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5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046777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5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5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5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5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5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5(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各地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多起特大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特别是北京密云、吉林商厦等特大安全事故,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月考高一语文试卷注意: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第卷选择题(15*2分=28分)一、基础知识(共22分,每小题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A倩影(qin) 袅娜(n) 弄堂(nng) 脉脉含情(m)B纤细(qin) 吞噬(sh) 凋谢(dio) 未雨绸缪(mu)C揩油(ki)嘈杂(co) 翱翔(o) 不屑一顾(xi)D裙裾(j) 惬意(qi) 蜷缩(qun) 刚愎自用(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2、是( )A斑驳 混沌 风姿 没精打采B弥望 嬉游 照像 一叶知秋C沉封 点缀 气慨 郁郁葱葱D幽辟 凝碧 驯鸽 急不暇择3给下列句子选出正确的一组词语(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_起在荷塘里。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_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_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A泻 浮 漏 静B淌 升 洒 独C泻 升 漏 独D照 浮 洒 静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专家表示,重阳放假仅是一个形式,关键在于提醒全社会形成敬老尊老的传统,发扬重阳节的文化内涵。 B.尽管福布斯中国富豪排行榜的可信程度颇受怀疑,但总体

3、来说,它还是收集并提供了一批新旧富豪成长壮大的重要信息。 C.科学院植物所经过多年研究发现,不下30种的乔木病害是由病毒和类菌原体混合感染而致病的。 D.在人类长期的实践中,对生命和自然的认识逐渐有了本质性的进展,发现自然系统之间的各个元素并非独立,而是彼此环环相扣,人类仅是该复杂系统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的项是( ) 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代表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散文代表作有赤壁赋后赤壁赋,其中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的文学体裁。 B. “修禊”,季春时,官吏及百姓都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

4、祈福仪式。“既望”指的是农历每月十六。C.王羲之,东汉伟大的书法家。世称“王右军”被后人尊为“书圣”。王羲之书写的兰亭集序为书家所敬仰,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为人直爽率直,“东床快婿”典故与王羲之有关。 D.朱自清是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散文家。其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都脍炙人口。6.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之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C看着这种饲养小姑娘营利的制度

5、,我禁不住想起孩子时候看到过的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拟物)D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通感)7.对荷塘月色第四文段“曲曲折折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文中无一“月”字,却处处写月,荷塘处在月光笼罩下。B文中既写了荷叶的姿态,又描写了荷花的色泽和气味。C文段在描写月下荷塘时,既写了静态美,又写了动态美。D文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浓浓的愉悦之情,直接抒发了对月光照耀下荷塘之美的热爱。8. 下列句子活用类型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侣鱼虾而友麋鹿。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火尚足以明。 其进愈难,而其

6、见愈奇。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 / B./ C. / D./9.指出下列词语没有古今异义的一项( )A.于是饮酒乐甚 B.凌万顷之茫然C.白露横江 D.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10. 下列文言句式与“客有吹洞箫者”相同的项是( )A.而今安在? B.凌万顷之茫然。 C.此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 D.月出于东山之上。11. 下列加点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 B.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由山以上五六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有穴窈然12.下列对游褒禅山记有关内容的

7、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步换景,结构紧凑。全文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全段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在内容上环环相扣。B因事说理,以小见大。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C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略写褒禅山概况,其中却详记仆碑文字;详写记游华山洞经过,却又略写前洞。游华山洞写得详,借仆碑抒发感慨略。D主旨明确,阐述充分。本文以游洞为喻,以“深思慎取”为中心,逐层论述,阐明宏伟目标、险远道路和“志”、“力”、“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二、阅读文段,完成13-15题。(6分,每小题2分)谈审

8、美移情所谓移情,通俗地说,就是指人面对天地万物时,把自己的情感移置到外在的天地万物身上去,似乎觉得它们也有同样的情感。当自己心花怒放时,似乎天地万物都在欢笑;苦闷悲哀时,似乎春花秋月也在悲愁。描绘此种移情现象的第一人是庄子。庄子秋水篇中,庄子看见鱼儿“出游从容”,于是把自己在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庄子所述,是典型的审美移情现象。然而,对移情现象作出真正的理论概括是晚近的事。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他们认为,审美观照不是主体面对客体时的感受活动,而是外射活动,即把自己的感情投射到我们的眼睛所感知到的人物和事物中去,在费舍尔父

9、子那里,移情观念已大体上确定了,但通过形而上的论证把移情说提高到科学平台的则是德国美学家立普斯。因为移情说的影响巨大,以至于有人把立普斯誉为美学界的达尔文。审美移情作为一种审美体验,其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这就是说,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审美享受,所欣赏并为之感到愉快的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自我的情感。在审美享受的瞬间,是人把自我的情感移入到一个与自我不同的对象中去,并且在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审美移情的基本特征是主客消融、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物我互赠。移情和感受不同。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体是分离的,界限是清楚的。但在移情活动中,主体移入客体,客体也似乎移入主体,主客体融合为一,已不存在界限。清代大

10、画家石涛在描述自己创作的心理状态时所说的“山川脱胎于予,予脱胎于山川”“山川与予神遇而迹化”,就是审美移情中的物我互赠、物我回还的情境。审美移情发生的原因是同情感与类似联想。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但立普斯的观点更可信。他认为,审美移情起源于人的类似联想。人都有一种自然倾向或愿望,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所以总是按照切身经验的类比,去看待身外发生的事件。这就是说,审美的人都是有同情心,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审美移情的功能是人的情感的自由解放。尽管移情不一定伴随美感,但美感则必定伴随移情。因为审美移

11、情能给人以充分的自由。在审美移情的瞬间,自身的牢笼被打破了,“自我”可以与天地万物相往来,获得了自由伸张的机会。(节选自童庆炳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有删改)13下列关于移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秋水中,庄子把自己出游中体验到的快乐之情移置到鱼身上,觉得鱼在出游时也是快乐的。这实际上是庄子对自己感情的对象化享受。B最早把移情作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学者费舍尔父子。但是,立普斯对移情的阐释才使得移情说具有了科学形态,他也因之深受赞誉。C在审美移情说看来,人的审美体验是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欣赏中,触生出千种情绪、万般感受,从而体验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价值。D移情与感受不同

12、。在感受活动中,主客二分,主体在客体面前保持自我,物我两立;而在移情时,主体与客体的界限被打破,主体客体相融合。1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虽然对移情现象作出理论概括的主要是西方的美学家,不过庄子秋水中对“鱼之乐”的记载表明我国的哲学家早已经描绘了这种现象。B关于审美移情的起因,曾经出现过不同的观点。谷鲁斯等人认为,引起移情的原因是人的生理活动,移情源自于人的“内模仿”,这种观点不可信。C审美的人以自己体验到的某类情感,去类比、理解周围看起来是同类的事物,这与人要把类似的东西放在同一个观点下去理解的自然倾向是一致的。D审美移情能让人的情感自由解放。美感必定伴随着移情,因为

13、审美移情能帮人打破自身的有限性,让自我的必灵丰富化,给人带来充分的自由。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体现了审美移情,是诗人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移置到景或物身上的结果。B郑板桥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从审美移情看,诗人审美欣赏的对象不是竹石,而是移入竹石形象中的自我情感。C北宋画家文与可画竹时,“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身与竹化”所强调的是竹已化为画家的精神,获得了人的生命存在。这是移情中出现的物我两忘、物我同一的境界。D在“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中,南宋词人辛弃疾以移情的方式把自己的深情移入青山,青山因此就妩媚起来。此时主体的情感是移置在青山中,只属于青山的。第卷三、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16.(1)其声呜呜然,_,如泣如诉,_,不绝如缕。 (2)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_。 (3)及其所之既倦,_,感慨系之矣。 (4)寄蜉蝣于天地,_。 (5)哀吾生之须臾,_。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羽化而登仙。 (8)夫夷以近,_;_,则至者少。四、将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白话。(共8分) 17(1)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分) 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