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试题(重点班)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046129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试题(重点班)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试题(重点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三学月考试试题(重点班)(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各地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多起特大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特别是北京密云、吉林商厦等特大安全事故,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高一重点班第三学月考试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60,每题2分)1、通常情况下,修改宪法都以前一部宪法为基础。1982年,我国修订宪法时,邓小平等一些领导人主张不能以1975年或者1978年宪法为基础,而应该以1954年宪法为基础进行修订。这一主张从侧面说明( )A.宪法的修订要敢于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B.1954年宪法确定的若干原则一度被破坏C.“文革”时期宪法的修订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D.1982年宪法是我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2、1949年,在讨论共同纲领草案时,有

2、代表提出应该把“实现社会主义”写进共同纲领,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没有同意这个提议。对党中央所持态度的合理解释是当时A. 共同纲领暂不具有宪法效力B. 中共对革命前途缺乏清醒的认识C. 中国民主革命任务尚未完成D. 中共力求避免重蹈右倾覆辙3、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出现了许多反映时代特色的口号。“谁敢反对毛主席,就砸烂谁的狗头!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让他永世不得翻身”“打倒旧政府”“砸烂公检法”,这些口号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B. 红卫兵的出现使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C. 阶级斗争已经发展到党内 D. “文革”期间中国的民主与法制遭践踏4、 1954年全国人大

3、在宪法修改过程中,有代表提出在第三条第三款中“各民族都有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应补上“也有使用的自由”。最终,宪法将其确定为“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这主要体现了( )A.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力求创新 B. 新中国追求各民族平等C. 新中国推行“百花齐放”的方针 D. 我国语言文字丰富多彩5、“中央人民政府应争取早日制定恢复和发展全国公私经济各主要部门的总计划。调剂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上述材料见于(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

4、宪法D. 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6、毛泽东说:“政协不能搞成国家机关,因为人大和国务院是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管理机关,如果把政协也搞成国家机关,那就成为二元了,这样就重复了,分散了,民主集中制就讲不通了。”毛泽东最早发表这一言论可能是在 ( )A. 1949年 B. 1954年 C. 1956年 D. 1958年7、 香港回归近二十年,依然充满荣景、动感、祥和,依然是璀璨耀眼的东方明珠,依然是引领时代潮流的国际大都会。中央政府在香港问题上采取的原则有( )“一国两制” “港人治港”“民族自决” “高度自治”A. B. C. D. 8、 到1968年9月,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了军、干

5、、群“三结合”的领导机构,作为各级地方的临时权力机构。该机构( )A. 是国家政治体制建设的大倒退 B. 是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C. 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D. 有利于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积极性9、1978年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讲到:“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的话叫做违法,领导人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这主要反映了( )A.克服领导干部专制作风 B.避免有法不依的现象C.增强民众的法制观念 D.建设并完善法律体系10、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 一新的感觉。据

6、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A. 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B. 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C. 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D. 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11、 1950年,毛泽东说:“民族资产阶级将来是要被消灭的,但是现在要把他们团结在我们身边,不要把他们推开。我们一方面要同他们作斗争,另一方面要团结他们。”为此,中共的政策是( )A. 欢迎资产阶级参加新政协第一次会议B. 吸收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C. 为将来取消各民主党派做好准备D. 进行基层选举,建立各级人民政权12、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地方管理政策。下表中体现的共同的政治理念是:( )时间政策名称1947年5月

7、设立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1980年3月设立经济特区深圳特区1997年7月设立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A. 独立自主,主权毋庸置疑B. 实事求是,与时俱进C. 搁置分歧,民族利益至上D. 因地制宜,民族平等,共同繁荣13、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障D.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14、有学者认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

8、延续过程。改革开放后30年我们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是在前30年民主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取得的。没有前30年的民主存量,就不可能有后30年的民主增量。下列内容属于的“民主增量”的有( )首次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A B. C. D15、 1982年我国颁布了新宪法,还对它进行了多次修改,并相继出台了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各种法律法规,这表明了( )A. 我国人民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B. 我国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C. 我国建立了完备的法律体系

9、 D. 我国法制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16、 1953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了。毛泽东要求中央政治局委员以及在京的各中央委员在制定宪法草案时应阅看参考下列资料,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国别宪法苏俄(联)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中华民国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法国1946年宪法其它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等国宪法A. 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 具有世界眼光与历史视野C. 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 深受“一边倒”外交的影响17、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

10、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都( )A. 以“一个中国”为前提 B. 反映了国共关系走向缓和C. 有利于国家的和平统一 D. 说明了国共两党对抗激烈18、 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以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据此可得出( )A. 人民代表主要是经政治协商推举出来的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奠基于多党制基础上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直接民主的特征19、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

11、中的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难以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这一现象说明( )A. 美国反对一个中国原则 B. 美国对外政策坚持霸权主义C. 美国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 D. “文革”左倾错误影响中国外交20、有学者指出:“由于特别的地缘政治原因,中美俄之间一直存在一种特殊的相互关联性, 此不仅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发展常常以第三国为考虑出发点而且表现在双边关系的变化自然而然会对第三国产生影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中俄关系的发展取决于美国 B. 中美关系的发展以俄罗斯为出发点C. 中美俄之间存在着三边互动关系 D. 中俄关系的变化是影响中美关系的

12、主要原因21、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对19502005年中美两国双边关系进行了定量测量,测量结果如图。中美良性关系波动最小时期的出现主要缘于( )A.中美建交,中国对外开放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D.美国放弃了称霸全球战略22、日内瓦会议前夕,与会国的会议态度可以分为三类:苏、中、越的主导意见体现为苏联、中国的与会政策,即谋求通过会议达成协议,恢复印支和平;美国坚决拒绝缓和;英、法两国持观望态度。这说明日内瓦会议( )A. 被美苏两大国左右 B. 两大阵营界限分明 C. 带有强权政治色彩 D. 中国主导会议进程23、以下是中国国家领导人出访情况统计表,该材料最适合用

13、于研究改革开放时期( )A. 一边倒政策的放弃B. 与第三世界国家关系的转变C. 一超多强局面的出现D. 多边外交的形成24、 图片包含一定的历史信息,下图是新中国的一幅宣传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 新中国奉行结伴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B. 远处建筑寓意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相同C. 新中国工业化建追求高速度D. 中苏结盟有利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25、 2014年4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方将继续为推动朝鲜半岛形势软着陆发挥积极作用。中方一贯秉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我们反对任何可能导致局势紧张的行为,主张通过对话解决问题。这表明了( )A.中国在APEC等地区性国际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B.维护世

14、界和平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C.我国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D.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26、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建国以后出现三次建交高潮: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第二次是1956-1965年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第三次是20世纪70年代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和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得益于( )A. 日内瓦会议 中美关系改善 B. 联合国大会 中日邦交正常化C. 万隆会议 中美关系改善 D多哈会议 中日邦交正常化27、新中国外交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一是革命性,即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有密切的联系;二是“内向性”,即其外交决策往往受到国内政治的制约和影响;三是过渡性,即其形成是从革命运动的对外关系向国家外交过渡的过程,它包括了中共及其领导人的历史角色的转变。下列选项符合新中国外交第三个特征的是( )A. “一边倒”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不结盟的外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