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罪及罚》多媒体教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62041689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2.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罪及罚》多媒体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罪及罚》多媒体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罪及罚》多媒体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罪及罚》多媒体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罪及罚》多媒体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罪及罚》多媒体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陀思妥耶夫斯基及其作品《罪及罚》多媒体教案(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陀思妥耶夫斯基, ,生平及创作,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19世纪中后期俄罗斯著名作家,颇具现代特征而影响深远的现实主义小说大师。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医生之家,其父本平民出身,但后来获得贵族称号,家庭宗教气氛浓厚。费奥多尔13岁入一家私立寄宿中学切尔马克寄宿学校读书3年,16岁进入彼得堡军事工程学院修业4年,这期间与文学结缘,大量阅读普希金、果戈里、巴尔扎克、狄更斯。1843年夏天毕业,获准尉军衔,任职工程兵团工程局,当绘图员。一年后辞职,从事专业文学创作。,生平及创作,1845-46年,陀氏完成他的第一部小说穷人,继承普希金、果戈里写“小人物”的传统,刻画下层社会

2、的苦人备受欺凌、含羞忍辱的悲惨生活和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个中篇用书信体形式写成,人道主义的凄凉情味贯穿小说始终,成功地发掘出小人物灰色外壳下未泯的人性,令人心酸。继而他又写出双重人格(1846)、女房东(1847)、白夜(1848)等中篇小说,继续表现小人物尤其是细致刻画其心理世界包括神经质或病态心理的主题,一般说来,这些作品的格调之灰暗,悲观绝望情绪浓郁。,生平及创作土壤派理论,流放时期的苦役和长期远离社会及先进阶层的生活,使作家的世界观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变成了一个精神沮丧的人,而且思想上形成一种非常有害的所谓“土壤派”理论。苦役生活使他与各种各样的来自下层的人民有了以前根本不可能想象的

3、那种直接的接触。下层人民对出身贵族的政治犯的不理解和敌视的态度,先是使陀思妥耶夫斯基感到震惊,进而又引起了他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的反思。认为在俄国,上层有教养的文化人已经脱离了“土壤”及人民,而人民也不理解更不同情高高在上的贵族革命家的理想,所以俄罗斯的大地上并不具有接受革命宣传的“土壤”,人民最好只是忍耐、顺从与笃信宗教。,精神探索的结果没有使他屈服于沙皇政府的淫威,但却动摇了他的信念,率先投入到宗教的怀抱。他否定了乌托邦社会主义,走向了乌托邦的“正教民粹主义”;他更加痛恨社会的黑暗,但反对一切用革命的手段改变现存制度的主张;他主张知识分子向人民学习,特别是学习他们的“俄罗斯式的笃信宗教的信

4、仰”。他彻底放弃了社会斗争,鼓吹阶级调和,反对任何暴力,美化驯良的性格,对改变现存政治经济制度不抱任何期望,而津津乐道于宣扬从人性方面改良社会,主张借宽恕、谅解、受苦来洗涤人间罪恶而建立博爱世界。此时以及后来许多作品均贯穿着这些思想,不过,作为一个同情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小说毕竟还是无情地揭发了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罪恶,对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穷人表示了深厚的同情。,生平及创作,生平及创作,1859年底,陀思妥耶夫斯基获准返回彼得堡,并重新开始创作。同年出版中篇小说斯捷潘契科沃村和舅舅的梦。60年代初,俄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异常激烈,而作家的立场则定位在进步力量的对立面,但尽管如此,他以巨大的艺术

5、力量揭露社会黑暗或继续表现对“小人物”怜悯同情的作品,客观上仍起着不可低估的进步作用,如长篇小说被欺凌与被侮辱的(1861)。作家对受侵害的“小人物”的悲惨命运深表同情,高度赞扬他们高拔的品质与忍苦的意志,然而所宣扬的受难精神不说是消极的,至少是无奈的。,生平及创作死屋手记,于1862年发表的死屋手记,以作者的苦役经历为蓝本,假托某犯杀妻罪的贵族囚徒羁押十年间的笔记写成的一部见闻录式的作品,真实地再现了阴森可怖的监狱生活尤其是囚犯们的精神状态,那是比但丁的“地狱”还要可怕的情景。形形色色的犯人中,有心狠手辣的歹徒和精神上的“卡西莫多”,但也有许多因不堪地主或军官的虐待铤而走险而蒙难的农奴和士兵

6、等。在这些人中,有任何暴力都难以摧毁其意志的强者,有令人惊叹的能工巧匠,有精明能干、幽默诙谐的庄稼汉,有心地如孩子般纯洁的少数民族青年。,生平及创作,1861年,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其兄长米哈伊尔一道,创办当代(1861-63),又从1864年起,出版时代(1864-65),这两个文学政治月刊,成为当时坚决反对、攻击革命民主主义者之无神论观点和暴力革命主张,鼓吹“土壤派”之通过贵族与人民和解并于君主及教会庇护下实现各阶层合作理论的据点。作家在当代登载了他的中篇小说地下室手记(1864),企图证明人之本性的卑劣,证明任何社会革命都不过是狂妄之举的空想。这是这部小说是最早表现出陀氏复调小说特征的一部作

7、品。,生平及创作,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济状况就如他的身体一样始终不佳,甚至可以说从未摆脱过贫困。1864年4月,他的前妻病死,3个月后其兄长米哈伊尔也撇下一家老小辞世。杂志亏损,负债累累,时代停刊,债务更压得他抬不起头。身心疲惫,尤其癫痫顽症频繁发作,苦不堪言。为了躲避,他干脆偕新婚妻子于1867年再度出国,在异邦过了4年漂泊的生活。这4年里,他创作了揭示资本主义条件下金钱的强大威力、表现旧道德原则破产的重要长篇小说白痴;另外还完成中篇小说永久的丈夫(1870)、长篇小说群魔(1872)等。,陀氏晚年的创作,还有长篇小说少年(1875),揭露资本主义金钱势力对青年人灵魂的腐蚀作用,同时竭诚宣传温

8、顺博爱的宗教容忍思想。但最重要的是卡拉马佐夫兄弟(1880),这部长篇小说构思达30年之久,可以说乃其一生哲学、社会、宗教、道德观点之总结性的艺术结晶,构成陀氏小说严厉的社会批判和谦卑的宗教说教矛盾主题的基本特征在这儿臻于无以复加的程度。这是个在资产阶级利己主义吞噬人性的背景下,因贪婪和情欲而致分崩离析的家庭悲剧。这是个人性泯灭的“偶合家庭”,意思是说它有很大的偶然性,人们在外力的左右之下不小心结合在一起了。它既没有家族公共价值作为依托,也没有个人肉体自由作为根据,更没有信仰的依据。它呈现为一种虚伪的无根状态。貌似温和的家庭形式之中,包裹着一颗颗邪恶的心。文学史上的“卡拉马佐夫气质”即是,特指

9、带有遗传性的恶劣的家族气质,自私、残暴、贪婪、淫荡、卑琐、堕落,以致父子也争风吃醋、骨肉相残,乃恶德之集中体现。作家正是用独特的对位法结构形态深刻和真实地反映了导致人格分裂和精神变态的时代悲剧。,生平及创作卡拉马佐夫兄弟,罪与罚,长篇小说罪与罚一般被认为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代表作。这部小说的素材来自时代杂志登载的一篇关于法国青年拉谢尼耶夫因杀害某老妇人而被判刑的犯罪报告。60年代的俄罗斯,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它的残酷性、掠夺性、冷酷的功利性将社会贫富的距离拉得更远,金钱原则统治下的社会成为野心家、胆大妄为者的天堂和善良人、胆小柔弱者的地狱,一幅幅彼得堡城市贫民伤心惨目的生活图景构成主干故事极其

10、真切的背景。,罪与罚人物关系,罪与罚无路可走的主旋律,通过这个惊心动魄的主人公犯罪和良心受罚的故事,小说之最具意义的或许是渗入而非表层地揭露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的条件下弱肉强食的社会道德特征。作家以无比痛楚的心情,把一个任人宰割的穷人的俄罗斯之病苦、惨象赤裸裸地呈现出来,整部作品的律动都在透露着一个信息:在这里根本没有办法活下去。无路可走是小说的主旋律。,马美拉多夫任酒精麻醉自己而置妻儿忍饥挨饿于不顾;索尼娅美丽善良、洁身自好,为家人活命却不得不向公众出卖肉体;杜尼娅天生丽质,心比天高,终究准备嫁与令人恶心的庸俗无赖;拉斯柯尔尼科夫本好学上进、颇具正义感,竟落得个杀人凶手:这都是由于无路可走。在

11、这样的极端频发和不健康的社会物质与精神环境里,人的天性遭到扭曲。,大量真切的社会层面的描写尽管相当突出地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特征,不过作者更偏重的似乎还在思想层面,或者说隐于背后的心理哲学主题。不难发现,小说情节始终是围绕主人公的某种“理论”展开的。在拉斯柯尔尼科夫实施谋杀的前两个月,他曾在每周评论发表一篇论犯罪的文章,主要论点是:世上有两种人:平凡的与非凡的;前者不具有犯罪特权,故只能俯首帖耳驯服于生活;后者却可随心所欲践踏法律,因为他们是伟人、强者;比如拿破仑式的历史怪杰,哪一个不是罪犯?这种人为实现理想做任何坏事均能泰然自若,踏过尸体血泊也脸不变色。这是一种以尼采的“超人”哲学为基础的理论

12、。他渴望自己是拿破仑式的超人,拥有勇气、自由和权力。杀死老太婆不过等于捏死一只虱子,拉斯柯尔尼科夫想证实“同大家一样是只虱子呢,还是一个人?”,罪与罚心理哲学主题,所以其作案动机并不完全因为被贫穷压得喘不过气,其中还包含了幼稚、愚蠢的野心。当然,始料不及的是,他也仅仅是只虱子而已。通过主人公欲做强者梦幻的破产,作家否定了极端利己主义的“超人”哲学以及无政府主义式的叛逆反抗;同时也以他的悲剧证明,任何以暴抗恶的行动都是行不通的,于俄国社会可怕的贫困及无出路状态毫无补益;这样,自然也就把宗教容忍思想的化身索尼娅的“说教”派上了用场,通过她宣扬不思反抗、感受苦难的“奴隶的道德”,也就是与现实妥协。显

13、然,“用宗教复活人”的思想与整部作品所显示的强大的批判力量是不相协调的。,罪与罚心理哲学主题,罪与罚充分显示了作家“刻画人的心灵深处的奥秘”的巨大才华。特别是通过人物的自身感受和内心分析,无情地剖析人格分裂的主人公的病态心理,这正是作家最显著的艺术特色之一。在表现主人公内心冲突,尤其杀人犯罪与良心受责的细腻、逼真、富有层次的分析刻画方面,采用了一些新手段,达到了新高度。例如内心独白、梦境幻觉、象征暗示、神秘隐喻之类手法迭次交叉,以表现心灵与精神世界的变化,乃至瞬间揭示分裂人格、思想错乱、歇斯底里、非理性活动、下意识行为等非常规的迷乱精神状态。实际上提供了俄国文学史上未曾有过的先例。对于主人公来

14、说,如果甘愿做逆来顺受“平凡的人”,那么等待他的将是马美拉多夫的悲惨结局;如果去做一个不顾一切道德准则的“人类主宰者”,那就会与为非作歹的卑鄙之徒卢仁同流合污。他的人格的主导面终于在白热化的搏斗中渐趋优势,并推动他最后否定自己的“理论”,向索尼娅靠拢。作者用了大篇幅从道义、良知、社会与人性之不同途径去剖示罪人在精神炼狱受刑的过程和感觉,为上述手法的妙用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罪与罚剖析病态心理,通俗地说,似乎作者让任何一个人都发表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立场,但更主要的是兹众多的声音并不分主次。,与传统小说写作一般将一个主导的声音统摄全局的做法划出了界限。这种复调模式在地下室手记中奠定了基础,罪与罚是典型范例。,关于陀氏小说艺术的研究,其中“复调小说”理论影响较大,是由苏联学者巴赫金首创。,同一作品中包含多种声音,体现一种“全面对话”,也就是许多价值相等的意识平等地存在。,理解复调现象的关键在于强调每个形象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在于强调艺术形象之间及其作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罪与罚复调小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