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104338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四章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不放松对“三个代表”等党和国家政治方针的学习,每天收看听闻,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工作一年后,荣誉地为由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成为正式党员,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一、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2、说明食品腐败的原因,运用食品保存的一般方法保存食品。3、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与人类防治疾病的关系。4、说明细菌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5、通过观察、探究、收集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探 究学习的合作交往的能力。6、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发展出谋划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举例说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食物保存和环保等方面

2、的作用,说明细菌和真菌与人类有着密切关系。难点:利用发酵技术制作食品的原理。三、课前准备 教师:自制课件示发酵作用的原理(细菌和真菌促进淀粉的分解);日常生活中的发酵食品(啤酒、豆豉、面包、馒头等)。学生:观察发酵现象;探究食物保鲜方法;收集日常生活中保存食品的方法及原理;调查了解本地区人们在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方面的有关资料。四课时分配 两课时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互相讨论,积极发言,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提问:细菌和真菌能够危害动植物和人的健康,使食品腐败变质,它的存在对人类有没有益处呢?讲授新课第二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肯定同学们的回答,引出新课内容。

3、细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 各小组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并介绍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瓶中的液体不断有气泡冒出,使瘪的气球胀大。提问:为什么会有气泡冒出呢?仔细观看,认真分析,得出结论。阅读教材,结合生活经验,讨论思考题。请同学们展示课前做的观察实验。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提示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就是发酵。你能解释这一过程吗?演示课件:示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甜酒品尝会 同学们互相品尝、交流经验,互相说制作的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掰开的面包、馒头很松软。这些小孔就是二氧化碳形成的,可我们为什么没有吃到酒味呢?请思考课本第一题 。肯定学生的回答,及

4、时补充。品尝、评价、鼓励。 第二课时细菌、真菌与食品保存 展示实验结果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各小组积极讨论,互相补充归纳出保存食品的主要方法和原理 ,以及注意事项。了解防腐剂的使用及危害。列举本地区人们保存食品的一些方法,如腌制品、感菜等,进一步思考 :怎样保存更有利于健康? 请各小组展示“探究食物保鲜法”的实验结果。对学生进行鼓励,作出评价。提问:1、食品腐败的原因是什么?2、采用哪些方法能保鲜食品?指导同学观察课本“观察与思考”。结合已做好的探究实验和调查资料,讨论思考 :1、图中有几种保存食品的方法?2、说出不同的方法依据什么原理?1、 你还知道哪些方法可以防止食品败?针对本地区饮食习惯,

5、引导同学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细菌、真菌与疾病防治 认真阅读,小组讨论。认同选择正确的用药方式。关注转基因技术在药品生产上的应用。正确认识科学研究与技术进步的社会价值。指导阅读课本87页。现代科学技术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细菌和环境保护认真阅读,理解细菌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各小组交流调查的本市有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情况及垃圾处理情况。积极思考,纷纷献计献策。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提示利用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鼓励、支持学生的行为。六、板书设计: 第五节 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一、细菌和真菌与食品的制作二、细菌和真菌与食品的保存三、细菌和真菌与疾病防治四、细菌与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七、教学反思:正式加入党组织后,又被多次任命为班级的党指导员,带领学生参加党课教训,自己也从中受益非浅,更加认识到了党员的先进性。做好本职工作,对一名党员来说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