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秋八年级(河北 人教版)语文上册练习:12 唐诗五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62022350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秋八年级(河北 人教版)语文上册练习:12  唐诗五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8年秋八年级(河北 人教版)语文上册练习:12  唐诗五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8年秋八年级(河北 人教版)语文上册练习:12  唐诗五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8年秋八年级(河北 人教版)语文上册练习:12  唐诗五首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8年秋八年级(河北 人教版)语文上册练习:12  唐诗五首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8年秋八年级(河北 人教版)语文上册练习:12 唐诗五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秋八年级(河北 人教版)语文上册练习:12 唐诗五首(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2唐诗五首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加着重号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东皋(go)薄暮(b)x(徙)倚落hu(晖) 驱d(犊) 采wi(薇)崔颢(ho) 千载(zi) 燕然(yn)征蓬(png)2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1)东皋薄暮望薄:接近(2)徙倚欲何依 徙倚:徘徊(3)白云千载空悠悠 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4)晴川历历汉阳树 川:平川,原野 历历:分明的样子(5)芳草萋萋鹦鹉洲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6)使至塞上 使:出使(7)单车欲问边 问:慰问(8)长河落日圆 长河:指黄河3文学常识填空。(1)野望的作者王绩,字无功,唐代诗人。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故自

2、号“东皋子”。(2)黄鹤楼的作者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李白对此诗曾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3)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唐朝诗人,尤善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价其诗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4名句默写。(1)王绩野望中描写秋意正浓的山野景色的诗句是: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2)崔颢黄鹤楼中既描绘了在黄鹤楼所见的远景,又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感慨的诗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中直抒胸臆,抒发游子悲苦的思乡之情的诗句

3、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王维使至塞上中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诗句是: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抓住典型景物,描写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被誉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02课内精读(一)阅读野望,回答问题。5请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颔联总写秋色,是静景、远景。颈联写“牧人”与“猎马”,是动景、近景。这四句宛如一幅山家晚秋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6“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两句表面是说自己在现实中无认识之人,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实则表现了诗人孤独、抑郁的心境,抒发了惆怅、孤寂

4、的情感。(二)阅读黄鹤楼,回答问题。7下列对诗作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B)A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化虚为实,写由黄鹤楼而生发的联想,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抒发了一种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感以及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B后四句虚写,描写想象中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引发乡愁。C颈联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晰可见、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景致之美,令人陶醉。D尾联中“日暮”的苍茫,“烟波”的迷蒙,与怅然的乡愁交织。由景生情,融情于景,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解析:B项中后四句是实写。)8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

5、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明丽的阳光下,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原野上绿树掩映,看上去清晰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葱茏茂盛,生机盎然。(三)阅读使至塞上,回答问题。9从修辞的角度说说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使“汉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胡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寂寞伤感(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10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大漠烽烟直上和长河映落日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面对此景时的深切感受。“直”字在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

6、雄伟,“圆”字于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03拓展阅读(遂宁中考)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_坼(ch):裂。乾坤:天地。11请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两句。(4分)一个“坼”字写出了湖水仿佛在延伸,大地犹如被切割开的状态;(1分)一个“浮”字写出了天地万物仿佛日日夜夜都在洞庭湖水上浮动漂游的状态。(1分)这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洞庭湖壮阔磅礴的气势,富有动感和力度。(1分)12颈联和尾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首诗体现了“诗圣”杜甫怎样的情怀?(5分)“无一字”“有孤舟”可见诗

7、人的孤苦伶仃,(1分)“戎马”“关山”点出了写作本诗时的战乱背景。(1分)颈联表现了诗人对自己身世孤苦、晚境凄凉的哀叹,(1分)尾联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不安、战乱不休的悲伤。(1分)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1分)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01积累运用1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1)来从楚国游从:往(2)仍怜故乡水 怜:喜爱(3)水面初平云脚低 初:刚刚(4)几处早莺争暖树 暖树:向阳的树2文学常识填空。(1)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2)钱塘湖春行的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有“诗魔”

8、之称,著有白氏长庆集。3名句默写。(1)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化静为动,表现雄浑开阔意境的诗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表现了奇特大胆的想象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借故乡之水,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句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美景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的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4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A牧人/驱犊/返B日暮乡/关何处/是C山随/平野/尽 D最/爱湖/东行不足5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典故的一项是(D)A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B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

9、余黄鹤楼。C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6古诗像一朵奇葩绽放在文坛上,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吸引着我们前去观赏。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曾经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确,中国古诗之路也是漫长而修远的,现在请你和我们一起漫步古诗苑,完成下面的题目。(1)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段富有诗意的开场白。【示例】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华诗词是民族文化的宝典,是一朵瑰丽的文学奇葩。今天,就让我们漫步在这个色彩缤纷的世界,在鸟语花香中,品味古人的闲情逸致;在诗情画意中,感受古人的旷达胸襟吧。(2)请根据下面两幅图片的内容,分别配上相关诗句。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

10、早有蜻蜓立上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3)“飞花令”本为古人行酒令的一种,按顺序吟诵带“花”的诗词,答不上则罚酒。中国诗词大会则简化为两人依次吟诵带主题字的诗句。假如你参加了诗词大会,主题字为“江”,请你写出带“江”字的诗句。【示例】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02课内精读(一)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问题。7请描绘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诗的景象。(100字以内)【示例】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的前行而逐渐展开,最后在广阔的原野尽头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望着广阔无际的原野,诗人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8下列对

11、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A首联叙事,紧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至楚地的荆门。B颔联以游动的视觉描绘了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象。C颈联以动写静,用两幅美丽的画面写江上美景,依次是天边云霞图,水中映月图。D尾联“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的情义,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解析:C.颈联依次是“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二)阅读钱塘湖春行,回答问题。9从诗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描写的是初春景象?“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或“早莺”“新燕”“乱花”“浅草”)10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诗歌的颈联。“乱

12、”字突出了早春各种花多而密的特点;“渐”字描写出了初春各种花逐渐开放的景象;“浅”字突出了初春的小草柔嫩的特点。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早春的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03拓展阅读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2分)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12这首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详见本课“学法点津”】(3分)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体会诗人的情感【典型例题】诗

13、歌黄鹤楼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日暮”“烟波”给人一种朦胧、弥漫、飘忽的感觉,把水波渺茫、暮霭沉沉的景象形象自然地表现出来了,构成一幅灰暗的背景,烘托出诗人的怀乡之情。【技法点睛】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结合背景,把握诗词的情感。这里的背景,一指诗词反映的广阔的社会现实,二指诗人的人生经历。(2)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诗眼是解读诗词主旨的一把钥匙,阅读诗词,如果能抓住诗眼,就容易体会诗人的情感。如从李白渡荆门送别中的“仍怜”一词,就能体会到诗人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3)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诗人总是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寄托在自然山川、风花雪月等意象中。(4)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用典就是运用古籍中的逸事、趣闻、寓言、传说或有出处的诗句等来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等。答题格式:这首诗通过描写的形象或景物,写出了的情境或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习题链接】见“拓展阅读”T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