4.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蚜第4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蚜第4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蚜第4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蚜第4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蚜第4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蚜第4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蚜第4课乐民之乐忧民之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孟子选读,第四课 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学 习 目 标,1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2重点学习第1、3则选文;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领悟孟子的游说艺术。 3领会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并体会这一思想在现实社会中的积极意义。,课 前 预 习,孟子评说 读论语孟子一类书,当分两种目的,其一为修养受用,其二为学术的研究。为修养受用起见,论语如饭,最宜滋养;孟子如药,最宜祓除及兴奋。读孟子,第一,宜观其砥砺廉隅,崇尚名节,进退辞受取与之间竣立防闲,如此然后可以自守而不至堕落。第二,宜观其气象博大,独往独来,光明俊伟,绝无藏闪,能常常诵习体会,人格自然扩大。第三,宜观其意志坚强

2、,百折不回,服膺书中语,对于环境之压迫,可以增加抵抗力。第四,宜观其修养,下手工夫简易直捷,无后儒所言支离、玄渺之二病。要之孟子为修养最适当之书,于今日青年尤为相宜,学者宜摘取其中精要语熟诵,或抄出常常阅览,使其精神深入我之“下意识”中,则一生做人基础可以稳固,而且日日向上,至老不衰矣。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饮冰室书话),(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yu,c,mo,zho,m,yu,yu,w,rn,w,y,shu,xn,jun,t,zh,sho,ju,副词,只,仅仅,直,与“曲”相对,副词,径直,一直,行为正直,正确的道理,yu,音乐,欣赏音乐,快乐,乐器,演奏,击鼓,吹动,大王,称王,动

3、词,痛,痛恨,猛烈的,强,到去,女子出嫁,适合,从事某种活动,整治、治理,修建,学习、研究,高,编写、撰写,名词活用为动词,欣赏音乐,少、众: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少数人,多数人,王,名词活用为动词,称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意动用法,以为乐,意动用法,以为忧,名词活用为动词,履行职守,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进 入 课 堂,1“庄暴见孟子”一节为什么一开始要先写庄暴与孟子的谈话? 答: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齐王好乐与齐国大治的关系:“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但这一部分的对话没有论述为什么齐王

4、好乐齐国就能大治,也许是孟子根本没有与庄暴详谈,更大可能是有意留在记载与齐王谈话时再写出,更恰当有力。在下文中孟子面对齐王展开论述“与民同乐”的观点前,引出一段庄暴与孟子的对话,至少有这样几个作用:正面提出论题;制造议论悬念;以庄暴无言以对齐王,说明此论题的难度,反衬孟子论辩艺术的高明。孟子是对话体的文章,这种以对话形式切入论题,也是孟子散文的常见手法。,(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2“先王之乐”与“世俗之乐”壁垒分明,可是作为儒家大师的孟子为什么会说“今之乐由古之乐”呢? 答:“今乐”“古乐”本不可混同,但孟子深知齐宣王不会放弃对“今乐”的爱好,所以存异求同,以便进一步劝导齐王在爱好“今乐”的

5、情况下实现“与民同乐”。所谓“今之乐由古之乐”,问题不在于爱好“今乐”还是爱好“古乐”,而在于能否与民同乐。若能与民同乐,则古今无异。如果能够施行“仁政”,即使齐王爱好“今乐”也会得到人民的拥护。,3如何理解“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答:这是强调国君与民同忧同乐是统一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孟子强调的国君与民同忧同乐的主张,表现出他反对暴政,深切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情感。孟子的这句名句,深深地扎根在中华民族内心之中,成为后世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和有志之士批判暴政的有力武器。,4请以本课后两节内容为例,说一说孟子是如何把握机会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的。 答:在“孟子见梁惠王”一节中,孟子从梁惠王一句“贤者亦

6、乐此乎”的问话引申出去。谈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并引用古代故事来说服梁惠王,让其通过故事来思考自己的观点,时机抓得准确,论证有力、得当。 “齐宣王见孟子”一节,孟子也是在回答了齐宣王“贤者亦有此乐乎”的问话后提出“与民同乐”的观点,然后借齐景公问晏子出游一事来阐明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借古讽今,很有说服力。,1齐王听到孟子谈到“好乐”一事,为什么会“变乎色”? 学界出现了这样三种解释:齐王有不悦之色,认为孟子不该问自己“好乐”的事;齐王有羞愧之色,认为自己不应该“好乐”;齐王有愠怒之色,认为庄暴不该把他“好乐”的事告诉给孟子。权衡上述几说,以第三说为最佳。据韩非子内储说

7、上记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禀食以数百人。”供养这样一支乐队,势必劳民伤财,并影响政事。,(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孟子来齐国宣扬其“仁政”,劝说齐宣王“保民而王”,所以齐宣王心中要“怪恚”庄暴,不该把自己的隐情告诉给孟子。儒家历来重视礼乐,认为音乐具有重要的政治教化作用,从音乐可以考察一个国家的兴亡盛衰,并反对把音乐作为单纯的娱乐活动。“先王之乐”是先王用来教化百姓、安定民心、治理国家、巩固统治的手段,与“世俗之乐”截然不同。齐宣王爱好的不是“先王之乐”,而是“世俗之乐”,这又与儒家的音乐主张不甚吻合了。齐宣王之所以直言不讳地向孟子表白“寡人非能好先王之

8、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是考虑到隐情既已泄露,也就不必再转弯抹角了,免得孟子纠缠下去。而后来谈话之所以还能继续进行,是因为孟子并不反对他爱好“世俗之乐”。,也有人认为:“齐宣王感到作为国君而爱好音乐,当为舆论所不许,怕受到孟子的批评,因而脸上表现得有点惭愧。”(李炳英孟子文选)其实,战国时期爱好“世俗之乐”的国君不乏其人,齐宣王也用不着为此而感到“惭愧”。所以,齐王的“变乎色”应是“愠怒之色”。,2庄暴见孟子一节的中心观点和论证思想是怎样的?请分别简述之。 中心观点:本文记述了孟子与齐宣王关于“好乐”的谈话,表现了孟子主张人君应“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 论证思想:孟子见到齐宣王后并没有开门见山

9、地向齐宣王提出要求行仁政、与民同乐的建议,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对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最后归纳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在与庄暴的谈话中,孟子只有一句话,“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点出了齐王好乐与齐国政治的关系这个论题,然后与齐王两问两答,从谈话气氛上和思想感情上把齐王引导到自己的论题上,从而进入自己的谈话主旨。,3统观孟子一书。孟子善辩,在大部分的对话体文章中,显示了孟子高明的论辩艺术。庄暴见孟子一文,孟子要说服的对象是齐王。孟子是怎样说服他的? (1)循循导入,借题发挥。作者并不是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而是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

10、,借题发挥,从对方感兴趣的话题谈起,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2)把话题引入预先构想的范围。当齐王对所谈的话题感兴趣后,孟子并未顺着原来的思路说下去,而是及时转换话题谈“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的问题。而齐王一时摸不着头脑,顺着孟子的思路回答“不若与众”。既然承认“不若与众”,那就得承认下文所说的“与民同乐”的观点。,4孟子善用故事说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节选的第2、3节中,孟子引用了古代典籍中的记载和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2节中引用了诗经中记载的周文王贤明而受百姓拥戴的故事和尚书中汤誓一篇记载的百姓痛恨夏桀的事例;第3节中引用了过去齐景公问晏子的故事,说明

11、该如何出游。这样,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面对这些前朝先例,统治者更应该幡然醒悟,否则,就会重蹈覆辙。,5孟子是怎样运用对比说理的? 本节第一则选文主旨是说君王应当与民同乐。孟子举欣赏音乐和田猎作为例子,先说国君不与民同乐就会遭百姓厌弃,再说国君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爱戴。相比之下,与民同乐的好处一目了然。在第二则,孟子先说周文王贤明,深得百姓爱戴;在经营灵台的时候,他并不着急,可是百姓就像儿子为父母做事一样赶来劳动,不到一天就把灵台建好了。接着说夏桀暴虐害民,百姓把他比作太阳,说:“这太阳什么时候消失呢,我们宁愿跟你一起灭亡!”一正一反,有力揭示了君主贤明,才能拥有池

12、沼苑囿之乐的主旨。在第三则,孟子引用晏子跟齐景公的故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齐景公想出去游山玩水,晏子劝谏,先说古时候,天子、诸侯或者巡狩或者述职,都是国家大事。,他们出游是为了百姓,急百姓之所急,因此百姓也殷切盼望他们出游。接下来就说,眼下情形不同了,君王出游无非是“流连荒亡”,不体恤百姓的疾苦,兴师动众而靡费民财,为百姓添乱增忧。一者如此,一者如彼,全看自己怎么选择。景公欣然地接受了劝谏。这同样是从正反两方面,来启发宣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使主旨更加鲜明、有力。,本课所录3则选文从不同方面共同阐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第1则选文,孟子与齐宣王论乐,乘机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施行“仁

13、政”。孟子认为,国君能“与民同乐”,便能施行“仁政”,最后形成“王天下”的局面。第2则选文,孟子拿周文王和夏桀进行对比,说明与民同乐就会得到百姓的拥戴,不与民同乐,老百姓就会恨之入骨,这样,国君即使拥有再多也不会感到快乐。 选文第3则,孟子通过陈述晏婴劝齐景公不要只图自己享乐,要施行仁政与民同忧乐的故事,说明了自己“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观点。,【解析】 少: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少数人。,C,C,【解析】 例句和B都当音乐讲。,B,【解析】 A项“其”应指代“乐民之乐者”;B项“之”应指代“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D项“之”应指代夏桀。,C,5下列有关古代地理知识的解说,不正

14、确的一项是( ) A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江表。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河北”在古代指的是黄河以北,这是一个古今异义词,与现代汉语中的行政区划是不同的。 D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少数民族居住地方。 【解析】 “五湖四海”泛指全国各地、天下。五湖指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D,【答案】 (1)以为乐,意动用法 (2)以为忧,意动用法 (3)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4)以为乐,意动用法。,7翻译下列句子。 (1)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

15、)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答案】 (1)把天下百姓的欢乐当做自己的欢乐,把天下老百姓的忧愁当做自己的忧愁,然而这样不称王的,没有这样的事情。 (2)我做点什么才可以比得上先王的游览呢? 8本段文字使用什么论证方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 正反对比论证。说明君王应当“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的道理。,9两则材料都表现了_的义利观。 【答案】 重义轻利。 10请谈谈你对“其行道理也勇”这句话的认识。 【答案】 君子应对于道义极其勇毅地去担当。我们应该学习君子这种重义的品格,高举正义的大旗,勇敢担当,勇于践行,自觉地把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传承下去。,【参考译文】 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 君子对于谋求私利很不在意,对于祸害早早远离,对于耻辱警惕而回避,对于道义又极其勇毅地去担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