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2_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人民版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017634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3.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2_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人民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2_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人民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2_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人民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2_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人民版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2_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人民版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2_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人民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十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2_2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人民版(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2讲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1918年3月,苏俄国内战争爆发,苏维埃政权面 临危机。 2.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战胜敌人。 3.内容: (1)农业:实行_。,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_管理。 (3)产品分配上:取消自由贸易,实行_。 (4)实行成年人_。,高度集中,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图示记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4.影响: (1)积极:高度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战争胜利。 (2)消极:强行征粮等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引发了严重危机。,【名师指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俄国内战争时

2、期,为了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实行的公有制、计划经济等。其实质是利用军事、行政手段控制经济,排斥市场和货币关系,并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 (1)经济危机:战争结束后,工农业产量大幅下降,人民 生活困苦。 (2)政治危机:_政策的继续实施引发严重 社会矛盾。,战时共产主义,2.内容: (1)农业:以_代替余粮收集制。 (2)工业:在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企采取 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_。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_。 (4)分配制度: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 _的工资制。,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自由贸易,按劳取酬,【易错提醒】正确认识

3、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它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3.影响: (1)经济:经济恢复,为实现_打下坚实基础。 (2)政治:巩固了_和苏维埃政权。 (3)理论:探索出落后国家向_过渡的正确途 径。,工业化,工农联盟,社会主义,【图示记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俄)经济政策的转变,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 (1)工业化。 政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_ 方针,优先发展_。 成就: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实现了_,成为 世界工业强

4、国。,社会主义工业化,重工业,工业化,问题:工业结构不合理,_比重过大;农民付出代 价过大。 (2)农业全盘集体化。 政策:1927年联共(布)提出_的方针。 影响:为_解决了粮食、原料和资金问题;没有 促进农业发展。,重工业,农业逐步集体化,工业化,【名师指津】 1.农业集体化的性质和目的 (1)性质:是苏联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2)目的: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促进农业经济自身的发展,把小农经济变成现代化大农业;二是使农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为国家的经济独立、政权巩固服务。,2.特征: (1)经济:高度集中的国家_模式,排斥市场 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

5、: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 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_。 (3)思想文化: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指令性计划,斯大林,【名师指津】 2.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对新经济政策的改变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3.影响: (1)经济: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片面发展 _,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 力。 (2)政治: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 了政局稳定;但破坏了社会主义_。 (3)思想文化:思想理论

6、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 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重工业,民主和法制,【易错提醒】正确认识斯大林模式 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在前期的实行是必要的,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到后期,苏联领导人没有进行实事求是和有效的改革,导致这一体制越来越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四、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 农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_;削减农业税, 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 工业:改革工业_,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力。,自主权,管理体制,政治:对斯大林_进行批判,平反冤假错案。 (2)评价。 积极:冲击了_,具有探索

7、性和开创性。 局限: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个人崇拜,斯大林模式,【名师指津】赫鲁晓夫改革与斯大林体制的关系 赫鲁晓夫改革从总体上说,只是在斯大林模式的范围内,对其经济模式的明显不适应部分进行改革。从宏观上看,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继承者,而不是斯大林的叛逆者;是斯大林模式的修补者,而不是斯大林模式的革新者。,2.勃列日涅夫改革: (1)措施:重点放在工业上,推行“_”。 (2)结果。 冲击了高度集中的_,苏联的军事实 力、综合国力增强,成为超级大国。 20世纪70年代,改革逐渐停滞,苏联陷入困境。,新经济体制,经济管理体制,3.戈尔巴乔夫改革: (1)措施。 经济:制定“_”,试图以经济管

8、理的方 式代替行政命令干预经济。 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 “科学社会主义”;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_。 (2)结果:改革失败,苏联解体。,加速发展战略,多党制,【易错提醒】正确认识苏联解体的根源 戈尔巴乔夫改革是导致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根本原因,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从而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史论要旨】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障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苏俄国情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9、(3)斯大林模式曾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存在诸多弊端,阻碍苏联经济社会 的进一步发展。 (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步履维艰,效果不大,苏联最终解体。,【本课小结】,重难点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史料探究】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 制,禁止自由贸易,严格地计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粮食, 不仅是为了维持生存和战争,而且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真正的主要的门径”。 列宁起草的俄共八大通过的党纲 【探究】依据材料分析列宁强调实施该政策的目的和影响。 提示:(1

10、)目的:维持人们的基本生活,保障战争胜利;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2)影响:集中人力、物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实行,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2.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 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 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 要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论粮食税新政策的意义及其条件 【探究】据材料分析,新经济政策的实质。 提示: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恢复发展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

11、主义。,3.苏联的工业化 (2013福建文综改编)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因此我国共产党也就拒绝了“通常的”工业化道路,而从发展重工业开始来实行国家工业化。 斯大林选集,【探究】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苏联的工业化道路具有 什么特点?怎样认识其影响?,提示:(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农业为重工业服务。 (2)影响:一方面,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并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贡献。另一方面,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缓慢,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史论总结】 一、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

12、策的不同,二、斯大林模式政治和经济上的主要表现及对其的评价 1.主要表现: (1)政治:党政不分,以党代政;高度集权,破坏了民主集中制原则,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和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2)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价值规律的作用。 2.评价: (1)积极作用:它同当时苏联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基本适应的,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2)消极影响:这种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和弊端,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越来越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模式。,【

13、名家评史】 【观点】注重实际的列宁认识到让步是不可避免 的因而于1921年采取了“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 允许局部地恢复资本主义,尤其是在农业和贸易方面。 农民们在向国家缴纳约占其产量的12%的实物税之后, 被准许在公开市场上出售他们的农产品。私人可以经 营小商店和小工厂。农民和新商人即当时所称的“耐,泼曼”,都能雇佣劳力,并能保留他们在经营中获得的利润。不过,列宁设法使国家控制了土地所有权,控制了他所称的“制高点”(银行业、对外贸易、重工业和运输业)。对列宁来说,新经济政策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俄国的结束,而是暂时的退却,“后退一步为的是前进两步”。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解读】本段材料是

14、斯塔夫里阿诺斯对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的评价。作者认为,新经济政策有如下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来恢复、发展生产;在无产阶级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实施;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重难点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 【史料探究】 1.赫鲁晓夫改革 有学者认为,赫鲁晓夫所继承的基本上是斯大林的思想 理论体系,继承维护斯大林的国有化、工业化、农业集 体化的路线。因此,他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在斯大林的 思想理论框架下,既没有意识到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没有意识到体制改革特别是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柳植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时代的里程碑 【探究】据材料分析赫鲁晓夫“另一只脚又由于

15、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潭中不能自拔”的含义。,提示:指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的认识,仍然是在斯大林体制下进行改革,无法从根本上突破。,得不到较大的提高。80年代上半期,苏联人均生活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的1/3左右。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渴望改革现状的呼声日益高涨。,【探究】据材料分析苏联人均生活水平较差的原因。 提示:重点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改革停滞;与美国争霸,进行军备竞赛。,3.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 2008年6月11日,原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雷日科夫等一行四人来华,在当代中国研究所作了题为“苏联解体的原因”的演讲,他指出:“苏联的解体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始于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终结于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这一改革,特别是他推行的激进政治改革,摧毁了党和社会主义政权。”,【探究】雷日科夫是如何分析苏联解体的?为什么说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提示:(1)分析:苏联解体经历了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这一过程;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2)原因:经济改革失败、政治改革偏离社会主义方向,导致政治混乱和民族分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