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2_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21920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2.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2_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高中语文 2_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高中语文 2_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高中语文 2_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高中语文 2_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2_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2_4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1(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学习目标】 识记:左传的相关知识及文中的重要文言知识点 赏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及其游说的语言艺术 探究:文章善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助读博览】 一、作者简介 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左丘明 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春秋时期史 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世称“左丘明”。他知识渊博, 品德高尚,司马迁称其为“鲁君子”。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代表作品:有左氏春秋(又称左传)和现存最早的国别体史书国语。,二、背景透视 秦、晋围郑的背后因缘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

2、在这之前,郑国 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 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 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 的需要,发动了这场战争。由于秦、晋在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三、作品简介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为“十三经”之一。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又称作“春秋三传”。,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

3、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备选链接】 “秦晋”那些事 1.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 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 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 了大臣吕省、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2.惠公背约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

4、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裂痕。,【初读思考】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B.烛之武向秦伯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C.由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D.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并没有履行诺言。 【解析】选C。“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错。,2.文章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点拨】文章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

5、于楚也”简明交代了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攻方形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 这样写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3.面对国难,郑国君臣分别有哪些表现? 【点拨】佚之狐出谋划策,力荐烛之武。郑伯从谏如流,情真意切,感动了烛之武。烛之武面对郑伯的诚意,深明大义,承担了赴秦说退秦师的重任。,【文本梳理】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介词,_ _) (2)晋军函陵(名词活用为动词,_),因为,从属于二主,驻军,(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连词,_ _ _) (4)辞曰:

6、“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 也已。”(_ 结构助词,_ _ _ _ _同“_”,_),假如,派遣,军队,推辞,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古代男子三十为壮,后泛指成,年,比得上,矣,句末语气词,表陈述,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以其无礼于晋。 译文:_(状语 后置句,状语“于晋”后置) (2)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译文:_(省略 句,省略介词“于”),因为郑国没有以应有的礼遇接待晋文公。,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3)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_(判断句,“是”译为“这”, “也”表判断) (4)许之。 译文: _(省略句,省略了主语 “烛之武”

7、),这是我的过错。,(烛之武)答应了这件事。,3.下列各句对第1、2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交代秦晋之军分驻两处,为下文烛之武单独会秦伯埋下了伏笔。 B.佚之狐的话侧面表明了烛之武的非凡才能,对郑伯不重用人才表示不满。,C.郑伯能接受佚之狐的规谏,向烛之武认错,可见他是位敢于负责、勇于自责的君王。 D.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辞后受,既流露出了他的委屈,也表现了他不计个人得失,勇赴国难的忠诚品质。 【解析】选B。佚之狐的话中没有对郑伯的不满。,二、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夜缒而出(名词作状语,_ 连词, _) (2)郑既

8、知亡矣(副词,_)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_),在夜里,表修饰,已经,使灭亡,(4)越国以鄙远(意动用法,_) (5)焉用亡郑以陪邻(代词,_ 介词,_ 动词的使动用法,_ _) (6)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_ 形容词作动词,_),把当做边邑,表疑问,何,表原因,因为,使灭亡,增加,变雄厚,变薄弱,(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_ 古今异 义词,古义是_,今义是认为 古今异义词, 古义是_,今义是请客的主人,放弃(围郑),把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8)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今异义词,古义 是_,今义是出门所带的箱子、包裹等 结构 助词,_ 通 “_”,_),

9、出使的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供,供给,(9)且君尝为晋君赐矣(_ 动词用作名词, _) (10)朝济而夕设版焉(名词作状语,_ 名 词作状语,_) (1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_ 名词 作状语,_ 使动用法,_ _),给予,恩惠,在早晨,在傍晚,已经,在东边,使成为疆界,延伸、扩张,(12)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_ _) (13)唯君图之(句首语气词,_ _) (1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_”,_ 名词用作动词,_),使侵损、削减,哪里,表希望,思考,考,虑,悦,高兴,结盟,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夜缒而出。 译文: _(省略句,省略主语

10、 “烛之武”),(烛之武)在夜里缒绳出城。,(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译文:_ _(状语后置句,状语“于君”后置),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来麻烦,您。,(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译文:_ _(省略句,“以”后省略宾语“之”),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4)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_宾语前置句, 宾语“何厌”前置,“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那个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烛之武说退秦师理由的是( ) 郑既知亡矣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君亦无所害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夫晋,何

11、厌之有 秦伯说,与郑人盟 A. B. C. D.,【解析】选C。退步让秦伯解除戒备心;是劝说结果。,三、阅读课文第4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 古今异义,古义 是_,今义是对一般人的妻子的尊称 _) (2)因人之力而敝之(介词,_ _),没有,那人,到,依靠,损害,(3)失其所与,不知(_ 通“_”, _) (4)以乱易整,不武(介词,_ _ _ _),结交,亲附,智,明智,用,替代,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2.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 (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 不武。 译文:_ _ _(判断句,

12、无标志判断句),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 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 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2)亦去之。 译文: _(省略句,省略了主语 “晋军”),(晋军)也离开了郑国。,3.下列各句对第3、4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的劝说很委婉,先阐明郑存在的好处,再举出晋国背信的事实。 B.秦伯接受了烛之武的劝说而撤军,却留下杞子等人,说明他并不甘心。,C.晋侯“不仁”“不知”“不武”的分析,体现了其清醒的决断能力。 D.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一箭双雕,再一次从正面表现了他出色的外交能力。 【解析】选D。应该是从侧面表现了他的才能。,【重点归纳】 一、一词多义 1.若 (1)若使烛之武见秦君(连词,假如) (2)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代词,你) (3)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副词,好像),2.辞 (1)辞曰(动词,推辞) (2)旦辞爷娘去(动词,辞别) (3)未尝稍降辞色(名词,言语),3.鄙 (1)越国以鄙远(动词,把当做边邑)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形容词,目光短浅) 4.焉 (1)焉用亡郑以陪邻(代词,表疑问,何) (2)子亦有不利焉(语气词,表陈述) (3)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代词,表疑问,哪里),5.亡 (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