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046785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各地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多起特大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特别是北京密云、吉林商厦等特大安全事故,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甘肃省高台县2015-2016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无答案)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还兼具社会责任,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一文中指出诗歌“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无限的”。诗歌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2、。尤其在当下,网络、多媒体信息已经紧密而深入地进入社会诸多领域,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诗歌文体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协调公众的注意力,用轻灵的文字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甚至可以改变读者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意识观念等。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是广义层面的。首先,诗人应该秉持社会责任感。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是时代的先驱者,是担负社会责任的“道义”者。其次,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深而又广,它决不局限于哪一个具体的方面。诗歌可以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可以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还可以起到交流、传承或延续文化的功能。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回归社会,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

3、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是诗歌的社会使命。对诗歌而言,社会担当出于自觉文学意义上与现实意义上的责任,既可以从时代和文化的视野出发,也可以持个人的身份去坚守;它不是强加给诗歌的包袱,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诗歌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予我们的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无法提供的,它直指人的心灵。诗歌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心灵的表现,是窃取灵魂秘密的钥匙,是生命精微的呈现,是灵魂坦诚的剖白。历代好诗都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功能,所以我们常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这个民族的未来必然缺少希望,一个抱持诗性情怀的人,他的精神不会委顿。诗人仅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

4、责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从艺术本源来看,诗歌首先是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受时空的阻隔,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的关系;诗歌是未来时间里最美的存在方式,是逍遥的自在,是灵性之光。那些震烁古今的诗作均浸润着心灵的雨露,蕴藏着丰富的心灵材料。写作、阅读、朗诵诗歌的过程是心灵受外物感动得以滋养的过程,缺失心灵的书写,不是好的诗作。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题思想等方面,好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豪斯曼曾在题为诗的名称与实质的讲演中说:一首好诗能够从它沿着人们的脊椎造成的战栗去判定。好诗,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饱含情感、见得到人性的光和影

5、的诗歌必然会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从诸多世界经典诗篇中,我们会瞬息间读出心灵的悸动,感知到精神的压抑或敞亮、温暖或孤寂,好诗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心力源泉。 (摘编自孙晓娅诗歌的三个维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社会,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因此诗歌虽然不会改变人的命运,但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B.诗歌可以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这是由诗歌本身的文体特征性决定的。C.诗歌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人们以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提供的。D.诗歌对社会的

6、担当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以及用来交流、传承或者延续文化。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根据孔子有关诗的论述和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中的观点,可以看出诗歌除了具有艺术性之外,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B.诗歌对社会的担当不是谁强加给它的,完全是源于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的责任,因此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C.诗人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担负起社会责任,回归社会,用诗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D.诗歌从艺术本源来看首先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需要时空概念,却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之间的关系。3.根据原文

7、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直指人的心灵,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作用,因此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必然没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要考诗歌照亮。B.诗人既要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如果不用心灵去创作,谁也写不出好的诗歌作品。C.优秀的诗歌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体思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D.豪斯曼诗的名称与实质演讲词告诉我们,判断一首诗歌的好坏,关键要看这首诗歌是否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乐恢字伯奇,京兆长陵人也。其父,

8、为县吏,得罪于令,收将杀之。恢年十一,常俯伏寺门,昼夜号泣。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恢长好经学,事博士焦永,永为河东太守,恢随之官,闭庐精诵,不交人物。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皦不污于法,遂笃志为名儒。后仕本郡吏,太守坐法诛,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归,复为功曹,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同郡杨政数众毁恢,后举政子为孝廉,由是乡里归之。辟司空牟融府。会蜀郡太守第五伦代融为司空,恢以与伦同郡,不肯留,荐颍川杜安而退。诸公多其行,连辟之,遂皆不应。 后征拜议郎。会车骑将军窦宪出征匈奴,恢数上书谏争,朝廷称其忠。入为尚书仆射。是时河南尹王调、洛阳令李阜与窦宪厚善,纵舍自由。恢劾奏调、阜,并及

9、司隶校尉。诸所刺举,无所回避,贵戚恶之。宪弟夏阳侯瑰欲往候恢,恢谢不与通。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妻每谏恢曰:“昔人有容身避害,何必以言取怨?”恢曰:“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遂上疏谏曰:“臣闻百王之失,皆由权移于下。诸舅不宜干正王室,以示天下之私。政失不救,其极不测。方今之宜,上以义自割,下以谦自引。”书奏不省。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窦宪因是风厉州郡迫胁。恢遂饮药死。弟子缞绖挽者数百人,庶众痛伤之。后窦氏诛,帝始亲事,恢门生何融等上书陈恢忠节,除子己为郎中。 (节选自后汉书乐恢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得罪于令

10、,收将杀之 收:拘禁 B 令闻而矜之,即解出亲 矜:怜悯C 诸公多其行,连辟之 多:称赞D 恢谢不与通 谢:感谢 5.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乐恢“耿介”性格的一组是(3分)( ) 后永以事被考,诸弟子皆以通关被系,恢独曒然不污于法 故人莫敢往,恢独奔丧行服吾何忍素餐立人之朝乎 宪兄弟放纵,而忿其不附己 诸舅不宜干政王室,以示天下之私 A B C 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乐恢为人至孝。父亲因得罪了县令而被关押,年幼的乐恢昼夜痛哭不已,他的行为让县令动了恻隐之心,最后父亲得以释放。 B蜀郡太守第五伦与乐恢是同郡,当第五伦取代牟融为司空时,乐恢

11、在推荐了杜安之后,坚决请退。 C老师焦永“以事被考”后,乐恢“不污于法”,拒绝为他托关系找门路;窦宪兄弟放纵,乐恢恨他们不依附自己,故不与他们交往。 D河南尹、洛阳令与权贵窦宪相互勾结,为非作歹,乐恢不畏权贵,上书弹劾。乐恢还上书弹劾窦宪兄弟,因窦太后的庇护,劝谏不但没有成效,自己反而被迫害而死。(一)翻译。(10分) 7.(1)选举不阿,请托无所容。 (2)时窦太后临朝,和帝未亲万机,恢以意不得行,乃称疾乞骸骨。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8、9题。 蝶恋花密州上元 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如麝,更无一点尘随马。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

12、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注上元,即元宵节;此时诗人刚由杭州调任密州知州;词中“山城”即密州。农桑社:农村节日祭神的地方,当时密州连年蝗旱,村民举行社祭祈求丰年。8词题为“密州上元”,上片却写钱塘上元之景,有什么作用? (4分)9下片中“寂寞”二字流露出作者的心境,请简要分析词人寂寞的原因。(4分)(三)名句名篇默写(10分)10请根据要求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题2空,每空1分)(1)柳永雨霖铃中描写恋人离别经典画面的语句是_, _。(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周瑜大败曹军的句子:_, _。(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 _。(

13、4) 醉花阴中化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是_;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诗句是_。(5 )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表明蔺相如示弱于廉颇的真正原因的语句是_ _,_。 三、现代文阅读(22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水稻的谦卑贴紧土地,是一种让灵魂匍匐前进的方式。水稻始终以谦卑的姿态呈现在土地上,没有艳丽的花朵,没有高悬的果实,却默默滋养着城市与乡村,滋养着人们平静的生活。年复一年,光阴流逝,乡村的容颜已改,只有谦卑的水稻,依旧在土地上淡淡地飘香。红土高原上的乡村是谦卑的。它用贫瘠而朴实的土地接纳了水稻,接纳了这种庄稼的生长。水稻也秉承了红土高原的品性,不事张扬

14、,沉静地向着土地深处扎下根须,在阳光下显露出真切的面容。盛夏的夜晚,月光如水,悄悄地走向稻田,坐在田埂边,听遍野的蛙鸣协奏,是一件惬意的事。这时的稻田,是静谧的。而水稻就像是一个淡雅的女子,穿着一袭绿裙,躺在沉寂的田野里想着自己的心事;金秋的清晨,微曦初露,轻轻地走进稻田,漫步阡陌间,看灵巧的蚂蚱蹿跳,是一件幸福的事。这时的稻田,是丰盈的。而水稻就像一个朴实的农妇,穿着一身布衣,站在广袤的田野里守着自己的家园。水稻的谦卑是一种宿命,人的谦卑则需要一种顿悟。人们总是期待着向人生的高处行走,而水稻却憧憬着向土地的深处挤压。它的生命力,只有和土地完美结合才能萌发,这让水稻贴紧土地的心思,有了最为生动的注解。稻田是一张铺开的大网,网住了农人大把大把的时间,和他们对丰收的期待。大片的稻田,是乡村的希望。炊烟袅袅,是因为水稻的滋养;睡梦沉沉,是缘于水稻的馈赠。水稻仰起面庞,是为了盼望风调雨顺;水稻俯下身子,是为了谋求成熟圆满。乡村和水稻紧紧拥抱在一起,让人们的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谦卑,并不是自甘低贱。谦卑是一种宽阔的胸襟,是一种内敛的气韵,是水稻面对乡村的最深依恋。谦卑的事物,往往能够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