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学之二(高等教育主体及内容)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2044299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3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教育学之二(高等教育主体及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高等教育学之二(高等教育主体及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高等教育学之二(高等教育主体及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高等教育学之二(高等教育主体及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高等教育学之二(高等教育主体及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教育学之二(高等教育主体及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教育学之二(高等教育主体及内容)(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 家 好 !,高等教育学,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严开胜,2012年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师岗前培训,电邮: 电话:13955307844,高等教育学之二,高等教育:主体与内容,2012安徽省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学校的教师与学生 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课程 高等学校的教学 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 高等学校学生 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高等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高等学校教师,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 从职业的角度看,衡量一种职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如何,人们通常以经济待遇、社会权益和职业声望三方面作为评价标准。三者之中,又首重经济待遇。 从教师本人方面讲,“教师

2、的社会地位取决于教师的学术水平、教育专业水平和教育成就”。,高校教师的作用,1、高校教师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主要承担者 2、高校教师是科技和文化创新的重要实现者 3、高校教师是知识、技术应用的重要参与者 4、高校教师是两个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者,高等学校教师劳动的特点,高校教师劳动具有所有教师劳动的共同特点 1、无私性 2、示范性 3、迟效性和长效性 此外,教师劳动的智力性、复杂性、个体性和群体性等特点也是高校教师所具有的。,高校教师劳动所具有的特殊性,1、高校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2、高校教师劳动对象的高层次性 3、高校教师劳动的时空延续性,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和素质要求,高等学校教师的任务 1.教书育

3、人 2.科学研究 3.服务社会,高等学校教师的素质要求,1、高等学校教师的个体素质要求 第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第二,扎实的知识和广博的文化修养。 第三,懂得教育科学,掌握教育规律。 第四,精湛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高等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要求,第一,职称结构。 第二,学历结构。 第三,年龄结构。 第四,专业结构。 第五,学缘结构。,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 高校教师成长规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高校教师成长适应时代变化和社会转型的规律 2、高校教师成长适应高等教育变化发展的规律 3、高校教师成长应符合成长的阶段性和个性的差异性 第一,知

4、识调整阶段。 第二,独立工作阶段。 第三,工作成熟阶段。 第四,知识总结阶段。,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1、提高高校教师个体素质的原则 第一,组织培养和自我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选拔、培养和使用相统一的原则。 第三,提倡奉献和给予回报相统一的原则。 2、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原则 第一,相对稳定和绝对流动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规范控制与搞活教师资源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相统一的原则。,高等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建设,1、教师专业化的含义 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简称。所谓教师专业化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获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

5、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从教素质,成为一名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 第一,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第二,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 第三,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结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第四,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转台,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2、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教师专业化建设对于提高高校教师的社会地位和专业素养,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及教师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3、

6、如何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第一,加大政府的政策体制保障力度。 第二,完善教师培训机构。 第三,加强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训练。 第四,建立健全教师资格制度。 第五,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制度。,高等学校的学生,大学生的基本特征 大学生的生理特征 1.运动系统相对稳定 2.内分泌腺的发育与性成熟 3.神经系统的发育 4.其他系统的发育状况 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1.智力增加而尚有不足 2.情感丰富而不够稳定 3.意志自觉而不够坚韧 4.自我意志坚强而尚有欠缺 5.个性心理相对稳定而仍在发展 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2.以群体方式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3.要求民主和改革的迫切性 4.群体结

7、构的多元性,大学生的社会地位,1.青年中的佼佼者 2.具有合法权益的受教育者 3.培养中的未来建设者与接班人,高等学校的师生关系,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高校师生关系可概括为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法律关系。 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 在知识上,教师是知之较多者,学生是知之较少者;在社会生活经验上,教师是丰富者,学生是欠缺者。教师“闻道”在先,相比学生有明显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掌握、控制着教学内容和进度。 高校师生关系具有稳定性和互动性的特点。,高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高校师生间的人格关系是指高校学生虽然是尚未成熟的一代,但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其与高校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8、,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主要包括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两个方面。高校师生间建立起友好的认知关系和情感关系对高校教育、教学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 2、高校师生间的情感关系 高校师生的情感关系具有社会性、普遍性、稳定性等特点。,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从教学的角度看,高校师生关系是一种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师角色与学生角色的互动关系。可是学校也是社会,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师生关系在更深刻的意义上是人和人的关系,是师生间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影响,更是思想上的、人格上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巨

9、大的又是潜移默化的。这种道德关系的维系和巩固需要靠双方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在这种关系中,教师的道德观、信念观、情感、意志行为起着决定作用,高校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作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作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现他们的评价和态度。,高校师生间的法律关系,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八条就明确规定:教师应当履行下列义务:“(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人格关系、心理关系、道德关系和

10、法律关系是紧密相关的,它们贯穿在师生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且在每一具体的活动中都有体现,不能截然分开。其中,教育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它是建立师生人格关系、心理关系和道德关系的基础。,当前高校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一)师生关系工作化 (二)师生相互信任程度降低 (三)师生的交往伦理倾斜,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有人说新型师生关系的最高境界是同化关系,师生之间相互融合,平等交流,协商合作,教学相长,双方互为新知识、新信息以及人的智慧的资源。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不是简单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体现了人际、教学、管理等方面特征的关系。 建立这种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师生交往要以

11、平等为基础 (二)加强理解和沟通,拓展双方交往渠道 (三)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 (四)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复习思考题,一、解释概念 1、高等学校教师 2、高校教师任务 3、师生间教育关系 4、师生间人格关系 5、师生间法律关系 二、间答题 1、高等学校教师的地位和作用有哪些? 2、高等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三、论述题 1、高等学校教师劳动有哪些特点?了解这些特点,对当好一个高校教师有何意义? 2、结合实际说明如何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 3、如何正确理解和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4、高校教师的个体素质和群体素质要求各是什么? 5、高校师生之间关系有哪些重要的表现形式?,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

12、和课程,第六章:,高等学校的学科 高等学校的专业 高等学校的课程,高等学校的学科,学科的概念 学科是基于学问性质划分的学问分支、教学科目或学界组织。学科划分的基本依据是学问性质,学问性质本质上是特定领域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基于学问性质,再参照其它因素,便形成学科的“学问分支”、“教学科目”、和“学界组织”三个基本内涵。 “学问分支”是一种学术分类,指的是理论研究领域或科学分支,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等,社会科学中的管理学和法学等 。“教学科目”是指依据一定教学理论组织起来的知识技能体系,如理、工、农、医学科等。“学界组织”是教学或研究机构。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门类、一级学科、二

13、级学科等,学科设置及其影响因素,学科设置是指国家和高等学校对学科的安排。 学科设置的影响因素: 1、学科自身的发展; 2、学科发展的布局和特色; 3、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等学校的专业,专业和专业教育概念 专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专业是指某种职业的劳动特点和职业特征。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院所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分门别类地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单位。本教材所用的专业概念是狭义的。 专业概念有以下几层内涵: 1、专业是高等学校(及其相应的教育机构)的教育基本单位或教育基本组织形式。 2、专业是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 3、专业是与社会职业分工相适应的。,专业教育有两种含义: 第一种,是

14、关于某专业在学科建设、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教育,主要是针对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知不够或出现“专业思想”问题时而进行的教育。这种教育也包括对专业学习的指导。 第二种,是指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分门别类进行的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教学活动。专业教育的基本依托是专业。,专业构成和专业特色,专业构成 专业构成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育主体。 1、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是指各专业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科特点而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的特殊要求。,在新的世纪,各个国家的高校都在调整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调整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强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具

15、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第二,要培养大量复合型人才。 第三,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应变适应能力和交往协调能力。,2、课程体系,首先,必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培养人才的方向、基本素质、业务规格要求来进行课程设置。 其次,必须以学科性质及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 再次,课程要与产业结构的变换和职业的更新相适应。另外,还要具备师资及其他教学条件。,课程体系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有机组合。课程间的组合包括个专业所开课程的类型及其比例关系。,3、教育主体,教育主体是指直接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要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专业特色,专业特色是指所办专业的优长之处、特殊之点。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产品竞争中

16、,企业提出了“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特”的竞争策略。 从构成要素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第一,专业培养目标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科性质的程度高;第二,课程体系合理,能为专业培养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持;第三,专业教师群体实力强、学术积淀厚,教师个体素质和专业水平高;第四,培养出来的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适应性,在同类职业中竞争力很强。 从培养方式看,专业特色具体表现为:第一,适应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价值追求;第二,能充分利用和发挥高校和社会有利于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因素和条件;第三,能有机组合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形成合力。 专业特色具有:相对性、动态性、积淀性 、前瞻性和科学性,专业划分、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专业划分 专业划分就是以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需要为依据,把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活动分成不同类型,并形成不同的教育基本单位。 专业划分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原则。二是职业适应性原则。三是独特性原则。 四是层次性原则。 实践中拓宽专业主要是三条途径: 一是加强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二是知识结构的广博与专深结合;三是加强实践环节、重视能力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