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047865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各地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多起特大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特别是北京密云、吉林商厦等特大安全事故,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福建省莆田市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B卷注意:本试卷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请把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雅的产生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雅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礼为衡量的标准。而只有雅的观念产生,雅乐与俗乐之间才开始真正有了区分。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雅乐有些是专业艺人的创作,有些却是对俗乐进行艺术加工的结果。“

2、俗乐”的概念,是依“俗”的原始含义经过漫长的发展衍变而自然形成的,期间没有经过刻意的艺术加工,因而保留的原始的、民间的东西多一些。如果俗乐经过一定的艺术加工与改造,能够遵从礼的规范,就变成了雅乐。如诗经中的国风,很多都是乡间的俗乐,但它们经过乐官的加工后,就成为能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了。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实际上涉及材料选择、金属铸造、丝竹加工、协调音律、乐曲创作、舞蹈编排,以及最后的审查、修订等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条件与社会分工程度,加工才能顺利进行。可以说,只有社会分工的出现,才使得从事精神生产的人脱离了物质生产,从而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并因此而具有了

3、很高的专业文化修养。如“太师”“乐师”等专职乐官的出现,就使得音乐的生产有了比较明确的分工,同时也为雅乐的艺术加工活动提供了专业的人才保障。而礼记乐记:“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荀子王制:“修宪命,审诛赏,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大师之事也。”更是从制度上为社会分工和艺术分工找到了依据。因此,在由俗到雅的音乐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由俗向雅的艺术加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的艺术加工,一是间接的艺术加工。直接的艺术加工,就是针对音声、曲调、节奏、辞句等等所作的直接修改。如周代的乐官所进行的剔除邪音的工作,就是直接的艺术加工。

4、间接的艺术加工主要表现在对不同方言的诗歌进行翻译过程中的加工。原来的作品,所用的语言可能是极为通俗的方言。但由于翻译者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在翻译作品时,会自觉地根据自己的修养,将通俗的言辞雅化,再呈现给贵族统治者。这种加工,更多是依靠文人的自觉意识来雅化作品。如钱穆在中国民族之文字与文学一文中说:“鄂君子皙泛舟新波,越人拥楫而歌,鄂君不知越歌,乃召译使楚说之。此所谓越歌而楚说之者,其实即俗歌而雅说之者也。”可见,在雅乐的生产过程中,艺术加工是无时不在的,它是由俗向雅转变的关键因素。由于它的存在,俗乐可以转为雅乐。同时,雅乐中也可能会包括着俗乐。雅乐与俗乐之间这种复杂的相互包容关系,正是艺术加工

5、得以产生并长久存在的原因。 综上所述,由俗到雅的艺术加工在雅乐产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经过了艺术加工的音乐不一定就是雅乐,但雅乐的产生,却一定是经过了艺术加工的。 (摘编自何涛“艺术加工”在雅乐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一部分雅乐来源于对俗乐的艺术加工,其他的雅乐则出自专业艺人之手,这些艺人在创作之初并不一定会考虑到礼的要求。 B在周代乐官对俗乐进行的艺术加工之中,直接修改包括了剔除邪音的工作,这里的“邪”是相对于“礼”而言。 C雅乐和俗乐并非泾渭分明,雅乐之中可能存在俗乐,俗乐可以转变为雅乐,艺术加工使得二者之间产生了一种复杂的相互包

6、容关系。 D钱穆所谈论的“越歌而楚说之”从艺术加工的角度看属于直接修改,是指俗乐经由诗歌翻译的过程转变成了雅乐,即所谓“俗歌而雅说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雅的观念和标准,是区分雅乐和俗乐的前提,这也是这篇文章论证的基本立场。B文章在论证由俗乐向雅乐转化的艺术加工过程时,直接的艺术加工是论证的重点。C. 文章从艺术加工对雅乐的重要作用着眼,较为深入地阐述了俗乐转化为雅乐的条件。D对俗乐被加工成雅乐,文章引用礼记荀子,指出了社会分工所起的重要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脱离物质生产,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进行专业的精神生产,

7、从事音乐生产的人才能创作或者加工出雅乐。B如果没有乐官的加工,诗经中国风原本源于俗乐的篇章,都很难成为在正式场合演奏的雅乐。 C对俗乐的加工涉及诸多生产领域与环节, 这表明雅乐产生时的社会条件和社会分工程度已经达到一定的发展水平。D雅乐的产生一定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它与俗乐之间的一个本质区别就在于,是否符合以礼为衡量标准的雅的观念。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落实许世杰不知从哪个角落发出一阵轻微的鼾声,总算打破了会议室里令人窒息的沉寂。在县教育局汪副局长不满的目光下,有个胳膊肘悄悄捅了捅垂头打盹的人。于是,室内空气又凝滞了,连临窗张挂的“全县二十年以

8、上教龄教师座谈会”红布横幅,都纹丝不动。一个低柔的声音:“翁老师谈一谈?”梳着两把短刷子的女秘书终于忍不住了,她脸涨得通红,胆怯地窥察着汪副局长的表情。刷!从全场二十余双老师的眼睛里,立刻射出或热或冷的束束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在翁思茂身上。翁思茂却全然没有注意到这一切,依然凝视着什么,呆呆地出神。迎面墙上“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的标语,正牵缠着他的绵绵思绪。二十五年了!如今,大学同学有的已经成了大学教授、研究所的高级工程师、企业老总,光鲜亮丽,买房买车,而他大学的高才生,在被分配远离省城的县立中学,成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教师后,陪伴他的,至今仍然是那简陋的校舍,坑洼不平的黑板,夏漏雨、

9、冬灌风的住房。当然,变化也是有的,他已经鬓发斑白、瘦骨嶙峋;他那“银河”对岸的爱妻,也总算熬到了身边,虽然已经瘫痪在床,又吃了劳保,人事关系还在外地一个清脆的声音:“请翁老师谈谈吧!”当女秘书隔着屡屡青烟,看到汪副局长温文尔雅地点着头,肌肉松坠的脸上现出不大明显的笑容时,便鼓起了勇气。“啊?”翁思茂从冥思中惊醒,“我”能谈些什么呢?如果是在一个月前,他一定会动情地向大家讲述,汪副局长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多次到家里问寒问暖、同他交朋友的经过。一次,得知他爱人看病竟是自费,原单位不予报销时,汪副局长气愤地站了起来:“岂有此理嘛!这样吧,把医药费单据给我,由组织上帮你交涉好了。”翁思茂眼里闪着泪花,

10、他没有什么奢望,只要能有这样一位贴心的好领导,他的心就暖了,劲就足了,即使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再大,又算得了什么呢!在汪副局长悄悄流露出为了让女儿考上大学,希望请个老师辅导辅导的意思之后,翁思茂便一口应允了。“汪副局长同翁老师交朋友的事,省教育厅通报表扬了。请翁老师谈谈体会吧!”女秘书又催了,翁思茂礼貌地欠了欠上身,尴尬一笑,青筋暴露的右手置于胸前,拇指、食指和中指习惯性地拢在一起,就像平日在讲台上捏着一支粉笔那样:“体会嘛”体会?怎么说呢?一言难尽!因为,有两件事使他非常伤心。在高考报名的时候,汪副局长的女儿委屈地说:“翁老师,我想报师范,可爸爸说什么也不让。”“噢?不会吧?”“不骗您,我爸爸

11、冲我瞪眼说:当一辈子老师有什么出息!”没过几天,这个女孩拿着几张医药费单据:“翁老师,这是阿姨的吗?”翁思茂接过一看,惊愕了,原来正是去年交给汪副局长的那几张。“我在字纸篓里发现的,保准是您给我补课时掉在我们家的。”翁思茂双手颤抖,几张单据被撕得粉碎女秘书不耐烦了,蹙眉代替了笑脸:“体会、希望、意见什么的,都可以谈谈。”“好吧!”翁思茂严肃、冷静,“我对上级领导落实尊师重教的工作,提点希望和意见。不多,只十二个字:端正认识、不弄虚假、落到实处!”在短暂的沉寂之后,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会议室的空气总算活跃了 (选自全国微型小说精选评讲集,有改动)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12、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会议室里令人室息的沉寂、轻微的鼾声、凝滞的空气、副局长不满的目光等,渲染了隆重庄严的氛围,起到欲扬先抑的作用。B从汪副局长要单据,到女学生发现单据,再到翁思茂撕单据,小说巧妙地运用报销单据这一事物来贯通一些情节,表达了翁思茂被蒙骗的愤怒。C小说运用插叙的笔法,叙述了令翁思茂伤心的一些事,反映了任副局长对教师职业的鄙视态度,从侧面刻面了汪副局长冷漠、虚伪的一面。D小说在翁思茂提出十二字建议后爆发的热烈掌声中戛然而止,呼应标题,留给读者回味与反思的空间,这样写有画龙点睛的效果。 5. 小说在刻画翁思茂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6. 小说

13、多次写到女秘书的声音和表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圆梦正当时,中国梦激荡最大“海归潮”。优惠的政府政策、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

14、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心,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附图: (节选自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材料二: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