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9赤壁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bin****86 文档编号:62015462 上传时间:2018-12-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9赤壁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9赤壁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9赤壁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9赤壁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9赤壁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9赤壁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大题精做09赤壁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国各地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多起特大安全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特别是北京密云、吉林商厦等特大安全事故,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关注赤壁赋【2015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静者居记(明)高启浔阳张君来仪,以“静者居”名其所寓之室,尝属余记之,久辞而未获。一日,与客往候之。入其室,竹树翳深,庭户虚寂,落然无嚣声。客顾而叹曰:“美哉居乎!使张君不勤动于外,有以自乐而成夫静者,非是居乎?”予谓客曰:“子何言之戾邪?今有人焉,处空谷之中,栖长林之下,干戈之声不闻,车马之迹不至。其居静矣,而利禄之念不忘于心,穷约之忧每拂乎虑,虽夷然而行,块然而坐,颠倒攫攘,无异奔骛于埃壒者,子谓其果静乎?又有

2、人焉,游于邑都,宅于市里,邻有歌呼之喧,门有造请之杂,心倦乎应答,身劳于将迎。其居非静矣,而抱廉退之节,慎出处之谊,虽逐逐焉群于众人,而进不躁忽,视世之挥霍变态倏往而倏来者,若云烟之过目,漠然不足以动之,子谓其果非静者乎?盖静也系于人,不系于居。人能静则无适而不静。是居之静无与于人,人之静亦无待于居也。虽然,亦有待其居而静者矣,然非此之谓也。传曰:“居天下之广居。”广居,仁也。自克己以复之,主敬以守之,至于安重而不迁,渊靓而莫测,则其体静矣,故曰仁者静。张君之志,盖在于是,而假以名其室,子岂未之思乎?”客未有以应。张君起而谢曰:“_若居仁而静者,虽非愚所及,则愿学之焉。子之言备矣,岂不足记吾居

3、哉?请书之。”顾余欲静而未能者,姑书以识之,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1可填入第段方框中的虚词是A矣 B乎 C耶 D也【答案】D答案应为D项。【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点。采用选虚词填空的形式考查,属于上海卷的传统题型,指向明确,难度适中。所选四个虚词“矣”“乎”“耶”“也”,是考纲规定的虚词中使用频率和考查频率比较高的,覆盖面还是比较广的。所涉及义项也都是这些虚词的基本义,解答这类题目关键是由翻译学会反推,考生可根据句中提供的语境,来确定应填虚词的含义及用法,从而选出正确虚词。2第段画线部分在文中的作用是_【答案】示例:对居室“静”的特

4、点进行具体描绘,引出后文“客”的感叹。【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考点。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句段作用,是上海卷独有的考查方式,属于常规题型,难度适中。一般情况下,解答这类题目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来分析,从内容方面分析就是确定所给句子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结构上分析,就是思考一下,画线句子处于文章什么位置,一般如果在开头则有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作用,如在文章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在文章结尾部分,一般有总结上文,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等作用。本题所考查句子所写内容明显,位置在第二段,属于文章开头部分,考生从内容和结构

5、两方面分析可很容易得出答案。3对第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欲静而未能”点明作者久未写记的原因。B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加深了对“静”的认识。C作者通过写这篇记同时勉励张君和自己。D作者觉得要和张君学习才能成为“静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大意的分析。A项,从文本内容来分析,可知文章体现了一种“廉退”思想,“欲静而未能”说的是想要真正的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B项,无中生有,作者的认识早已有之,只是通过这篇记写出来。D项“俟他日从君而从事焉”表达作者自己想要寻得真正安静的愿望。【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概括文章内容和主旨,分析作者情感和写作意图”考点。常规题型,难

6、度适中。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思考文段共有几层,每一层含义是什么,然后归纳总结得出整段的内容要点。本题所考查段落是文章最后一段,且语言简洁,而文言文阅读文章中最后一段,往往具有点明主旨,总结上文,点明作者写作意图的作用。所以,考生就应该明白,此题同时涉及对文章主题和作者写作意图的考查,解答时也就要思考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然后对照所给选项逐一排除,即可得出正确答案。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吾知其所勉居不静而静者居静而非静者吾知其所警A,;,。 B,;,。C,;,。 D,;,。【答案】D【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理解语法、

7、修辞现象在表达文章内容上的作用”。属于上海卷的常规题型,难度适中。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将所给句子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思考前后话题是否一致,陈述角度是否一致,内容前后是否照应性,顺序(包括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是否合理,意境是否谐调,最后总结归纳。本题就可先在小范围内将四个句子分类,一类静而不静,一类不静而静,然后结合上文,考虑上下文的照应性即可得到正确答案。5本文说理层层推进,请对此加以分析。【答案】示例:本文先以居静人不静的现象,反驳了“静系于居”的看法,再从居不静人静的现象,提出“静系于人不系于居”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又把对“居”的理解上升为心灵

8、的居所,由此推进一层,提出“居仁而静”这一最为核心的观点。全文紧扣“居”“静”关系,连贯而下,层层推进。【解析】本文是论说文,这类文章通常的写作思路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本文中,作者先列出了“客”的观点,“客”认为主人所追求的静,是主人的居所“静者居”所提供的,作者不同意“客”【名师点睛】本题属于2015年高考上海卷考试手册语文科“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写作特点”考点。此类题目要求考生在备考中注意积累并掌握议论文常用的论证结构,并能结合具体文段加以分析。本题题干中“层层推进”四个字提示考生,本文采用的是递进式论证结构,那么考生就要分析清楚文章一共分为几层,后一层与前一层之间怎样体现

9、递进就可以了。【参考译文】浔阳的张来仪君用“静者居”给他的住处命名,曾经嘱咐我给他的静者居写一篇记,因我长时间推辞而没有得到。一天,我和朋友前去看望他。进入他的静者居,青青翠竹深深掩映,庭院无人非常清静,静悄悄地没有喧嚣的声音。朋友赞叹说:“这个居所真美啊!让张君不经常在外活动,用来让自己快乐而成就这种安静的,不正是这个居所吗?”我对朋友说:“你怎么说的这么偏激呢?现在有的人,身在空旷的山谷之中,住在幽深的树林之内,听不到兵器的声音,没有车马的痕迹,他的居所非常安静了。但心中却不忘追求功名和利禄的念头。对于穷困贫贱的忧虑,每每违背心中的理想,即使平静而镇定地前行,孤独地坐在那里,上下争夺,无异

10、于奔忙追求于尘世,你说他是真的安静吗?还有的人,游走于大都市,在集市上建筑住宅,旁边有唱歌呼喊的吵闹之声,家门有拜访邀请之类的杂事,内心疲倦于应和酬答,身体劳累于迎来送往,他居住的地方不安静。却抱有谦让的思想,谨慎地对待进出和独处的事,虽然奔忙于人群中,但前进不急躁,不疏忽大意,看世上任意浪费财物,万事万物变化无常,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人和事,都像过眼云烟,淡泊处之,不为所动,你认为他真的不是静处的人吗?所以说,安静是和人有关系,而不是和居所有关系。人能够静心则到处都安静,这就是说居所安静不能给予人什么,而人的内心的安静也不依靠居所。虽然这样,也有依靠居所而使内心安静的,但不是这种说法。传说:

11、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里。最宽广的住宅,就是仁。自己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仁”,主人恭敬地守护着它,至于看重它,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深邃沉静而不知其深浅,那么他是真正体查到了什么是静,所以说“仁者静”。张君的理想,大约就在于此,而借来命名他的居所,你难道没有思考这些吗?”朋友没有什么来回答的,张君站起身道谢说:“居所安静而内心不安静的,我明白他所警示的内容;居所不安静而内心安静的,我明白他勉励的道理。像你所说居所体现了仁,而内心安静,虽然不是我所能达到的,却愿意学习。你的话非常全面了,难道不足以来给我的居所做一篇记吗?请写下来。”只是我想要内心安静却没有能得到,姑且书写记下来,等待以

12、后跟随张君追求安静。(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嘉祐二年,试礼部。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雨日夜不止,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

13、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道过金陵,见王安石,曰:“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祖宗以仁厚治天下,正欲革此。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公独无一言以救之乎?”安石曰:“二事皆惠卿启之,安石在外,安敢言?”轼曰:“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安石厉声曰:“安石须说。”又曰:“出在安石口,入在子瞻耳。”又曰:“人须是知行一不义,杀一不辜,得天下弗为,乃可。”轼戏曰:“今之君子,争减半年磨勘,虽杀人亦为之。”安石笑而不言。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而轼卒不得大用。(选自宋

14、史苏轼列传,有删改)【注】修:指欧阳修。磨勘:唐宋定期勘验官员政绩,以定升迁。1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比冠,博通经史比:等到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诣:下令C卒全其城全:保全D大兵大狱,汉、唐灭亡之兆狱:刑罚【答案】B【解析】诣:到,去。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母许之否乎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B母程氏亲授以书 险以远,则至者少C泛于梁山泊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D退而喜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答案】C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很小就表现出了非一般的才能。B苏轼写信给欧阳修,欧阳修看到信

15、后,说他自己应该避开,从而让苏轼出人头地,表达了对苏轼的赞美。C苏轼路过金陵,拜见王安石,劝说王安石要敢于进谏,来报答皇上对他不一般的待遇,让王安石很生气。D苏轼的才学受到欧阳修的称赞,文章得到宋仁宗、宋神宗夸赞,可惜一直到去世,他也没有得到重用。【答案】C【解析】C项,王安石没有生气,他们二人谈得很融洽。4按要求作答下列题目。(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今西方用兵,连年不解,东南数起大狱。(2)用“/”给文中画曲线部分断句。(限5处)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岂可以常礼乎【答案】(1)太守尚且不避洪水,我们这些小人一定效命于您。如今西边正在用兵打仗,多年都不见停战,东南地区发生多起刑狱事件。(2)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事君之常礼耳/上所以待公者非常礼/公所以待上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