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熊光炯先生新作《心远》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6204100 上传时间:2017-09-1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评熊光炯先生新作《心远》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评熊光炯先生新作《心远》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评熊光炯先生新作《心远》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评熊光炯先生新作《心远》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评熊光炯先生新作《心远》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评熊光炯先生新作《心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评熊光炯先生新作《心远》(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Comment X1: 这句我修改了一下,更为精炼,但是没有不行,否则和后面不太对接Comment X2: 帮我在严复之后再添几个人吧,书不在手上。1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评熊光炯先生新作心远思索再三,以“心远”一词破题最为恰当。 心远这个书名,应该来自南昌月池熊氏家族近代所创办的心远小学堂、中学堂乃至后来的心远大学堂。而依书中所述,把心远作为学校的名称,更源自陶渊明饮酒一诗中的名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 此句本意为虽身处闹市,却不闻往来的车马之喧。问君何以能够做到?只因心中不浮躁,那么所处的地方也就自然宁静了。普遍认为陶渊明是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而在我的理

2、解中,他更是一位禅学大师,他的文章则处处显露着禅机。 “心远”一词说的就是人的思想对于生活的主观把握,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一种状态的时候,周围的环境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一切也就随着执著的精神而改变。此处的“远”字是一个动词,意为君子对于内心的把握,不因外界的干扰而动摇。读书、求学、奉献教育,正是熊氏这个教育世家百年不变的已远之心。熊氏家族有文字记载的先祖熊世昌,即使科举不中以教授私塾为生,仍一生不忘“读书”二字,临终之时仍嘱咐儿孙要读书。几代之后的熊育鍚,身处清末至民国的乱世,却一生致力于兴学堂、办教育、传新学、强中华。本书作者熊光炯先生的祖父熊冰,面对半个世纪的暴风骤雨,始终不忘寄情诗文,求

3、索未知。直至熊光炯先生,青年就学于北大,而后勤于写作,已有七部作品结集出版,至今日仍笔耕不辍。全书以熊氏的家族谱系作为线索,全面展示了一个教育世家十几代人,经历自晚清、民国再到新中国建立后的社会历史巨变,而执着于兴办教育、引进西方教育、开化民智、发展科学、为祖国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同时也从细节上记录了熊氏家族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严复、等关键人物的交往。读过心远一书,就知创作不易。对熊氏家族百年2历史的梳理非要几十年的积累才能完成,而这种坚持,又全在一个“心”字。作为一个以历史教学为生命主题的读书人,书中的太多情节引起了笔者的兴趣。这里没有演绎官僚之间的尔虞我诈这里没有演绎达官显贵之间的尔虞我

4、诈,没有条陈苛刻严谨的典章制度,相反是从一个家族的发展历程中,通过记录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重现了与其相伴的历史真相通过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的书写重现了之其相伴的历史进程。在太平天国攻陷南京之后,熊世昌的三子熊谏和趁人们抛弃清政府发行的盐票时低价购进,十年之后高价卖出,从而一夜暴富始创了熊家的百年伟业。这段精彩的叙述,让我们从更为微观的角度认识了太平天国运动对于江西乃至整个“红区”社会经济的影响。书中从建筑、占地面积、陈列摆设等方面详细描述了熊家壮大后建立的月池熊氏庄园,通过一个典型庄园向我们展示了晚清时期江西庄园地主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本书中很值得称道的,是第二章“兴办教育的先行者”

5、 。本章虽是叙述熊育鍚一生创办教育的事绩,却再次以多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影射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比如,晚清教育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的留日思潮,近代英文教育的兴起,中国科学社的创立等等。作者更用大量笔墨叙述熊育鍚与严复之间的交往,创办新式教育方面的合作,以及熊育鍚之子熊正瑾与严复之女严瑸无果的婚约,深刻表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在中西思想文化冲撞的大背景下的艰难抉择。很多内容很难用通俗的历史认知和现代人的生活经验理解,而其本身却有大量的历史一手资料作为支撑,是颇为严谨的修史方法。掩卷而思,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这本书给出了一个明确的回答。我们更多的是热心于政治家们的丰功伟绩,或是思

6、考一次战争的前因后果,至少也要通过一些逻辑性的考证去发掘社会进程中的“客观规律” 。这些本没有错,但这本书还给了我们另外一种选择,即当代史学界所倡导的“眼光向下的革命” 。历史也要关注普通人,关注生活细节,关注并不伟大的人们对社会的贡献。书中通过纪实性的叙述重现一段段具体的生命历程,这本身3就是给片断的历史添上了重要一笔。当我们自下而上仰视的时候,才发觉过去的一切离我们并不遥远,甚至很多东西我们正在经历。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对社会史和教育史的贡献,更多的是通过对百年以来中国教育的回顾,给我们现今的教育提供多方面的启示。限于篇幅,这里浅说一例。书中的一段对话让笔者记忆深刻。熊育鍚先生一辈子以校为

7、家,只有寒暑假才回到月池村的家里。他见到儿子熊正理(雨生)问道“雨生哪, 四书 、 资治通鉴读过了没有?”雨生回答说读过了,但是读不懂。熊育鍚教育儿子说:“一遍读不懂,就读第二遍,第二遍还不懂,再读第三遍。你别以为陶渊明说他好读书不求甚解,那是说说而已,他理解得又深又透。 ”熊正理喏喏地解释说:“现在要学的课程很多,时间忙不过来。教育部颁发了训令,不让再读四书五经了。 ” 熊育鍚喝道:“ 不读何以安身立命,国粹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低水平,没有时间不是理由,现在放假了,你给我好好读一读。 ”从此,每到寒暑假,回月池村度假期的子弟们便都要读“四书”和资治通鉴 。熊育鍚让孩子们读“四书” ,是要让后代

8、懂得做人的道理,就是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仁、义、礼、智”和“中庸之道” 。读资治通鉴 ,是要让后代了解历史的兴亡更叠,能做到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大胆的说,这两点也许是现今中国教育尤其是历史教育所缺失的。我们从小学就接受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高中时候还要学习马克思思想政治课程,上了大学还有“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 。但观察我们身边的社会,每次那些丑态百出的现象被新闻媒体曝光后,社会中声讨道德教育的声音也随之而起。我们没有道德教育吗?我们有。我们的道德教育不全面吗?我们全面。为什么从那些个案中却让我们觉得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止步不前,甚至有所下滑?笔者认为原因在于我们的道德教育全面但不深刻。而什么样的教育

9、才是深刻的教育,或许很难有公认的标准。笔者理解的深刻,往往指的是那些从小就记住的东西。这些往往能铭刻于心,受用一4生。熊育鍚对中庸 孟子烂熟于胸并成为做人做事的行为准则,正是那个时代从小经学教育的结果。在解放前, “弟子规” “三字经”是学生的启蒙读物, “四书五经”是学习的基本内容。这些也许是旧的、腐朽的、封建的, “仁、义、礼、智”或许并不完美,但“不仁、不义、不礼、不智”却绝对丑陋。我们没必要教育孩子事事忍让,却要让他们知道人需有恻隐之心;没必要让孩子时刻见义勇为,但却要有好恶之思;没必要厉行尊卑长幼,却应恭亲敬长;没必要苛求黑白分明,却应明辨是非。而如何才能达到教育的良好效果,非要从小

10、做起才行。从小进行传统道德方面的培养,让这种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深入骨髓。虽然这种教育现今已被很多家长重视和推崇,但它们想更应作为教育改革的其中一部分。教育也需要科学发展,而其立足点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学会政史地,安身立命不费力。当然还有美术、计算机、体育等等,这些都是重点。但就像一场宏大精彩的演出总需要一个序曲,一些简单传统文化的设计,有资格成为其中定调的音符。如果再说熊育鍚让子弟们必读的资治通鉴 ,好像又回到了历史的话题,但这更和历史教育有关。熊氏家族虽然重理轻文,但其后代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变化中始终清醒处事,认定自己的目标,取得成功,和这个家族一

11、贯的史学基本素质培养密切相关。总有人让我评论,现今的历史教材怎么样,我觉得不论哪套都不错。初中的历史教材线索明晰,内容详略得当。高中的历史教材贯通古今中外,讨论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趋势和规律。但我觉得好的东西也会伴随着不足,这个不足就是缺少像语文教材那样,配套一系列选读课本。不仅资治通鉴 , 史记 、 汉书 、 后汉书 、 三国志等等这些优秀的史籍,都包含着古人丰富的智慧和历史信息。这些不仅属于过去,更是属于现在和未来。我们的历史教材中更多的是高度概况的历史,而不是声情并茂的历史;更多的是结论性的历史,而不是值得回味的历史;更多的是应试的历史,而不是明理的历史。能否从历代的优秀史书、文5人笔记、方志家训中选择一批贴近于教材而可读性又强的材料,汇编成册?这是笔者读到这一对话时的另一想法和疑问。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笔者也只能从历史和教育的角度从书中得到一些启示,阐发一些感想。 心远以纪实文学形式书写熊氏家族的百年教育史,其微观生动的叙述使它具备了很强的可读性。而此书又是从历史的角度书写中国教育,其中具有现实意义的典型例子不胜枚举。如果我们愿意从朴实的文字中细细品味,这本书值得多读几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