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4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046136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4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4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4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4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4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各地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多起特大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特别是北京密云、吉林商厦等特大安全事故,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四川省射洪县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周礼规定,天子三架编钟三面摆置,诸侯两架编钟两面摆置,大夫一架编钟一面摆置。 这表明西周时期A分封制度瓦解 B音乐教育普及 C冶铁技术发达 D等级制度森严2据记载,公元前892年,西周懿王崩,其叔父辟方以“德望”被宗室诸侯“拥立”为王,是为孝王。“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这反映出当时A血缘宗法制是基本政治制度 B王位继承依据贤能而非长幼C嫡长子并无

2、优先继承的权利 D诸侯争霸导致王室地位衰落3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4东周时期,各国相继扩大征兵范围,执行作战任务的军人,不但从“国人”每家一名“正卒”延伸到“余子”,而且还扩大到原只肩负力役的“野人”。各国纷纷在既有城墙外修筑外城“郭”,以扩大城区范围,建立户籍制度。各国也先后颁布成文法律,以普遍、一致的条文保障平民利益。这些变化共同体现了A战争的频繁 B平民的崛起 C法治的兴起

3、D专制的强化52000万人口的秦朝,可以调40万劳动力去修长城,70万人去修始皇陵,70万人去修阿房宫,50万人戍五岭这是西周天子难以办到的事。其主要原因在于秦A人民习惯了压迫 B王朝财力充裕 C国内上下一心 D实现了中央集权6费正清在剑桥中国秦汉史中说:“它在质和量的方面大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以至它可以名之为革命,虽然这革命是从上面推行,而不是从下面推动的。这个成就,并没有由反秦的农民起义造成的政权所转移,它才是古代中国的真正革命。”这场革命A极大增强了地方政府的自主性 B有效解决君主专制的决策弊端C延续了贵族血缘政治的传统 D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7与宋朝地方分权不同,元朝行省制建立

4、了“军事、财赋、监察三位一体的行省高层督政区”,但仍然长期发挥了为中央集权服务的作用。主要是因为A元朝把地方按地形划分出众多面积小而弱的行省B影响元朝中央统治的主要是蒙汉之间的民族问题C元朝蒙古族政权主要靠武力镇压地方割据势力D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与最高地方官府两重性8顺治末年,和硕安亲王岳乐提出:“连年轮差御史,贪官未见止息,民困未见全苏,盗贼未见消弭,地方未见安堵,往返迎送,糜费徒多,建议除在京各差应留外,在外各差,应行停止,其巡按事务,归并巡抚。”后来清廷接受此建议,废除沿自明朝的巡按御史,将中央监察地方的权利交给总督、巡抚。这一措施A使封疆大吏成为专职监察官员 B意在缓解吏治腐败引发的

5、社会矛盾C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D反映了地方行政与监察权利的平衡9“门生”顾名思义,即是学生。汉代经师的门生动辄成百、上千以至上万,并且登录于名册,经师与门生存在俱损俱荣的依附关系。叔孙通投刘邦之初,不举其弟子为官,便遭到弟子指责;叔孙通担任奉常后便请于高帝:“诸弟子儒生随臣久矣,与臣共为仪,愿陛下官之”“高帝悉以为郎”。材料反映出A察举制存在一定的弊端 B儒生把持官员选拔C汉初官僚政治需要完善 D汉初实行休养生息10雍正时设立军机处,在军机处“行走”的官员或为大学士,或为尚书,或为侍郎,同时兼理原官职。此后,大学士“必充军机,始得预政事”。这表明A. 内阁地位已然被军机处取代 B. 军

6、机大臣位高权重C. 低级别官员已无权参预朝政 D. 内阁权力开始弱化11乾隆时,有内阁大臣说:旁观者谓密务重务咸由军机,内阁秉成例而行,如邮传耳。乌知国家大政内自九卿以下,外而督抚藩臬,凡诸兵农礼乐刑赏之事,胥由是出纳焉,可不谓至重欤?”据此可以得出A内阁和军机处分管地方和中央 B中枢行政机构的完善C军机处和内阁分理军务和政务 D强化了皇权专制统治12中国式建筑是凝固的思想意识形态。“太和殿内皇帝所用的御座”,安置在一个高约2米的基座上,使御座从平地升起,犹如须弥座托着太和殿的缩影。”其中体现的政治思想是A中央集权 B皇权至上 C为政以德 D以法治国13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

7、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14胡如雷先生在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中从多方面论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的影响,认为此政体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影响占支配地位。以下关于中央集权的作用分析,不能支撑此论点的是A修建大规模水利工程发展农业 B在民族战争中组织力量自卫C对商品生产流通有效干预 D统一货币度量衡发展经济15“唐无论社会、经济、选举、交通等,较之西汉,其繁杂程度又何止十倍!旧体制不足以取新社会,政务决策则由丞相一人

8、转为中书门下两省合议,谨慎大政之决策在此行政过程中,宰臣与君主有俱不可得而专擅。”据材料可知,中书门下两省设立的最大意义是有利于( ) A推翻旧制 B削弱皇权 C正确决策 D分权制衡161832年,一艘英国商船“阿美士德”号遍游中国沿海要地,6月20日,该船进入吴淞,甚至游弋于吴淞炮台周围,尽窥守军虚实。船上的一位传教士说:“如果我们是敌人,那么这里的军队的抵抗不会超过半小时。”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上海等地的鸦片走私比较猖獗 B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蓄谋已久C清政府没有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D鸦片战争前夕的清军海防松弛17太平天国运动酝酿期间,有知情的外国人曾这样记述:“叛乱发生以前,已经有若干

9、征兆。先是民间道门传播预言,使广西叛乱带有先知们的预见并具有信徒们所期望的性质,从而赋予这种事变某种威信。纷纷传说本甲予第四十八年年初,即1851年初,明朝即当复国民间对这件事是一点也不怀疑的。”此记述说明A预言是历史走向的预兆 B预言是政治斗争的手段C记述者同情太平天国运动 D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具有必然性18杨秀清、萧朝贵发布的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中写道:“夫中国有中国之形象,今满洲悉令削发,拖一长尾于后,是使中国之人变为禽犬也。”在太平军将领眼里,清政府强制民众剃发后所蓄的辫子是A满族人生活习俗的象征 B贫穷落后的中国形象C儒家传统文化代表符号 D辱没汉族文化的体现19下图为近代英国出版的时政

10、漫画:“巨人杀手”,画中中国巨人已经被小矮子砍翻在地,就差砍头了。该漫画描述的战争最有可能是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辛亥革命20“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是在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21爆发于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得名于中国传统干支纪年的甲午年1894年。但近代有许多学者认为这一历史事件应该称之为“甲午日本侵华战争”。这主要是基于A学者的主观认识 B新的史料的发现C对战争性质的定位

11、D国家关系的变化22下图是1840年以后晚清巡抚满、汉官员人数发生转变图,可以解释下图转变的历史事件是徐中约中国近代史(注:图表中三列的前者都是:满族巡抚的数量,后者都是汉族巡抚的数量)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甲午中日战争23甲午战争的结果,在中国近代相当长时期内导致人们对洋务运动全盘否定、对明治维新则无限拔高。这主要因为 A甲午战争重挫了民族自信心 B.探索救亡图存道路的迫切性 C历史评价受到留日学生影响 D.中日综合国力发生巨大逆转241910年,清政府设立资政院“以立议院基础”。资政院议员部分由皇帝钦定,部分由选举产生。其职责包括议决国家军政大师、审议财政预算和修订法律

12、等,议决事项须“具奏,恭候圣裁”。此次改革A实践了英国式君主立宪制 B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统治C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D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25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欲起用袁世凯,袁世凯提出六项条件:“明年即开国会;组织责任内阁;宽容与于此次事变的人;解除党禁;须委以指挥水陆各军及关于军队编制的全权;须与以十分充足的军费。”这表明袁世凯的政治意图是A推翻满清政权,组建汉人政府 B与革命派妥协,掌握政府实权C镇压辛亥革命,捍卫满清政权 D忌惮革命群众,力图避世自保26一般认为,中国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俄国的二月革命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主要是基于它们的A领导阶级 B革命主力 C革命

13、任务 D革命背景27溥仪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A标志着中华民国的诞生 B意味着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已完成C反映辛亥革命彻底胜利 D宣告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28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等革命者认为:“内阁制乃平时不使元首当政治之冲。故以总理对国会负责,断非此非常时代所宜。”然而临时约法制定时,他们又赞同以责任内阁制取代总统制。这一转变A是革命党人“因人立法”的产物 B体现了革命党人向袁世凯的妥协C说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D革命党人对中国国情有深刻的理解29辛亥革命使“向来多有不识为主人,不敢为主人,不能为主人者,而今皆为主人矣。这主要表明辛亥革命A使民众地位得到根本提高 B激发了人们的参政热情C建立了平等的社会制度 D引起了社会心理变迁30毛泽东曾说:“本人信仰共产主义,主张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惟目前的内外压迫哦,非一阶级之力所能推翻,主张用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中产阶级左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