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046134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各地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多起特大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特别是北京密云、吉林商厦等特大安全事故,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四川省乐山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12月)试题一、单选题(每个小题2分,共48分)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A分封制B郡县制C井田制D行省制2记好笔记是学好历史的前提,右图是一同学的笔记片断,请指出其试图探索的历史主题是() A禅让制B王位世袭制C分封制D科举制3秦始皇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A焚书坑儒B

2、推行郡县制C攻打匈奴D修筑长城4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目的是()A笼络皇亲国戚B增加财政税收C削弱王国势力D推动民族交流5唐宋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其共同的策略之一是()A召开政事会议,完善三省六部B众设宰相,分化事权C以六部分割相权D以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统率六部6中国古代官吏选拔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过程,与“九品中正制”相一致的()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B唐制,取士之多,多因隋旧C立嫡以长不以贤D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7钱穆曾说这是“一个极不合理的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地方政府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是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各个地方来管事,因此地方绝无权,权只在

3、中央。这一制度创立于()A秦朝B唐朝C东汉D元朝8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历经几度变迁。秦汉主要有郡、县两级,唐代为道、州、县三级,宋代设置为路、州、县三级。元朝时期,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以上现象反映的本质是()A地方行政机构数量增长B县是最稳定的行政机构C中央集权制度日益加强D地方管理制度趋向成熟9据史料记载,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有 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真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为解决这样一问题,明太祖()A设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设六部分理全国政

4、务C设立内阁分理政务D设立宰相分理政务10清朝一机构离皇帝寝宫仅50米距离,为严格保密,该机构中的听差皆拣选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充任,而且还有专派的御史往复稽查,不准任何人窥探。该机构人员精干,只能“跪奏笔录”该机构的设置()A对皇权形成一定制约B解决了君相之间的矛盾C完善了中枢权力体系D适应了皇帝集权的需要11谏议制度是监察制度的一部分,“谏”字的独特含义是对皇帝的绝对权威提出异议。唐代的门下省具有谏议和封驳职能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但专设的谏议机构却没有了。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谏议制度能够从根本上限制皇权至上B唐代谏议制度对皇权不起作用C明清谏议机构消失是服务于皇权需要D明清

5、监察制度对君臣形同虚设12有学者认为:“这场战争意味着外国在华活动的加剧,这些活动打破了中国的孤立局面,并在中国开创了一个革命性变化的时代。”“这场战争”指的是()A鸦片战争B中法战争C甲午战争D抗日战争13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提,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列强获得这一权益是在()A南京条约附件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14对于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道光皇帝和耆英等人所看重的是把条款中 “割让”换成“赏借”二字。这说明清统治者()A统治黑暗腐败投降卖国B缺乏近代民族国家意识C认为丢失香港意义不大D用“礼”维护国家主权15“从民

6、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最根本的“失败理由”是()A清政府统治的腐朽和无能B军事技术的落后C英国的坚船利炮D农耕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差距16在西方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化。其中,受到中英鸦片战争直接冲击而发生的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大革命17太平天国前期在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多余财物要收归国库。而后期颁布的资政新篇中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这种改变()A适应了农民战争的需要B挽救了太平天国的危机C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D促进

7、了中国社会的改良18近代某次战争中,光绪皇帝曾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该次战争最有可能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从1895至1913年,随着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至少又有136家外资制造业和采矿企业在华建立,它们创办时的资本投资额都超过十万中国元,导致“通商口岸的外国工业合法化”的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0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籍口仇教(基督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A太平军B英法联军C义和团D八国联军21有人评论义

8、和团:“明显是由反动的满族朝廷、顽固的保守派官僚和士绅,以及无知和迷信民众的联合力量所推动的。这种反抗外国帝国主义的感情和愤怒的爆发是愚蠢的、非理性的,但也不能忽视其中所固有的爱国主义成分。”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A行动具有爱国和盲目双重性B革命任务始终是反侵略反封建C参与者具广泛性和全民族性D失败是中外势力联合剿杀所致22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以下各项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允许外国商人在中国内地经商B允许外国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C义和团运动后“惩办首祸诸臣”D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3“我们推倒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

9、,并不是把来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政体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是革命”。孙中山这段话强调的是()A驱逐满人B汉人掌权C建立民国D平均地权24“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这里的“它”指()A鸦片战争B太平天国运动C辛亥革命D国民大革命二、材料阅读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昔周公吊(感怀)二叔不咸(通“贤”),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分天下以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西汉初年地方行政区划图材料三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

10、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1)材料一的内容反映的分别是什么制度?这两个制度在当时发挥了怎样的作用?(6分)(2)材料二地图反映了西汉初年地方实行怎样的政治制度?为解决这一制度所产生的问题,汉武帝采取了什么措施?(4分)(3)简述宋朝是如何“尽夺藩镇之权”的,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其影响。(10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 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

11、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材料三大清国国家应允将大沽炮台及有碍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一律削平由诸国分应主办留兵驻守,以保京师至海通道无断绝之虞。各省督抚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即弹压惩办。 辛丑条约(1901年9月7日)(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8分)(2)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开始进入争夺侵华权益的新阶段,请根据材料三加以说明。(4分)(3)综合上述材料,列强侵华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4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材料一 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投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夏春涛洪仁玕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二 孙中山打一个生动的比喻,大意是中国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以后应该走什么道路?是走开明专制化道路呢,还是民主政治?这就好比我们中国现在造铁路,造好了就要用火车头,到底是用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