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素材 川教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099006 上传时间:2018-12-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素材 川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素材 川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素材 川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素材 川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素材 川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素材 川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素材 川教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不放松对“三个代表”等党和国家政治方针的学习,每天收看听闻,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各种活动,在工作一年后,荣誉地为由一名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成为正式党员,实现了我多年的愿望赫鲁晓夫执政及其改革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因脑溢血而逝世。作为过渡性的领导班子,马林科夫继任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主持党中央书记处,在领导核心中居突出位置的还有主管外交的莫洛托夫和负责保安机构的贝利亚。由于“斯大林模式”体制缺乏民主选择机制,所以权力的继承是通过党内斗争来完成的。这场斗争很快就在过渡班子中展开了。斗争的第一回合是清除贝利亚。贝利亚当时控制着保安机构和内务部队,凭借30年代建立的镇压机构凌驾于党政机

2、关之上,对其他领导人构成了威胁,因此,遭到领导班子大部分成员的嫉恨。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赫鲁晓夫联合马林科夫、莫洛托夫等中央主席团成员,并在朱可夫等军队领导人的支持下,对贝利亚采取了极端行动。1953年6月26日,按预先部署,在中央主席团会议上逮捕了贝利亚,随即在7月上旬召开的中央全会上将贝利亚开除出党,并将其送交最高法院审判。12月23日,最高法院以“叛国罪”判处贝利亚死刑,立即执行枪决。清除贝利亚提高了赫鲁晓夫的声望。在1953年9月召开的中央全会上,赫鲁晓夫当选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确立了他在党内的最高地位。接下去,赫鲁晓夫与马林科夫的矛盾逐步凸现,权力斗争进入第二回合。在同马林科夫的

3、斗争中,赫鲁晓夫利用当时党内外普遍希望调整经济政策的情绪,向主管经济工作、又缺乏改革精神和领导能力的马林科夫发起进攻,迫使马林科夫承担政策失误和领导不力的责任,最后把马林科夫挤出了领导核心。1955年2月,马林科夫被迫辞职,由赫鲁晓夫提名的布尔加宁接任部长会议主席(注:1958年3月,布尔加宁被解职,赫鲁晓夫自己兼任部长会议主席。)。这样,党政大权都集中到赫鲁晓夫之手,斯大林逝世后的党内斗争暂告一段落。赫鲁晓夫执掌党政大权开始了苏联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因为正是在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展开了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尝试。赫鲁晓夫的改革方针确立于1956年2月举行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苏共“二十

4、大”上,赫鲁晓夫作的中央工作报告提出了关于国内外形势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一些新观点。国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了两种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及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这是对斯大林“资本主义总危机”理论的修正;国内方面,赫鲁晓夫强调恢复和加强法制,为“列宁格勒案件”等冤案平反,改变保安机关权力不受制约的非正常状态;党的建设方面,赫鲁晓夫要求批判“个人崇拜”,恢复“集体领导原则”。为了以更明确的立场表示自己与“斯大林时代”决裂,赫鲁晓夫不顾中央主席团其他成员的反对,在大会议程结束后,于2月24日深夜至次日凌晨召集大会代表,作了以批判斯大林为主题的“秘密报告”(这个报告

5、的记录稿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报告”从破坏集体领导原则、破坏革命法制、破坏民族关系、导致苏德战争初期失利、制造个人崇拜等方面列举大量事实和案例,对斯大林的错误和罪行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报告长达4个多小时,在代表中引起强烈反响。“秘密报告”在国内并未严加保密,会后不久即向党内外作了传达,报告文本也发给了参加苏共“二十大”的各国共产党代表团。随之,西方国家的情报机关获得了报告文本,并在新闻媒体上发表,于是,“秘密报告”成为对苏联自身的改革、对国际共运和国际形势均发生重要影响的一个事件。苏共“二十大”和“秘密报告”表明,赫鲁晓夫试图通过批判斯大林,为推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开辟道路

6、。从总体上看,此举顺应当时人心思变的大趋势,所以获得了党内外的广泛支持,但同时也激化了赫鲁晓夫与中央领导层中保守势力的矛盾,“二十大”闭幕不久,莫洛托夫、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等中央主席团成员策划了一次倒赫行动。1957年6月,趁赫鲁晓夫出访芬兰,莫洛托夫等筹备了以批判赫鲁晓夫为主题的中央主席团会议。6月18日,赫鲁晓夫回到国内即被通知参加会议,并遭到围攻。保守派凭借在主席团中的多数地位,要求改变“二十大”的路线和方针,并撤换党的最高领导。经表决,会议以7票赞成、3票反对、1票弃权通过决议,解除赫鲁晓夫的第一书记职务。但赫鲁晓夫拒绝服从,他提出的理由是,第一书记由中央委员会选举产生,也只有中央委

7、员会才能罢免,主席团的决议无效。他要求召开中央全会讨论这一问题。与此同时,得到消息的中央委员们在国防部长朱可夫、列宁格勒州委书记科兹洛夫等赫鲁晓夫支持者的发动下也向主席团提出召开中央全会的要求,造成了中央全会必须召开的态势。6月22日,中央全会开幕,由于“二十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会多数成员站在赫鲁晓夫一边,斗争形势逆转,赫鲁晓夫反败为胜。从6月24日起,会议转入批判“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议程。6月29日,会议通过决议,宣布将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开除出中央委员会及主席团,他们的支持者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会议还选举了新的中央主席团。赫鲁晓夫在这场斗争中取得决定性胜利

8、,最终排除了“斯大林时代”遗留的保守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权力地位,为各项改革措施的出台创造了有利条件。赫鲁晓夫的改革在政治体制领域首先是平反冤案和加强法制。这是针对“斯大林模式”最突出的弊端采取的措施。由于不讲法制的政治性清洗制造了大批冤假错案,其后果十分严重,涉及面十分广泛,所以从平反冤案入手顺应民心,有利于卸掉历史包袱,形成新的政治基础。这方面的工作从苏共“二十大”前已经展开,“二十大”后,对30年代以来的政治性案件作了全面的重新审查,大部分冤案得到平反,同时释放了90以上的在押政治犯,西伯利亚23的劳改营被取消。为了从制度上防止随意制造冤案,撤销了原内务部直属的“特别会议”(该机构成立于1

9、934年,集中行使公安、检察、法院职权,包揽从逮捕至处决的全套司法程序)和审理所谓“国事案件”的“特别程序”,削弱了保安机关的权力,并对保安机关进行了调整改组,国家安全事务由新设立的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内务部只负责社会治安。这样,过去那种保安机关自成体系、凌驾于党和政府之上、只听命于个人的局面得到了改变。在此基础上,还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条例、法规,恢复和加强司法制度,使社会控制进入有序的轨道。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先后颁布了刑事立法纲要、刑事诉讼纲要、民事立法纲要、民事诉讼纲要、法院组织立法纲要、检察长监督条例等法律文件,为建立比较完整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与加强法制相联系,赫鲁晓夫对党和国家的领导

10、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也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恢复了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地方苏维埃的权限也有所扩大。此外,对各级领导干部(中央最高层除外)的任期和定期更新也作了规定。总之,赫鲁晓夫在政治体制领域推行的改革措施主要是纠正一些“斯大林模式”最突出的弊端,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增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经济体制领域的改革重点放在农业方面。鉴于以往国家对农民的强制征粮机制严重压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苏联农业的长期不振,赫鲁晓夫在减轻农民负担、振兴农业方面采取了一些比较重大的措施。首先,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平均提价幅度达到2.3倍;第二步更大的动

11、作是取消义务交售制和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制(此两项占原农产品征购额的84),实行统一的农产品采购制度,与此相应,1958年取消了国家拖拉机站,把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此外,还放宽了对个人经营副业的限制,扩大了集体农庄的生产自主权。调整农业政策的同时,赫鲁晓夫还大力提倡垦荒运动,在中亚、西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组织了大规模的垦荒,大片新垦区成为向国家提供谷物和经济作物的基地。在上述措施的刺激下,50年代中后期,苏联农业一度出现上升态势,1958年与1953年比较,谷物产量增长91,肉类产量增长62。但是,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没有深入持续下去,在农业形势有所好转后,国家又开始提出不切实际

12、的农业发展指标,要求在短时期内农业产量赶超美国,于是高征购政策再度推行,农民的负担又趋加重。赫鲁晓夫还不顾国情,盲目地要求将牧草地改种玉米,造成饲料粮的短缺。新垦区因不注意生态保护而导致土壤的沙化,收成递减。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抵消了农业改革的正面效应,赫鲁晓夫执政后期,农业又陷入了困难境地。工业管理体制方面,赫鲁晓夫也作过改革的尝试。其中最大的动作是将原来由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改为由经济行政区管理。根据1957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的决定,撤销了25个中央级部委,设置105个经济行政区,由这些经济行政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专业管理局对工业企业实施管理。显然,这种改革并没有改变企业的地位,而

13、只是变换了企业的上级领导部门,所以它没有触及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只是在“条”与“块”之间进行了权力的调整。其结果,在削弱中央官僚主义的同时助长了地方的官僚主义,并由此引起国民经济运行的混乱。为了对这种改革的负效应进行补救,重新设立了中央一级的专业管理委员会,经济行政区也作了合并,调整为47个。这些措施实际上又使工业管理体制回到了原来的轨道。从总体上看,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改革是浅层次的,形式的变化远大于内容,它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基本框架,也没有形成系统的改革理论,政策的调整和改革措施的选择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赫鲁晓夫的个人意志起着重要作用。所以,在赫鲁晓夫执政

14、的后期,随着他本人政策举措的失误、权力集中程度的提高,苏联体制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再度凸现,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又朝着危机的方向发展。1961年10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是赫鲁晓夫政治生涯的转折点。这次大会一方面对斯大林进行了全盘否定性的再批判,决定把斯大林遗体移出列宁墓,葬于克里姆林宫墙下,并将斯大林格勒改称伏尔加格勒;另一方面却接过斯大林晚年的口号,在通过的新党纲中宣布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同时模仿斯大林个人专权的做法,制造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这样,赫鲁晓夫在“清算”斯大林的表象下,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重蹈了斯大林晚年的覆辙,使自己的政策方针偏离了改革的目标,引起了党内外的普

15、遍不满。1962年,赫鲁晓夫在内外政策上采取了两项轻率的举动,一是将州一级地方党委按工农业分设两个委员会,由此引起地方权力机制的混乱和地方干部的不满;二是在古巴导弹危机中的冒险举动和妥协退让严重损害了苏联的国际威望。1963年,因旱灾引发的粮荒最后宣告了赫鲁晓夫农业政策的失败和“共产主义建设”的落空。于是,赫鲁晓夫的主席团同事们决定剥夺他的权力。1964年10月12日,正当赫鲁晓夫在黑海边休假时,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会议,与会者商定逼赫鲁晓夫下台。次日,赫鲁晓夫被召回莫斯科,接受主席团的“判决”,眼看大势已去,赫鲁晓夫被迫表示“自愿退休”。10月14日,苏共中央举行全会,正式解除赫鲁晓夫的一切职务,同时选举勃列日涅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次日,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任命柯西金接任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历史上一个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阶段。作为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的第一步,这个阶段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同时,这个阶段及赫鲁晓夫本人所表现的历史局限性也是十分明显的,改革的客观趋势虽然已经出现,但是改革的主客观条件都很不成熟,在这种情况下,改革的进程必然表现出曲折和进退反复的特征。正式加入党组织后,又被多次任命为班级的党指导员,带领学生参加党课教训,自己也从中受益非浅,更加认识到了党员的先进性。做好本职工作,对一名党员来说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