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046133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各地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多起特大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特别是北京密云、吉林商厦等特大安全事故,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吉林省长春市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 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 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 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做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4作图可先使用

2、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5. 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卷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政权结构的表现形式是指: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2石陪华在中国历史纵横写道:“中国封建社会承袭了宗法观念和宗法传统,亲贵合一和裙带作风,最终导致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中反智主义倾向,即反对理性,经验守旧,这是封建宗法政治又

3、一特色。”材料说明:A宗法制度为封建社会所沿袭 B宗法观念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封建社会的发展C封建社会政治统治腐败无能 D家国一体的政治模式不利于传统科技的进步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时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公天下”主要体现在:A地主阶级开始夺取政权 B按照德才察举官员C布衣将相格局全面形成D依据能绩任免官4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这一制度是指: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C御史制度D郡县制度5朱子语类云,“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

4、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但主书撰奉行而已”。对唐朝这一制度表述正确的是:A中书省负责封驳审议职能 B三省宰相拥有最终决定权C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D分割相权,加强了中央集权6有研究发现,在唐代有案可稽的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有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 82%。这反映出当时:A与察举制相比选官方式相同 B科举制消融了阶级差别C科举制录取名额受到限制 D上层社会具有入仕优势7明神宗万历年间张居正任内阁首辅大学士,明朝内阁的权力达到了顶点。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入阁当值的官员始终官位较低 B内阁首

5、辅可以制约皇权C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8针对军机处的“有官无吏”现象,淸赵翼说:“枢廷义取慎密,有官而无吏。”也有学者对此指出:“始密且速矣。”军机处名义上虽然有官,但实质上除了皇帝,其他人全都是吏,是真正的“有吏无官”。对军机处的“有官无吏”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便于严格保密 利于提高效率 加强君主专制 其实是有吏无官A B C D9恩格斯在评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指出:“由于实施这个新制度和容纳大量被保护民 一部分是移民,一部分是被释放的奴隶血缘制度中的各种机关便受到排挤而不再过问社会事务”。材料中“新制度”指的是:A财产等级制度 B陪审法庭制度 C以地域划分选

6、区制度 D陶片放逐制度10有学者认为,非但罗马没有采用雅典制度,且后来两千年的欧洲再也没有采用雅典的制度,近代西方民主制与雅典民主制基本无关。这主要是因为雅典:A极端民主化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B民主的范围过于狭窄C政治领袖的行为受到严格限制 D共和制有悖欧洲传统11恩格斯把罗马法誉为“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恩格斯作出这一评价主要依据是,罗马法:A在法律上保护了财产私有权 B保证了公民政治上的参政权C蕴涵了人人平等的法律观念 D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12罗马法嫁资制度规定:“既不能忽略对处于相对强势地位者妻子的父亲、丈夫的权益的保护,又须侧重保护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妇女的权益。”这一

7、规定体现了罗马法:A注重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B强调对男女平等的追求C优先保护妇女的权益 D蕴含着公平正义的理念13日本宪政专家佐藤功在论述英国时指出:在英国,政府是由中世纪封建制度自然而然地发展起来的,在那里经常在同一个基地上建筑起新的建筑物。佐藤功在此强调的是:A英国宪政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B英国宪政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C英国宪政发展以王权政治为中心 D英国宪政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14马克思曾这样评价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本身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的要求。”“当时世界的要求”主要是指:A工业资产阶级参与政权 B确立资

8、产阶级代议制C议会改革扩大民主权力 D发展生产力改善生活15美国宪法修正案部分内容如下 时间 名称 公民选举权内容 1870年 宪法修正案15条 取消种族肤色以及奴隶身份的限制 1920年 宪法修正案19条 取消性别限制 1964年 宪法修正案24条 取消纳税的限制 1971年 宪法修正案26条 取消年龄的限制 据此,表明美国:A民主政治日趋修正与完善 B国家治理的效率日益提高C民主党与共和党斗争激烈 D全体公民都拥有了选举权16美国1787年宪法很好的使政府通过自身的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同时,又很好的控制了自己。下面最能体现美国政府“控制自己”的措施是:A立法、行政、司法分权制衡 B联邦制下各

9、州拥有一定的独立性C规定联邦地位高于各州 D五个黑人可折合三人计算人口总数171875年,法国议会以353对352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从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由于共和国不是明确被宣布的,而是含蓄地通过总统的身份和职衔被议会间接地承认的,因此有人戏称它是“从窗缝潜入的共和国”。这反映出:A总统行政权受到议会干涉 B法国不适合采用共和政体C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艰难性 D启蒙运动思想的影响较弱18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起君主立宪制的国家。在欧洲大陆上,19世纪后期,德意志帝国在完成统一后,也建立起了君主立宪政体。下列关于英国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英国首相对国王负责,德国宰相对皇帝负

10、责 B两国议会均实行两院制C两国均实行责任内阁制 D两国都是资产阶级占主导地位的君主立宪制国家19安得鲁韩德森致拉本特函中写道:(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表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A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林则徐的禁烟运动C英国力图打开中国市场 D英国在贸易中处于逆差20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一文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自然经济已经解体C西方思想文化开始向中国渗透

11、D洋务运动由此产生21曾国藩指出:“咸丰九年,洋人来换和约,僧忠亲王诱而击沉其船,天下称快;十年,夷人复至”,“京师不守,几丧天下”。这次“换约”事件:A使列强侵华逐步深入中国内地B推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导致清政府成为列强侵华工具D促使清政府允许外企合法化22有人指出“天津条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可以常驻北京并得到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但皇帝本人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条约”,尤其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据此判断:A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B清政府具有强烈的民族观念C清政府放弃天朝上国思想D清政府极力地维护国家主权23冯友兰讲:“假如太平

12、天国统一了中国,那么中国的历史将倒退到黑暗时期。”钱穆说:“若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的失败了。”两位史学家这样说的根本原因是:A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 B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经济C太平天国运动具有空想性D太平天国运动遭到列强的镇压24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后期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社会改革方案是:A天朝田亩制度 B临时约法 C资政新篇 D共同纲领25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汉族督抚数量增加,满族督抚数量减少,汉族官僚在清政府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其主要背景是: A鸦片战争后国内民族矛盾缓和 B洋务运动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 C八旗军无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D湘军在反侵略战争中表

13、现神勇 26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载:“他们于1855年4月第三次攻取武汉,并席卷湖北和江西,将曾国藩困在江西境内。整个长江流域都落入了革命军之手,命运真是太照顾他们了。但就在他们胜利的巅峰,沉重的打击从其内部出现,革命运动被削弱到无可复元的地步”。这场运动:A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C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D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27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中间跨越50年,中国社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真正的变化是从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开始的。得出上述结论的主要依据是,甲午战争后中国:A开始对军队进行西式改革B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的成效C实业救国已成为主要思潮D上层建筑变革提上历史日程28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