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一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精准赏析古诗艺术技巧课件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040872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5.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一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精准赏析古诗艺术技巧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一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精准赏析古诗艺术技巧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一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精准赏析古诗艺术技巧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一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精准赏析古诗艺术技巧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一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精准赏析古诗艺术技巧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一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精准赏析古诗艺术技巧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专用2018版高考语文大二轮复习与增分策略第一章古代诗文阅读专题四精准赏析古诗艺术技巧课件(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四 精准赏析古诗艺术技巧,第一章 古代诗文阅读,把脉学情 准确诊断,读文答题 精细突破,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 唐岑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 大历四年(769),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其那:怎奈。,1,2,3,4,鉴赏 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为诗人的写怀之作,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 全诗写

2、得苍凉悲郁,格调高远,深衷浅貌,句平意远,脱弃繁缛而丰华古韵,天然呈现。全诗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落寞以及对自己仕途不顺的感慨。 诗的开头两句自叙平生。“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诗人本有济世之志,“为郎”和“出守”在诗人看来是难以施展抱负的。“便白头”说时光之快,有“功业悲后时,光阴叹虚掷”的意思。其中包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以沉重的叹息引起全诗。,1,2,3,4,诗的次二句承首联倾诉平生感慨。“长不用”不仅指嘉州刺史秩满后未受叙用,更主要的还是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从未被重用过。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四海犹未安,一身无所适”,对“圣

3、主”,诗人不能无怨,对“苍生”,诗人不能不忧,格调更为沉重。第五、六句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则是“悲秋”。对春光而兴叹,见秋风而生悲,看似悲叹时光流逝,实则悲叹壮志未酬、平生失意,从而转出正意。,1,2,3,4,诗的最后两句为诗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时至暮年,处境维艰。满腹心事,无处倾诉,虽有江上蝉声满耳,却不仅不能排遣思绪,倒反更引出无穷愁烦,恰烘托出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诗歌遂在这种更为凄切沉重的情调中结束。 这首诗向故友倾诉情怀,概括了诗人的一生,尤其突出了晚景的凄凉,实为追悼平生之作,写得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真实地传达出一个关心国事却有志难展的封建文人暮年的沉重悲哀。,1,2,3

4、,4,请赏析诗的最后一句“江上蝉鸣空满耳”的妙处。,答案,答案 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满耳”的蝉鸣衬托诗人内心的孤寂;以秋蝉凄厉的鸣声收束全诗,将诗人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1,2,3,4,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寒 食 宋李山甫 风烟放荡花披猖,秋千女儿飞短墙。 绣袍驰马拾遗翠,锦袖斗鸡喧广场。 天地气和融霁色,池台日暖烧春光。 自怜尘土无他事,空脱荷衣泥醉乡。 注 披猖:这里是飞扬的意思。荷衣:出自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诗句。,1,2,3,4,鉴赏 李山甫,晚唐诗人。累举不第,落魄有不羁才。在动荡的时代,李山甫同罗隐等众多晚唐寒士一样

5、,久困科场,仕途渺茫,一腔报国之志无处得张。发而为诗,多为忧国忧时。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气温不热不躁,万物吐旧纳新,天地之间一片盎然的景象。这个时节,人们纷纷走出户外,进行扫墓、禁烟、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赏花、斗鸡、馈宴、咏诗等习俗活动。,1,2,3,4,本诗为七律,对仗工整、押韵和谐,语言朴素直白。前三联,点面结合,抓住寒食节的时令特点和特色活动,描写了寒食节明媚的春景和欢快的活动场面。首句,赋予春风、春花以动感,“放荡”“披猖”二词让人看到春风妖娆拂面,鲜花烂漫绽放,处处一片阳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日景象。接下来,颔联分别写了女子荡秋千和男子驰马拾翠、广场斗鸡的热闹场

6、面,年轻的男女自由奔放、释放活力,尽情享受无边春色,为浓浓的春意增添了生机。颈联,继续描写春日美景:天地之间气候调和、春意浓重;池苑楼台沐浴暖阳、葱郁叠翠。此时的诗人,本应为这样的美时美景所感染,却没有这份闲情,联想到自己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空虚、无聊,诗人只能将满腔抱负,随酒化入愁肠。全诗以乐景衬哀情,尾联将久郁心间的不快喷薄而发,令人叹息。,1,2,3,4,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答案,答案 (1)表达了诗人坚守高洁品格而不得却又不甘落入尘世的孤寂无聊、抑郁愁苦之情。 (2)以乐景衬哀情(衬托),诗人通过描写春天美景和尘世的喧闹衬托内心

7、的孤寂、冷清; 通过“自怜”直接抒发自己的愁苦之情; 通过“空脱荷衣”“泥醉乡”表达了内心矛盾的痛苦。,1,2,3,4,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元夜忆群从 南宋范成大 愁里仍蒿径,闲中更荜门。 青灯聊自照,浊酒为谁温? 隙月知无梦,窗梅寄断魂。 遥怜好兄弟,飘泊两江村。,1,2,3,4,请简要赏析颈联的表达效果。,答案,答案 融情于景,作者借透过窗户的月光、悄然绽放的寒梅,表达对兄弟的思念和自己的孤寂之情。 用词富有表现力,“知”用比拟手法,写出了隙月的善解人意;“寄”即“寄托”,写出了作者的孤寂。 化静为动,“寄”还可理解为“邮寄”,即把窗外的寒梅邮寄给“断魂”之人,富有动感。,

8、1,2,3,4,4.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晚 蝉 唐卢殷 深藏高柳背斜晖,能轸孤愁减昔围注。 犹畏旅人头不白,再三移树带声飞。 闻 蝉 唐来鹄 绿槐阴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 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 注 轸:此处意为拨弄。围:腰围。,1,2,3,4,鉴赏 晚蝉:首句写蝉傍晚时分深藏在高高的柳树中,凄厉地叫着。虽没明点叫声,但如果没有叫声,怎么知道密密的高柳之中会有蝉,“斜晖”二字暗合题目中的“晚”。蝉的叫声拨弄着旅人孤单寂寞的离愁,憔悴着旅人的身体,令旅人腰围减损。第三句“犹畏旅人头不白”化用骆宾王的诗句“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这里指旅人漂泊中离愁渐染黑发,白了少年头

9、。结句寓情于景,蝉离树,人挪地,“三”是“多”的意思,寓意漂泊没有尽头,旅人的羁旅之愁、凄苦之情,通过写景表现得含蓄蕴藉。,1,2,3,4,闻蝉:“绿槐阴里一声新,雾薄风轻力未匀。”绿槐荫里发出一声新叫,这声新叫在薄雾轻风中显得力气不匀。开头两句写蝉的叫声,一个“新”字,表示又一年的一个新的开始;“力未匀”,有低弱,有高昂。“莫道闻时总惆怅,有愁人有不愁人。”不要说闻蝉声时总是感到惆怅,当中有感愁苦的人,也有不感愁苦的人。前两句的描写,为后两句的议论张本;后两句以议论入诗,表明不同的人听到蝉声,有不同的感受:有人听到蝉声的高昂,有人感受到蝉声的低弱。本诗力翻陈案,没有定死蝉声只给人惆怅、愁苦之

10、感,可谓出人意表。,1,2,3,4,请简要分析两首诗最后两句表现方式的特色。,答案,答案 晚蝉:抒情和描写相结合,怨蝉声惹人愁,无理而有情。闻蝉:以议论入诗;力翻陈案,出人意表。,1,2,3,4,作为古诗鉴赏最常见的考点与考题,赏析艺术技巧在一轮复习结束后遗留下来的问题主要有:审题不准,明明是要答修辞手法的却答成了表现手法(狭义的)。对所用的技巧判断不准确。具体赏析时机械套用,牵强附会地答出表达效果。问题的解决,主要放在关键的第一步上准确判断所用的艺术技巧。,问题直击,一、精微品鉴,诗歌答题中所有的问题都源于读,只要读懂读会了,所有的问题都好解决,答艺术技巧赏析题也是如此。不少考生看到语言材料

11、就急于判断艺术技巧,而不是细细地阅读与品鉴,结果只能是南辕北辙。对试题所给的语言材料要在对全诗内容有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细读、品鉴。具体说来,要从“象”入手,去体察“境”,领悟“意”,进而准确判断所用的艺术技巧,赏出表达效果来。,1.欣赏“象”,感受“境”。所谓“象”即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包括各种景、物、人、场面以及其构成的整体艺术画面。第一步要把所给材料的“象”统统找出来,既包括动态之象,又包括静态之象,把它们联缀起来,并想象成一幅(或两幅)画面。,试以2015年全国卷诗歌题残春旅舍要赏析的“晚唐巧句”“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为例。两句中的“象”有:树头,抱花须而落的蜂;池面,吹柳絮而

12、行的鱼。两句分别写了两个动态的场景: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再想象成这样两幅画面:肥胖的蜜蜂倒抱着花须忙碌采蜜,鱼儿追逐着水面的柳絮玩着吹泡泡的游戏。 当在脑海中形成这两幅画面后,就能感受到了“春的盎然生机与情趣”的意境了。,2.抓住“诗眼”,领悟(情感)意蕴。所谓“诗眼”就是句篇中交代感情的词句,抓住了“诗眼”,就领悟到诗句的情感意蕴,进而也能准确说出其艺术效果了。仍以残春旅舍“晚唐巧句”为例,“抱”“吹”固然是描写“蜂”“鱼”动态之词,从中能读出愉快之情,再联系全诗的“恍然”诗眼及其他情语,不难看出这两句实际上是以乐景反衬眼前流徙的悲哀。 综上所述,只有对所给材料做由“象”

13、及“画”“境”,进而领悟到其情的阅读品鉴的功夫,才能全面、准确地判断出艺术技巧,赏出表达效果。,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江云叠叠遮鸳浦 宋苏庠注 江云叠叠遮鸳浦,江水无情流薄暮。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无尽处。白沙烟树有无中,雁落沧洲何处所。 注 苏庠:宋代词人,终身未仕,隐居庐山,浪迹湖海。,即时小练,鉴赏 这是一首羁旅抒怀词,通篇在景物描写中抒发了“客恨渺无涯”的感情。 开头两句写别离的时间(薄暮)、地点(鸳浦)及景物特色。在薄暮时分,船儿离开鸳浦,渐渐远去,江上云气重重叠叠,遮蔽了与伊人分别时的鸳浦,不见伊人的倩影;想让那一叶扁舟暂驻,

14、然而江水无情,载着这小舟偏偏向远方流去。“鸳浦”二字颇有深意,“鸳”即“鸳鸯”,古称“匹鸟”,雌雄偶居不离,后比喻情深意长的伉俪。词中的“江云叠叠遮鸳浦”不仅写出江云重叠遮蔽鸳浦之状,更暗寓了词人不得不与伊人分别的离愁,无限幽怨之情亦隐在“叠叠”二字之中。“流薄暮”三字耐人品味,不仅点出出行时间的迟暮,而且烘托出伤别的氛围:在薄暮,冥冥中抛别伊人远离家乡,在薄暮冥冥中浪迹天涯,天各一方,游子的心绪该多么悲凉、伤感、孤寂。一个“流”字,用得尤为精妙,它给读者展开一幅动幻的画面:“江水长流,孤帆远去,暮色悠悠,在流动中,暮色愈来愈重,孤帆消失在江天苍茫之中。” “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

15、以对仗手法作了鲜明的对比,揭示了游子的思乡深情。上句写江风吹拂,芦苇摇曳,恰见归帆初张,将返家乡,而自己却是迎风冒雨,扬帆远行。下句写雨声淅沥,敲击船篷,惊扰了客梦。“不禁”二字是禁不住的意思,它强调了客梦轻浅恍惚。此二句对仗工稳,设想新颖。,过片继续写游子情怀。“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无尽处。”这是移情入景的手法,将小渚的荻花人格化了。这里既是嗔怪荻花不了解游子思乡之情,又嗔怪她无留客之举,只是一味地在瑟瑟秋风中含情脉脉,愁思缕缕地送别游子。词人用移情法从侧面表达了游子的思归深情。 结句“白沙烟树有无中”两句,以景结情。写江边白沙茫茫,烟树迷蒙,似有似无;时至傍晚,正是雁落平沙休憩之时,然

16、而这休憩之地能否安全呢?“何处所”是设问句,写出词人对雁行的关心。“沧洲”是滨水之处。词人在景物描写之中寄托了自身漂泊无依,前路茫茫的感慨与惆怅。,全词以景寓情,情景交融,无论是叠叠江云、汤汤江水、淡淡薄暮、点点归帆、瑟瑟苇荻,还是沥沥秋雨、杳杳白沙、茫茫烟树、行行北雁,各种意象都满蕴着词人羁旅伤别之情,前路渺茫的感慨。这词中的景,是词人心中景、情中景,故而“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归帆初张苇边风,客梦不禁篷背雨”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案 对比和借景抒情。写江风吹拂,芦苇摇曳,恰见归帆初张,将返家乡,而自己却是迎风冒雨,扬帆远行。两相对比之下,更显自己羁旅之伤。写雨声淅沥,敲击船篷,惊扰了客梦,兼之眼前所见归帆与瑟瑟苇荻,更添感慨,表达了思乡之情。,答案,二、精细判断 要准确判断艺术技巧,除了前面谈的精微品鉴的基础外,还要掌握五个判断角度: 1.从写作对象角度判断技巧 如果写作对象是景物,则要考虑景物描写的角度与手法;如果是事物,则要考虑正面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